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摘要:“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是對《史記》的高度評價,報告文學家趙瑜和胡世全經過長期努力寫成的《革命百里洲》則體現(xiàn)出了這種實錄品質。作者在詳實的史料組織之下,運用多種敘述形式和手法,來探究作品本身的文學性,使其栩栩如生并極富質感。
關鍵詞:實錄品質文學性質感《革命百里洲》作為一部報告文學作品,它書寫了上世紀上半葉的歷史故事,作者寫書緣由也是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的背景下觸發(fā)的,“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使命感促使趙瑜踏上了荊楚大地,希圖梳理洪災的成因以由此引發(fā)的人生百態(tài)?!盵1]通過采訪的深入和史料的采集,作者堅持實事求是的實錄精神,以土地為核心逐步回根溯源,把創(chuàng)作的眼光延伸至宿命般影響百里洲人民的歷史源頭。同時,兩位作者對長期困擾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學性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堅持“非虛構”原則的前提下,使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使《革命百里洲》彰顯出別樣的藝術魅力。
一、真實再現(xiàn)歷史場景——彰顯實錄的精神
西方人稱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他們肩負著還原歷史的重任。其實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擔當歷史重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班固贊美《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司馬遷這種不“諱言”的實錄精神給后來的知識分子著述立傳方面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報告文學家趙瑜非常欣賞敢說實話的同鄉(xiāng)前輩作家趙樹理,他曾經說:“作品能不能講真話是作品能否收到歡迎的標志,趙樹理本人在過去艱苦的歲月中有堅持說真話的精神,我寫趙樹理就是要宣傳講真話,敢于直面人生,揭露生活的矛盾?!盵2]趙瑜不只是對趙樹理實事求是精神的認同和贊美,他也把這種精神當做自己追求的目標?!陡锩倮镏蕖芳词且粋€很好的例證。
(一)“其文直,其事核”:實地調查,史實佐證
文直事核是實錄的最基本精神,也是歷史著述最基本的方法。它要求史家作史有據(jù),要全面地占有材料,承認客觀事實的存在,全面而系統(tǒng)地直書史事?!陡锩倮镏蕖返淖髡咴谑妨系目紦?jù)上下足了功夫,正如評論者章羅生所說:“為了使言必有據(jù),論由史出,且在思想和文藝方面均能自我超越,作者先后花了五年的扎實功夫?!盵3]從這里也看出作者寫作此書的充分準備和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實錄精神要求對具體史實的載述,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面貌,不能隨從流俗與習慣,對訛傳的史事要做細致的調查和考證。為了了解歷史真相,趙瑜和胡世全兩位作者在百里洲上作了長時間的實地考察。這個方法雖原始卻也最可靠。他們在島上搜集到了不少流傳下來的民謠,“三成歸土,七成歸腰”就簡潔地點出了民國時期修筑堤壩的經費去向,貪官污吏的黑手伸到了保護百姓的堤壩之上。湘鄂人民唱過的《武漢吃賑去》的豪歌,直白地表現(xiàn)百姓災年吃大戶的普遍形勢。
除了穿插在書中通俗易懂的民謠之外,作者還堅持以具有權威來源的縣志、當時各類知名人士的著作、回憶錄、書信等史料性質的材料來證實自己的調查。在談到民國年間戰(zhàn)爭、匪患、天災等種種因素對百姓的不斷侵擾時,作者亦列舉出國民黨高級將領宋希濂、湖北著名書法家晏子為、軍轉地方骨干代表的萬儀的回憶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些歷史文件、著作以及相關歷史當事人或者歷史事件的見證者的回憶,豐富了本書的歷史內涵,增加了文本紀實的可靠性,也符合了實錄精神的基本要求。
(二)“不虛美,不隱惡”:公平對待,一視同仁
不虛美,不隱惡,這是在“文直事核”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展,它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僅要善惡必書,具有兩點論,而且要“明是非”“采善貶惡”,自覺地表明對史事人物的褒貶愛恨,而且要做到恰如其分。作為紀實文學家,論載史事人物一般不作主觀的評判,只要將事實客觀地講述清楚即可。趙瑜和胡世全對國共兩黨的是非功過,都有理性公正的記敘。
關于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反動和共產黨的艱苦卓絕,作者在書中也有相應的提及,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國民黨和共產黨乃至當時的地方武裝的客觀的認識與評述,給我們展示了了解歷史真相的另一個窗口。在“金島銀碼頭”一章里,作者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民國年間超乎想象的“清明上河圖”景象。此外,作者對民間武裝也有客觀的敘述。作者指出這些武裝組建的目的重在抗日。例如張瓚領導的武裝力量就力主抗日,深得民心,而張瓚本人最后也在抗戰(zhàn)中英勇犧牲。對于如今的執(zhí)政黨共產黨方面,作者也是持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既有對優(yōu)點的贊揚,也有對缺點的暴露。作者本著“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敢于客觀冷靜地指出共產黨當時的“左”傾錯誤。作者堅持“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根據(jù)自己的考察和歷史資料,結合在世者的回憶,用一視同仁的眼光給雙方以公正的評述,也力圖借百里洲這一方小島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
二、巧妙選取敘述形式——展現(xiàn)作品的文學性
《革命百里洲》是一部純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的報告文學作品。當前,由于對報告文學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是因為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文體性的問題。正如報告文學評論者章羅生所說:“具體說來,即還未解決好通常所說的‘新聞性‘文學性‘政論性如何融合、統(tǒng)一的問題。”[4]《革命百里洲》這部作品獲得了魯迅文學獎和徐遲的報告文學獎,除了它特有的文本意義之外,其在文學性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評論家李炳銀對此作了高度的評價:“它既是歷史生命之樹,又是思想之樹,還是生機勃勃的文學之樹?!盵5]
(一)作者在敘述時采用了古代小說長篇章回體敘述形式,在結構形式上有所創(chuàng)新。全書共由十八章組成,各章節(jié)銜接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嚴整。與此同時,作者在每一章的標題之后緊附“內容提要”,這是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在文字表達上,《革命百里洲》給人一種混合之感,一方面具有舒緩的抒情筆調,頻繁使用古代詩詞和對偶句。如《桃花山》當中的戲文:“殘軍歸廢壘,瘦馬餓空壕,城郭蕭條?!边@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把當時戰(zhàn)事狀況做了非常貼切描述。另一方面,文中也有非??谡Z化的語言。主要體現(xiàn)在對當事人的采訪回憶中。《革命百里洲》講的故事是有趣的,在語言的表達上,既運用了文雅的書面語,也使用了通俗的口語。
(二)作者借用獨特的敘事手法,巧妙選取切入點,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從書名可知本書是講百里洲革命的情況,但是作者卻在開篇別出新意地從1900年章太炎“斷發(fā)易服”的歷史典故中引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漫漫旅程,使得文章具有歷史的厚重感。另外,作者沒有平鋪直敘地記錄百里洲人民的革命進程,倒是在第一章中以“殺豬宰羊”“堤畔碎尸”為契機進入文本敘事,從而使得文章既驚心動魄又引人入勝。全書結構宏大,敘事緊湊,對上世紀長江一帶農民的生活做出了深入的觀照和體察。從思想內容上看,“作品的主題是探討的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農人的生活狀況及出路?!盵6]作者從微觀出發(fā),選擇了最能代表中國上世紀農人生活狀況的典型——湖北百里洲農人的生活情況來說明。
(三)作者交替運用多種敘事視角,增加了“非虛構”敘事的可能性。作者在敘事視角的選擇上具有獨特之處。敘述視角可分為全知視角、限制視角和客觀視角。作為旁觀者、敘述者的“我”,成了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在文中書寫自如,隨意穿梭。同時,被采訪者以第三人稱知情人身份時不時地參與到文本建構之中,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最與眾不同的是,該書沒有限制與作者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在文章中的交織使用,使文本形成了一種對話,展現(xiàn)了敘述者的立場,也體現(xiàn)了讀者的主動參與。隨著敘述視角的轉換,讀者能夠從不同角度去閱讀文本,從而加深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注釋:
[1]爾東:《一個作家的使命——訪魯迅文學獎得主趙瑜》,中國文化報,2005年1月5日。
[2]張志敏:《解放思想 直面人生——訪〈趙樹理〉編劇趙瑜》,太原日報,1992年6月6日。
[3]章羅生,譚平:《今年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審美新變一瞥——以趙瑜和〈革命百里洲〉為中心視點》,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6卷,第18頁。
[4]章羅生:《新世紀報告文學的審美新變》,華齡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
[5]楊宏:《滄海桑田百里洲》,全國新書目,2004年,第4期,第39頁。
[6]王德生:《新時期鄉(xiāng)土文學“非虛構”敘事探微》,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