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穎芳
摘要:近年來,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只重視多媒體的運用而忽視自身音樂教學基本功的提高,針對這一現(xiàn)象,本文從音樂教師的范唱能力、鋼琴即興伴奏能力、鑒賞能力三方面闡述教學基本功的不可替代性。
關(guān)鍵詞:范唱 即興伴奏 鑒賞 多媒體
在素質(zhì)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學音樂教育也凸顯出明顯的時代特征,告別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音樂課程開始從單一走向綜合。這種發(fā)展趨勢對音樂老師所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知識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音樂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導者,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師來說,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隨著現(xiàn)代影視藝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我們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均已制成磁帶、VCD光盤。于是,在歌曲教學中,很多教師讓學生跟著磁帶或VCD學唱,有的甚至在整節(jié)課里學生沒有聽到一句教師的范唱,雖然下課前學生們都學會了歌曲,但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的教學方法是否很大程度的扼殺了學生對學習音樂的美好呢。
一、以語激情,以情感人——范唱是音樂教師基本的能力
(一)教師要有范唱的能力
羅馬詩人賀拉斯曾說:“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動人心,就是向他們顯示自己首先被打動。”教師只有在深刻理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風格特點前提下,以飽滿、真摯的感情唱出歌曲所要表達的情緒,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對其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為他們正確的歌唱,深入的欣賞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前幾年聽到的一節(jié)示范課就是這樣的成功的范例。
以《蘇武牧羊》這節(jié)課為例。在教唱前,教師首先向?qū)W生們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蘇武牧羊”的投影圖片,配合編鐘演奏的古曲,學生表情專著而莊重地聽她娓娓講述著“蘇武牧羊”的歷史故事,當進行到范唱的時候,教室里一片寂靜。只看那位老師,聲音低沉渾厚,唱到“白發(fā)娘,望兒歸”時,她放慢速度,一字一頓把一位白發(fā)蒼蒼的母親飽含熱淚急切盼望兒子歸來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后一句“終教匈奴心驚膽碎拱服漢德威”唱得鏗鏘有力,深深的打動了學生和每一位聽課教師的心。執(zhí)教的這位女教師,成熟有韻味,范唱后,更增添了她的才藝和人格魅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沒有過多的選擇媒體參與,但最后的課堂效果卻非常好。,這節(jié)課成功的關(guān)鍵是:教師以語激情,以情感人。
(二)教師還應具有指導學生歌唱水平提高的能力
教師優(yōu)美動聽的范唱,能給學生以整體性的音樂美感;教師深情并茂的范唱,更是師生間音樂情感的交流最美的一種方式;教師優(yōu)美動聽的范唱,還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歌唱的表現(xiàn)力。
正確的范唱還能勝過太多的或重復的講解,使學生能在正確的范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還啟發(fā)學生準確記住自己最好的聲音,比如在七年級《牧歌》教學中,有著蒙古族長調(diào)所特有的音調(diào)開闊悠長、節(jié)奏自由的特點。老師就要示范,讓學生知道其節(jié)奏、速度和情感。如在學唱《西風的話》這首歌時,學生一時唱不準歌曲的前兩句,就讓學生坐正認真聽范唱,而后讓他們反復聽這兩句的旋律。在演唱時還可以加入或高或低的手勢,幾遍下來,學生很快就區(qū)分和掌握了這個難點。
但老師范唱時還需注意幾點,學生在老師做示范時必須聚精會神地仔細靜聽,不要跟著唱;學生除了用耳朵來聽老師示范,同時更應該用眼睛來看,如歌唱姿勢、口型、表情等外部動作;學生是歌唱教學的主體,老師只需要插入一些必要的示范與講解,不能范唱時間太長。可見,范唱在音樂教學中是很重要的。
(三)教師還得有對歌曲處理的能力
唱歌教學中還得進行歌曲處理,尤其是對歌曲的情感處理,還以《西風的話》為例,力度(p、mp、f ),漸強,速度漸慢,休止的處理,對情感的把握。深層次的理解曲作者對青少年的寄望,珍惜時光。
新教學大綱在唱歌教學中指出:“富有表情的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學生,教學過程要注意情感體驗,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試想,如果用VCD光盤或磁帶代替教師的講解和范唱,固然節(jié)時省力,但對學生的情緒感染到底有多深就不得而知。所以,音樂教師在唱歌教學時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范唱,去感染學生。
二、實踐求“真經(jīng)”——鋼琴伴奏是音樂教師應該重視的能力
鋼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鋼琴伴奏是音樂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無論是歌曲教學還是欣賞教學、課外活動都離不開它。鋼琴伴奏可分為原譜伴奏和即興伴奏,有的歌曲需要原譜伴奏,例如舒伯特的《搖籃曲》,貝多芬的《歡樂頌》等一些古典的藝術(shù)歌曲和經(jīng)典作品,但我國大量的創(chuàng)作歌曲沒有伴奏譜,又多是單聲部的為多,學生用什么調(diào)演唱是不完全固定的,因此,即興伴奏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客觀的現(xiàn)實要求我們中學音樂教師必須具備原譜伴奏和即興伴奏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實施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意鋼琴即興伴奏織體的正確性
例如,同樣一首《月之故鄉(xiāng)》有的教師彈得抒情優(yōu)美,流暢自如,有的教師彈得鏗鏘有力,忽快忽慢,其結(jié)果便是:在前者伴奏下學生正確地表達了歌曲的意境,后者伴奏下學生把《月之故鄉(xiāng)》唱成進行曲風格,這不僅和某些教師對歌曲情緒、風格理解偏差有關(guān),而且也反映了教師對鋼琴駕馭能力的差異。
(二)注意即興伴奏音型的選擇性
即興伴奏要根據(jù)歌曲的不同風格、情緒和特點出發(fā),用不同的織體、不同的和聲音型、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來適應,來為主旋律作拱云托月的渲染。
例如,在為歌曲《小草》鋼琴伴奏時,就可以左手使用分解琶音音型,右手在第一樂段中只奏單音旋律,第二段奏八度音的旋律,體現(xiàn)歌曲簡明清晰,順口流暢;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首歌曲伴奏時,可采用和聲密集音型與和聲節(jié)奏音型交替混合進行的配置手法。
(三)注意即興伴奏表現(xiàn)手法的豐富性
在為《搖籃曲》伴奏時,可采用無旋律伴奏,只以主與屬七兩個和弦,右手奏和弦分解音型,左手奏和弦低音,最后增加兩個小節(jié)的結(jié)尾,猶如全曲的補充終止,聽來自然協(xié)調(diào)。在為《大海,啊故鄉(xiāng)》就可采用左手琶音,在高音區(qū)右手加花,塑造大海一種波濤蕩漾的形象。
總之,鋼琴即興伴奏是一個持之以恒、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我們只有通過無數(shù)的實踐與鍛煉,才能取到“真經(jīng)”。
三、“聽也是藝術(shù)”——鑒賞是音樂教師必備的能力
音樂是聲音藝術(shù),音樂是聽覺藝術(shù)。與其他學科相比,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是通過音響來獲得的?!奥牎?,是人類最基本的音樂活動;“聽”,也是音樂學習中最重要、最基礎(chǔ)的內(nèi)容。因此,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具有欣賞價值的音響信息,多給他們聽的機會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聽的過程正是他們積累音樂經(jīng)驗的過程。音樂的感知,必須通過“音樂的耳朵”,也就是音樂聽覺。
音樂是非語義性的,這樣就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感受,而老師要做到:不要用過多的講解代替學生的聽覺;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感覺;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學生的學習;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樂。
在《揚鞭催馬運糧忙》這一課中,筆者就首先運用了“聽”的藝術(shù),以聽為主,教師講解為輔,注重學生感受。先讓學生聆聽,在學生有了初步感受后,再和筆者一起探討對樂曲的理解,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線條、色彩來描繪,來感受這個樂曲所帶來哪些收獲。體驗農(nóng)民豐收后,喜送愛國糧的情景。當外在的音樂成為了學生自身的內(nèi)化,學習更主動了,教學效果也就更加明顯了。欣賞音樂還需要讓學生學唱主旋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背唱主旋律。背譜可以積累音樂素材。雖說中學的音樂教育不是專業(yè)的音樂教育,但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課中,熟記一些歌譜的同學,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普遍比其他同學好。正如人們常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綜上所述,音樂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基本功。但現(xiàn)在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大的偏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過分依賴多媒體的使用,而忽視了范唱、感情等教師示范的展示。音樂教師的范唱能力、鋼琴即興伴奏能力、鑒賞能力等教學基本功有著不可替代性。當然,并不是說音樂課就不需要多媒體的使用。單一的常規(guī)教學手段很重要,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意識,學生需要身臨其境的全方位的聽賞音樂作品,所以,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一個度,音樂教師除了要具備深厚的教學基本功,還要掌握多媒體的合理運用。
四、多媒體運用的幾點建議
(一)要有效使用
多媒體的使用要合理,要減少非音樂的形式主義的東西,把主要精力放在音樂教學的有效性上,巧妙適時,并不是種類越多越好,時間越長越好,否則會適得其反,阻礙學生想象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也減少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所以,應當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音畫的處理要到位
在課件制作上,教師要熟練制作,要多學現(xiàn)代化手段,多了解一些制作的程序,更要多注意畫面不要太多,要突出音樂性。
(三)要處理好人機的問題
應該看到,多媒體的元素種類和表現(xiàn)形式很多,多媒體技術(shù)的使用不是簡單的媒體相加,教師要注意不同媒體的綜合運用,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shù)中媒體功能互相補充的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喧賓奪主,也會沖淡音樂教學本身,甚至影響和降低音樂教學質(zhì)量。例如盲目地依賴于多媒體技術(shù),將課件設(shè)計成順序式結(jié)構(gòu),教師上課不停地按鍵播放播講,成了一個“解說員”。 計算機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師和學生的思路,人成了機器的奴隸,而且改變了音樂教學作為人文課程的學科性質(zhì),師生間和諧的人性關(guān)系被冰冷的人機關(guān)系所取代,割裂了音樂課堂中所特有的情感紐帶。
音樂新大綱頒布不久,有些教師認為以后上課省時省力多了,只要打開電視機,讓學生跟著VCD唱唱聽聽就能完成教學任務(wù),其實不然,教與學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沒有教師深厚的基本功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生就不會具有正確的審美觀和深刻的體驗,同樣,沒有學生主動的參與音樂活動,教師也無法得到教學效果的反饋,無論現(xiàn)代科技如何發(fā)展,多媒體也不可替代教師基本功,如何將兩者結(jié)合起來,達到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