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人轉起源并流行于東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于清末的社會動蕩以及戰(zhàn)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fā)展中曾經(jīng)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四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的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龍江的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yōu)美動人,故此歷史上曾有二人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后來各路表演取長補短,互相融合,表演的側重不再像以前那樣明確。
關鍵詞:民間 文化藝術 歡快 喜氣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蹦蹦、雙玩藝,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xiàn)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xiàn)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
東北二人轉以唱為主,有舞有做又有“說口”,它幽默熱鬧,粗獷潑辣,有濃厚的東北色彩。它的唱詞與鼓詞相似,長的達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1]
二人轉音樂以九腔十八調七十嗨嗨之稱,其主要腔調有“柳子腔”、“嗨嗨腔”、“迷子腔”、“二窩子腔”、“胡胡腔”、“喝喝腔”、“茉莉花調”、“鋪地錦調”、“鴛鴦扣”、“小拜年”、“茨兒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柳青娘”、“喇叭牌子”、“句句雙”、“五匹馬”、“滿堂紅”、“紅柳子”、“三節(jié)板”、“窮棒子調”、“四平調”、“大悲調”、“小悲調”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
從演出的風格看,二人轉是一種比較粗樸的民間藝術,在二人轉演出中我們看到的是演出氣氛的熱烈火爆,唱腔的粗獷豪放,表演的詼諧幽默,演唱的粗聲大桑,口語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許多露骨的說口粉詞和動作,演唱過程中時常加入一些與內容不相干的拳打腳踢,這是東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實寫照。
二人轉的迷人之處在于它在表演中的“喜、浪、逗”。二人轉的“喜”表現(xiàn)在“二人轉穿紅著綠,高腔本嗓,狂歌勁舞,嬉笑怒罵,鋪排渲染,大起大落,見棱見角……其因慷慨,血氣為之動蕩”。
二人轉的“逗”就是幽默,具有喜劇性。二人轉中丑角就是專門為“逗”而設的,丑角的塑造來源于生活,拉近了演員與觀眾的距離。在兩個人的表演中專門有一個人搞笑,通過服裝、語言、動作制造笑料,妙趣橫生,讓人捧腹大笑。
二人轉的“喜、浪、逗”構成了二人轉區(qū)別于其他地方戲曲的符號,是關東人特有的文化藝術,這種獨特的藝術特質被小品、相聲以及模仿秀等領域爭相借鑒,并且發(fā)展成二人轉式的小品、影視作品,成為新世紀藝術文化的奇葩,為世人所矚目。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后三大時節(jié),掛鋤,冬閑,都有“唱屯場”,通常按以下順序表演:
1、“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2、“三場舞”丑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劃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3、“喊詩頭”“三場舞”后,旦角下場,丑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shù)“詩頭”與正劇無關,只是為了靜場。
4、“說口”旦角上場,與丑角“說口”?!罢f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做戲,現(xiàn)編現(xiàn)說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念白,包括交代情節(jié),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lián)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5、“唱小帽”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6、“唱正文”演員用唱、說、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等不同的表演形式,讓人眼花繚亂吸引眼球。所以說二人轉蘊含著藝術價值,接觸面極其廣泛,是一門為大眾喜聞樂見娛樂文化,如同俗話講“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边@就是二人轉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帶來的吸引最好的寫照吧!
雖然東北文化火了,二人轉逐漸被認可。它火暴熱鬧、俏皮滑稽,與觀眾緊密結合,三百年始終不曾退出民眾的欣賞視野,不由人不嘆服它與時俱進的適應和靈活性。二人轉進京,進滬,連連造出票房奇跡,從表面上的受歡迎程度看,是否就能肯定,在終將成熟有序的演出市場中,二人轉還能繼續(xù)一路暢通地“轉”下去?我們是不是也該考慮到這種文化消費現(xiàn)象一旦過熱,就容易引起我們的“審美疲勞”,那時又該怎樣面對?我認為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二人轉繼續(xù)“轉”下去。[2]
觀眾要擺正心態(tài)觀看二人轉。觀眾的文化水平不同,造整理提供成了藝術欣賞水平不同。助長了不良二人轉的發(fā)展。所以不光要二人轉專家,藝人努力,觀眾也要提高自身修養(yǎng),共同推進二人轉的健康、有序的發(fā)展。所以二人轉藝術的前途仍是光明的!
東北二人轉的藝術特質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其豐富的表現(xiàn)手段和豪放的唱腔征服了廣大觀眾。著名學者余秋雨在評價二人時轉曾說:“創(chuàng)作是受地域限制的,接受并不受地域限制。二人轉是民間的,而且它與民間保持著更多的聯(lián)系。”二人轉藝術必將突破地域上的限制,走向全國,走向繁榮。
參考文獻:
[1] 二人轉檔案 霍長和金芳,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
[2] 泥土靈氣-東北二人轉 曹保明,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進(1989.08.15),男,籍貫:遼寧鞍山,沈陽師范大學,學歷:研究生在讀(2013級碩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endprint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