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劍
摘 要: 天文學研究似乎與普通人的生活有些遙遠,但我們應有科學家的情懷,像科學家一樣堅持不懈地對待自己的夢想,樹立獻身科學事業(yè)的遠大志向。本文以行星運動天文研究的歷史進程為線索,凸顯新課標強調的情感目標,并有效落實。
關鍵詞: 情感目標 有效落實 科學家 科學史
1.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課堂關注基礎知識的理解與基本技能的訓練,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重視不夠。原因是情感目標的實現在操作上有難度,且成效不是那么立竿見影。然而,科學素養(yǎng)的最核心部分是一個人對待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一個人只有從小立大志,再加上不知疲倦的鉆研,才可能在科學的某一領域建立功勛??茖W發(fā)展需要許多有這種價值觀的人。從社會發(fā)展與人類文明進步角度看,教學中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遠比知識與方法目標重要得多。
如何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呢?要讓學生從小立志獻身科學事業(yè),從科學家身上汲取力量,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學習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學習他們執(zhí)著、癡迷的探索精神。用科學家榜樣作用感染每一位同學。這是新課程教學中實現情感目標的重要途徑。
筆者引領學生學習研究行星運動的相關科學家的故事和科學發(fā)展史,體會物理規(guī)律形成的艱辛與快樂。在聽故事看視頻中凸顯新課標情感目標的地位,并在一次公開課進行展示,得到聽課專家的較高評價,一致認為這樣的課堂有效實現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2.教學實錄與評估
2.1“是誰在駕駛”
師:記得小時候的夏天晚上,我總喜歡在門外乘涼。仰望星空,總覺得天空是那么遙遠和神秘。和我一樣,自古至今,人類對天空總是充滿好奇。阿波羅8號從月球返航途中,地面控制中心問及“是誰在駕駛”時,其中一宇航員是這樣回答的:“我想現在是牛頓在駕駛。”(出示圖組1)
阿波羅8號示意圖 從阿波羅8號看 地出圖
圖1
2.2“地心說與日心說”
師:當今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可這是經過幾百年,無數人用畢生追求才換來的。幾百年前,人們對行星的運動有不一樣的觀點。同學們,有誰知道他們的看法?
生:12世紀希臘學者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用他的觀點解釋了“火星的逆行”,這就是“地心說”。而公元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他認為“太陽在宇宙正中,坐在其寶座上……普照全宇宙”。
師:從表面來看,日心說與地心說不過是參考系的改變。在今天看來,宇宙可能并沒有中心。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但整個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的一小部分。對月球來說,地球是中心。而不同星座都有各自的中心。
2.3“14歲丹麥少年的志向”
師:哥白尼之后,有一位14歲的少年早早立下志愿,要做偉大的天文學家。史料記載,這與他根據預報觀看到的一次日食有關。下面我們來觀看一段視頻《Solar Eclipse——日食》(學生觀看2006年日食影像)。
圖2
師:自從那次看到美麗的日全食后,他立志要成為一個天文學家,他就是第谷。后來,他用20年的時間進行天文觀測,得到大量觀測數據。 你想了解這個人的傳奇一生嗎?
生:想!
師:第谷·布拉赫出生在斯坎尼亞省基烏德斯特普,父親是丹麥皇家法庭的重要人物,是丹麥的貴族,家族地位顯赫,十分富足。和第谷同時出生的孿生兄弟,一出生就死了。出于某種原因,第谷的伯父在第谷很小的時候把他偷走了,后來還獲得了他的撫養(yǎng)權。于是第谷跟沒有子女的伯父母一起生活。第谷的養(yǎng)父母十分重視第谷的教育。第谷輾轉多所大學深造,因為第谷天資聰穎,不久就得到了丹麥國王的賞識。國王特意為他從國庫撥款,修建了兩座天文觀測館。但其中一座在第谷去世后的戰(zhàn)火中完全損毀了。
圖3
2.4 20年的天文觀察
師:如果偶爾一天,讓你看星星,看流星雨,那一定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然而讓你用20年時間看星星,你能做到嗎?
生:不能!
師:第谷這個富家子弟用一生時間每天仰望星空,記錄天上星星的細小運動變化。第谷用一生的忘我工作,獲得了“星學之王”的美譽。這樣的人生是完美的。
師:但人無完人。第谷好沖動,他19歲那年曾因口角和別人決斗,在決斗中,不小心被削去鼻子。后來,第谷一直戴著一只金鼻子。第谷是傳統(tǒng)保守的人,他是最后一位支持“地心說”的大天文學家。第谷又是一個有博大胸懷的人。他愛才如子。有一年,他受德國國王的邀請來到德國,發(fā)現開普勒這一助手。第谷十分喜歡這個聰明好學的學生。在工作上,他悉心指導,經濟上他慷慨相助??墒牵欢螘r間后,開普勒因受妻子的挑唆,竟然決定與老師決裂,還寫了一封滿紙侮辱性語言的信,不辭而別。開普勒的離去使愛才如命的第谷非常傷心。當他意識到這完全是一場誤會時,立即寫信給開普勒,胸懷寬廣地請他回來。開普勒收到老師的信,羞愧難當,立即回到老師身邊。第谷去世后把畢生觀測到的數據,作為遺產交給了開普勒。開普勒用16年,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終于總結出了開普勒三大定律,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后世的人把發(fā)現和善待開普勒,當成第谷人生的第二大成就。
師:一個人的一生沒有多少個20年,用20年做一件對人類文明進步有貢獻的事情,人們將永遠記得他。
點評:講第谷的故事,講他如何為科學作奉獻,是為勵志。講第谷的趣聞,講他的性格,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2.5水星的軌道是圓的嗎
師:你想體驗一下,開普勒是如何利用第谷的觀測數據分析歸納出規(guī)律的嗎?下面做個小實驗。
實驗:1.采用標度10cm=1AU。一個天文單位AU等于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1AU=1.5×10■m。
2.在一張紙上取一點作為中心,通過中心建立直角坐標系。
3.把量角器放在X軸上,量角器中心與坐標系中心重合,量出右表中的各個角度,標出記號。
4.用直尺畫出自中心點到各個角度的射線。在射線上標出距離。
5.標出各數據點,畫出它們之間的連線。
師:(巡視學生繪圖情況,選取1位同學畫出的圖樣展示)我們來看一下吳鑫同學的圖樣。我們發(fā)現水星繞太陽運動的軌跡是怎樣的?
生:水星繞太陽運動的軌跡是一個橢圓,但它接近圓。
師:開普勒正是對第谷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歸類,最后畫出類似大家剛才畫的圖。這一分析,花去他整整16年的時光。但這16年是值得的,自開普勒之后,人們對宇宙的想象圖由模糊變得清晰。為后人從地球走向太空鋪平道路。下面請同學解讀一下開普勒三定律的內容。
點評:這是取材于美國教材《物理:原理與問題》中的一個起步實驗,它讓學生了解科學家的工作不是那么神秘,甚至有些枯燥。也為后面學習,把星體運動軌道“近圓”簡化為圓,埋下伏筆。
2.6開普勒三大定律
生:開普勒第一定律的內容是:所有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說明行星繞太陽運動軌跡是一個橢圓,不是之前想象的勻速圓周運動;橢圓有兩個焦點,太陽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生:開普勒第二定律的內容是:對任意一個行星來說,它與太陽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說明當行星離太陽比較近時,運動的速度比較快,而離太陽較遠時較慢。
師:如果地球近日點離太陽距離為R■,遠地點離太陽距離R■,則近日點與遠日點的速率比多大?(演示解答過程,并給出正確答案。)
生:開普勒第三定律的內容是:所有行星的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它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它的表達式是■=k。所有行星的K都相同,所以它的大小與行星質量無關。它的中心天體都是太陽,所以K的大小可能與太陽質量有關。
師:三位同學的理解十分正確,分析也準確無誤,開普勒三大定律是天體物理學的開端,人們透過這三大定律,開始把視野擴展到遙遠的太空。后來,科學家們發(fā)現,這三大定律不僅可以用于行星運動研究,只要有一個中心天體和一個或多個環(huán)繞天體組成的物理模型,開普勒的三大定律都可以應用。下面的實例是伽利略用開普勒第三定律,預測并發(fā)現了木星四。
例1:伽利略發(fā)現,最接近木星的木衛(wèi)一的周期是1.8d,它離木星中心4.2D。若木星四的周期是16.7d,請預測木衛(wèi)四與木星中心的距離。(D為木星直徑)
(板書并得出正確答案:19D)
點評:凸顯情感目標,“知識線”、“方法線”不沖突,并行前進,同時展開。
師:中國人把探索太空稱為“飛天”,一直以來中國都有許多神話,夢想著某一天能到地球以外的世界看一看。這個夢想已經實現。但我們仍然發(fā)現這離普通人的生活還是那么遙遠。天文觀測真得那么難嗎?接下來,我們看一段視頻《行星的運動與觀測》。(含“金星凌日”、“水星凌日”和天學愛學者如何進行天文觀測等內容)
圖4
2.7“挑戰(zhàn)性問題”
天文學家發(fā)現繞仙女座厄普西侖星做圓軌道運動的三顆行星。行星B的平均軌道半徑是0.059AU,周期是4.617d,行星C的平均軌道半徑是0.829AU,周期是241.5d,行星D的平均軌道是2.53AU,周期是1284d。這些行星是否遵循開普勒第三定律?
3.教學后記
英國科學教育學者孟克和奧斯本依據建構主義提出把HPS(History,Philosophy and Sosiology of science,即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融入科學課程教學中的新模式,是近年來國際科學教育界高度重視的一種教育模式,本文正是利用這一模式,并踐行它的一次嘗試。
參考文獻:
[1][美]保羅齊澤維茨著.沈珊雄,徐在新,錢振華譯.物理:原理與問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高礦. HPS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物理教師,2013(3).
[3]曹會,張飛.巧設實驗主線 凸顯學科教學的“物理味”,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