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鋒++++++許艷芳
[摘要] 目的 探討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 方法 回顧性分析9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0例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30例患者合并高血壓,30例患者為單純腦梗死,比較3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情況。結果 合并代謝綜合征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顯著高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平均斑塊數量和平均不穩(wěn)定性斑塊數量顯著高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平均粥樣斑塊面積顯著大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 結論 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代謝綜合征比例較高,增加了再梗死的風險。
[關鍵詞] 代謝綜合征;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13-0022-03
研究顯示,腦梗死的發(fā)生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密切相關[1]。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種代謝成分異常聚集的病理狀態(tài),是一組復雜的代謝紊亂癥候群,是導致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2]。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最常見的可無創(chuàng)檢測到的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指標[3]。本文主要通過與腦梗死合并高血壓以及單純腦梗死患者進行比較,研究代謝綜合征對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9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0例患者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為合并代謝綜合征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60.1±4.9)歲;30例患者腦梗死合并高血壓為合并高血壓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59.6±7.3)歲;30例患者單純腦梗死為單純組,其中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齡(60.5±5.5)歲。所有患者均診斷明確,首次發(fā)病,病程<1個月。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檢測指標
采用西門子彩色多普勒測量患者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以及頸內動脈顱外段,測定頸總動脈遠端、頸內動脈以及頸外動脈分叉處水平下方1cm處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測定頸動脈分叉處、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起始部遠端1cm以上位置的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內-中膜厚度。探頭頻率為10MHz。對于發(fā)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測定其最大截面積。IMT≥1.0mm表示頸動脈中內膜異常增厚,≥1.2mm為有動脈粥樣斑塊形成[4]。根據斑塊的回聲特點分為穩(wěn)定性斑塊和不穩(wěn)定性斑塊。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檢出率、平均斑塊數量和斑塊的性質
三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率有顯著差異,合并代謝綜合征組顯著高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合并代謝綜合征組平均斑塊數量和平均不穩(wěn)定性斑塊數量顯著多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見表1。
表1 三組平均斑塊數量以及斑塊的性質比較(x±s,個)
2.2三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粥樣斑塊面積
合并代謝綜合征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和平均粥樣斑塊面積顯著大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P<0.01)。見表2。
表2 三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粥樣斑塊面積(x±s)
注:△與合并高血壓組比較, P<0.01;▲與單純組比較, P<0.01
3討論
腦梗死主要是由于腦組織局部血供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進而發(fā)生壞死,出現(xiàn)神經功能障礙。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與腦血栓形成密切相關,在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內-中膜厚度增加。張海波等[5]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斑塊形成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密切相關。田瑩[6]對12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120例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擴散性增厚,弱回聲斑塊占12.5%,強回聲斑塊占87.5%,認為老年腦梗死的主要發(fā)病因素是頸部動脈粥樣硬化。
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種代謝成分異常聚集的病理狀態(tài),是一組復雜的代謝紊亂癥候群,是導致糖尿?。―M)、心腦血管疾?。–VD)的危險因素,其集簇發(fā)生可能與胰島素抵抗(IR)有關[7,8]。20世紀20~30年代,馬拉尼翁等描述了MS的特征,1965年,阿沃加羅等將血脂紊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危險因素同時存在的現(xiàn)象稱為多種代謝異常綜合征。1979年,德弗羅佐等提出了胰島素抵抗的定義,并且觀察到肥胖、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均顯著存在胰島素抵抗。多種危險因素聚集者臨床預后不良的危險大于僅有一種危險因素患者,而且其效應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協(xié)同加劇。代謝綜合征的危害使發(fā)生糖尿病和冠心病與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險明顯增加。代謝綜合征對糖尿病、冠心病均具有較高的預測作用,而代謝綜合征加速冠心病和其他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死亡危險[9]。楊淑[10]研究顯示,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彈性降低,脈搏波的傳導速度增高,合并高血壓的患者變化更明顯。楊晨等[11]研究顯示代謝綜合征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容易患心血管病。
在本次研究中,合并代謝綜合征組的患者96.7%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顯著高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的患者,平均斑塊數量以及平均不穩(wěn)定性斑塊數量也顯著多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平均頸動脈內-中膜厚度以及平均粥樣斑塊面積大于合并高血壓組和單純組。代謝綜合征存在多種代謝異常,包括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高血壓、高血糖等,而這些變化均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因此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較高。
綜上所述,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高,增加了患者再發(fā)梗死的風險。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患者應積極治療,降低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1] 朱寶霞.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21):72-74.
[2] 溫雪. 代謝綜合征患者藥物結合個性化綜合干預治療的意義[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297-1298.
[3] 孫春才,晏景紅. 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3,20(31):86-87.
[4] Hennerici M,Baezner H,Daffertshofer M. Ultrasound and arterial wall disease[J]. Cerebrovasc Dis,2004,17(Suppl 1): 19-33.
[5] 張海波,李榮成,郭建平,等. 腦梗死患者與頸動脈斑塊CT成像的關系[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8):389-390.
[6] 田瑩. 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120例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5): 364-365.
[7] 何煦芳,程旋.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68-5269.
[8] 李新,孫蘇欣,楊杪,等. 代謝綜合征各組分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中的作用[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10):1342-1345.
[9] 樓大鈞,朱麒錢,葉飛,等. 代謝綜合征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與血清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相關性[J]. 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3,21(5): 263-266.
[10] 楊淑.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彈性與脈搏波傳導速度測定的臨床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0): 70-72.
[11] 楊晨,郭志榮,胡曉抒,等. 代謝綜合征合并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關系[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11): 1603-1606.
(收稿日期:2014-01-16)
綜上所述,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高,增加了患者再發(fā)梗死的風險。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患者應積極治療,降低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1] 朱寶霞.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21):72-74.
[2] 溫雪. 代謝綜合征患者藥物結合個性化綜合干預治療的意義[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297-1298.
[3] 孫春才,晏景紅. 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3,20(31):86-87.
[4] Hennerici M,Baezner H,Daffertshofer M. Ultrasound and arterial wall disease[J]. Cerebrovasc Dis,2004,17(Suppl 1): 19-33.
[5] 張海波,李榮成,郭建平,等. 腦梗死患者與頸動脈斑塊CT成像的關系[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8):389-390.
[6] 田瑩. 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120例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5): 364-365.
[7] 何煦芳,程旋.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68-5269.
[8] 李新,孫蘇欣,楊杪,等. 代謝綜合征各組分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中的作用[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10):1342-1345.
[9] 樓大鈞,朱麒錢,葉飛,等. 代謝綜合征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與血清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相關性[J]. 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3,21(5): 263-266.
[10] 楊淑.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彈性與脈搏波傳導速度測定的臨床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0): 70-72.
[11] 楊晨,郭志榮,胡曉抒,等. 代謝綜合征合并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關系[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11): 1603-1606.
(收稿日期:2014-01-16)
綜上所述,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率高,增加了患者再發(fā)梗死的風險。在臨床工作中,對于合并代謝綜合征的患者應積極治療,降低相關風險。
[參考文獻]
[1] 朱寶霞.腦梗死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21):72-74.
[2] 溫雪. 代謝綜合征患者藥物結合個性化綜合干預治療的意義[J]. 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297-1298.
[3] 孫春才,晏景紅. 阿托伐他汀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3,20(31):86-87.
[4] Hennerici M,Baezner H,Daffertshofer M. Ultrasound and arterial wall disease[J]. Cerebrovasc Dis,2004,17(Suppl 1): 19-33.
[5] 張海波,李榮成,郭建平,等. 腦梗死患者與頸動脈斑塊CT成像的關系[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8):389-390.
[6] 田瑩. 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120例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5): 364-365.
[7] 何煦芳,程旋.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臨床特點[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268-5269.
[8] 李新,孫蘇欣,楊杪,等. 代謝綜合征各組分在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風險中的作用[J]. 中國醫(yī)師雜志,2013,15(10):1342-1345.
[9] 樓大鈞,朱麒錢,葉飛,等. 代謝綜合征患者甘油三酯水平與血清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相關性[J]. 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3,21(5): 263-266.
[10] 楊淑.代謝綜合征患者動脈彈性與脈搏波傳導速度測定的臨床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3,(10): 70-72.
[11] 楊晨,郭志榮,胡曉抒,等. 代謝綜合征合并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關系[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3,29(11): 1603-1606.
(收稿日期: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