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紅
主要內容: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學案教學”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學案要體現(xiàn)出導向性,學案的使用要有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做到“適當、適量、適時”的訓練要求,不能讓學案成為學生的累贅。
關鍵詞:學案;有效性;導向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是高效的課堂,如何在效益優(yōu)先的時代氛圍中簡化語文課堂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成為教師思考的又一難題。
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開始對“學案教學”方式進行嘗試,并把它運用到語文課堂實踐中。實踐中我們體會到: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尤其重要的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缺少鞏固和加深的環(huán)節(jié),以至于不能把所教授的內容都一一落實。而學案教學這一教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較好地彌補了目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不足。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些許感悟。
一、課堂的時間有限,學案要利用到位,突現(xiàn)課堂的高效性。
學案的一個基本作用,就是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授課意圖,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對教師的授課有一個先知權,讀完學案就大概知道新課的教授內容,讓學生有備而來,去掉過去學習時的被動與盲目,找到主動學習的支點,確立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案的設計完全從學生的“學”出發(fā),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對學案的設計者而言,他尊重學生,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激發(fā)其主體精神;他依靠學生,注重引導學生直接參與并完成一系列學習活動,以發(fā)揮其主體作用;他信任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展,以確立其主體地位,做學習的主人。
二、學案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不僅站在教師的角度,還以學生立足點。
因為學案,是相對于教案而言,畢竟學生是真正的使用者。學生想知道什么,學案就要盡可能的設計相關內容。學案本身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在設計學案時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備課時,不僅要備課程、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了解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設計的學案有較強的針對性。尤其是要滲透學法指導,使學生懂得如何學,學生會學了,效果自然也就達到了。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教師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諧統(tǒng)一,發(fā)揮了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還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一方面滿足了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滿足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而教師則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教會他們怎樣學習、怎樣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案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案要體現(xiàn)導向性。
學案的導向作用是明顯的。教師想讓學生提前儲備哪些知識,在學案中要明確。學案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教”落實在學生的“學”,學生要完成課前的檢測題,就必須先閱讀教材,找方法,查資料。應用學案,學生讀在前,教師講在后,教師實際上只是組織問題討論和思維訓練,而不再采用“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陳規(guī),實現(xiàn)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
四學案的使用要有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做到“適當、適量、適時”的訓練要求,不能讓學案成為學生的累贅。
學案的制作要關注學情,學案設計應具可操作性,要讓學生讀得明白,讀得清楚,讀得有效。學案決不是單純的另一份額外的課堂作業(yè)、家庭作業(yè),不能把學案搞成單純的“習題集”。學案要有個性化、因人而異,不能千篇一律。所在班級學情不一樣,學案的內容也應該是有差異的。突出層次性,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既要有課前預習所需的資料,課堂授課所涉及的有效資料,課后學生反饋練習和需要鞏固的知識點練習。
學案資料要精心選擇,合理安排知識分布和能力要求;明確必做題和選做題;習題要有針對性、基礎性、原創(chuàng)性;檢測具有信度、效度、區(qū)分度;提供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努力使作業(yè)的設計符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形成多樣并具有恰當的難度、合理的梯度、適當的題量。不能讓學案成為可有可無的花瓶,成為學生的累贅。堅決做到“適當、適量、適時”的訓練要求。
學案教學使我們在新課程改革道路上的又一次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有困惑與質疑,也與收獲和喜悅。我們希望在課改的道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