阮玉龍
【摘要】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的朗讀能力與學習語文的整體實效緊密相連。為此 ,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多一些重視、多一些鼓勵,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關鍵詞】朗讀;目標;習慣;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曾說:“三分詩,七分讀”。再看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边@是壽鏡吾老先生讀書入神的情景,并非裝腔作勢,而是他讀書時的最大享受,是他讀書時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梢姡覈鴤鹘y(tǒng)的國文教學就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白x”是語文學科的基本能力之一,“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途徑。它具有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句段、篇章,培養(yǎng)語感,體悟情感的作用。在教學中,如何把學生帶進瑯瑯的書聲里,聲情并茂地讀呢?又如何放飛心靈,讓朗讀也成為他們愉悅而難忘的人生歷程呢?下面就如何落實朗讀訓練談幾點看法。
一、緊扣語文“新課標”,明確朗讀訓練目標
《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朗讀不僅僅是一種能調動人體多種感官機能的綜合性活動,更是一種內心豐富、情感細膩的思維活動。根據(jù)第四學段(7—9年學生)即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對培養(yǎng)其朗讀能力的要求:朗讀訓練就不能只停留在讀準字音、讀順語句的層面上了,要盡可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意境之美,讓學生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去體味,去感悟,達到一種讀者與文本交融的境界。如《背影》是一篇感情凄婉凝重的回憶性記敘散文,在教學時,教師務必要讓學生在朗讀上下功夫?!盎丶冶紗誓慷闷鄳K家境,車站別離時‘我對父親的‘不理解到‘理解,父親給‘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是無法通過老師的講解,把其間所飽含的情感講析得簡潔明了,只有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慢慢地、深入地理解父愛子、子思父的真摯情感。
二、挖掘朗讀興趣點,培養(yǎng)朗讀興趣
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碰到這樣現(xiàn)象:一些學生對朗讀毫無興趣,問及原因多數(shù)人反應文本單調、枯燥無味。可見,我們平時若能多挖掘文本中學生的朗讀興趣點,亦可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教學中,我們都知道初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文章素材是散文詩和寫景優(yōu)美的文章。散文詩形式不一,自由靈活,情感豐富,富含深刻哲理;寫景優(yōu)美的文章則語言優(yōu)美,描寫細膩,生動形象,這兩種素材都與他們的情感合拍,是朗讀訓練的好素材。不妨,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設“課前三分鐘朗誦(演講)”“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等平臺作為興趣點來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三、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當前的測試模式,對學生的實際朗讀能力難以測試,即使有,也只能在“文言文語句停頓”這一題型進行簡易地解答。因此很多教師干脆考什么就教什么,實際的朗讀訓練大多被淡化了,更可怕的是被“題海戰(zhàn)術”取代了。殊不知他們的這種做法恰恰違背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實,朗讀是語文教學的基點,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朗讀訓練,有益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更有益于發(fā)展學生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朗讀能力是最基礎的,對他們各方面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離不開其朗讀習慣的養(yǎng)成。古語說得好“滴水穿石”,可見學生良好朗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們老師應從日常的教學中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從長遠出發(fā)且要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去培養(yǎng)。不同年級學生都要有不同的訓練目標,不同時間段其目標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如晚讀應讓學生自由朗讀他們最感興趣的、最喜歡的文章,教師也可精選一些適合他們朗讀的精美文章包括課文古詩詞、散文、名著片段等。
四、伸手向課外要時間,確保朗讀時間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皶x百遍,其義自見”“學到老,活到老”這是讀書的至理名言。初中生處于青春期階段,他們往往因自律性不強,何況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里讀書是不夠自覺的。課堂上要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這是一條可取之路。但要讀好書,光靠課堂上那些少得可憐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積極向課外要時間,最好能落實些硬性指標任務給學生自覺完成。
基于各種原因,學生在課堂的朗讀時間是不足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課外時間加強朗讀,最好能落實些硬性指標任務給學生自覺完成。由于我們學校是農村寄宿制學校,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學生在校時間,安排每日“三讀”:飯前30至50分鐘晨讀,早上第一節(jié)課前30分鐘早讀,晚餐后40分鐘晚讀,這是我們伸手向課外要時間,確保朗讀時間的有力措施。
五、選準朗讀訓練點,強化朗讀訓練
我們知道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況且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不可能每一篇課文的教學都在課堂上做到有聲有色的朗讀,尤其是以默讀為主的自讀課。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若能精選出其中那些側重于景物描寫、側重于人物內心的剖白、側重于人物的言行描寫、側重于蘊含人生哲理等關鍵的語句或語段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則是強化朗讀訓練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重點句段,反復朗讀
文章的主旨句、重點語段,最能表現(xiàn)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最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對重點句段進行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如《春》一文結尾的三個比喻句:“春天像剛落地的娃
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壯的青年……”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才能領悟春天的清新、美麗及強大生命力。
(二)難點句段,引導朗讀
有些課文有許多蘊含人生哲理和令人神往的精彩之筆,這本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讀來體會它的妙處。如《故鄉(xiāng)》一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希望本是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边@段話深刻雋永,學生很難理解其內涵。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聯(lián)系前文仔細朗讀,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此句中“路”到底有什么含義,魯迅先生的“希望”即“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細細品味,學生的理解將會更深入、更透徹。endprint
(三)精彩片斷,細心品讀
課文中有一些寫得非常優(yōu)美的語段,這些語段語言形象生動,引人入勝,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如《背影》一文里:“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樸素平實的語言簡簡單單勾勒了父親攀爬月臺買橘子這一情景。我們要耐心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心品味,學生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悟。
六、緊扣朗讀訓練目標,合理選擇朗讀方法
良好的學習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豐富的朗讀方法,使朗讀訓練不至于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可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朗讀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學生齊讀、指名朗讀、分角色朗讀、分組朗讀……至于哪種方法好,應選擇哪種方法,教師要根據(jù)文章體裁,課堂可操控性及學生特點來緊扣訓練目標而靈活地加以選擇,才能收到朗讀的最佳效果。
七、營造氛圍,鼓勵點評
教師對學生的朗讀作出鼓勵性的評價,不僅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還可激發(fā)他們朗讀的激情。在課前三分鐘朗讀(演講)、隨堂朗讀、分角色朗讀完后,我總是要努力營造一種“敢于評、樂于評”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點評。例如,徐穎同學在一次課前3分鐘朗誦《祖國,我愛你》后,有個同學評道:“‘我愛你叮咚的駝鈴這句中的‘叮咚這個擬聲詞讀得傳神,使人仿佛聽到了駝鈴的清脆、絲綢的繁華與歷史的凝重?!币灿械耐瑢W評道:“‘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雞……,‘你是沖天騰飛的巨龍……這兩句中的‘昂首高亢‘沖天騰飛讀出了雄雞昂首破曉鳴叫的興奮,巨龍舉身騰空飛躍的歡暢,激情四溢,氣勢雄渾。”還有的同學說:“語速適中,開闔自如,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總評時,我肯定學生的點評后,接著從斷句、重音、情感等角度給予引導點撥。
朗讀是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一項基本方法。朗讀是幫助學生理解字詞、句段、篇章等的一個重要手段,學生朗讀能力高低與否,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整體實效,其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低估。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養(yǎng)成的,只要我們不急于求成,并在教學實踐中多一份信心,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重視,少一些指責;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深信學生的朗讀能力將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莉.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建設,2010(10).
[3]向尚德.語文教學中切不可忽視朗讀訓練[J].讀與寫(教育學刊),2009(8).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