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斌+王甜甜+侯辛鋒+江登鴻
在百度搜索里輸入“微點作文”四個字,一個百度百科詞條顯示出來——“微點作文”是將寫作訓練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粗為細,使學生寫作能力聚零為整、積少成多、積薄成厚的系列作文教學策略。詞條的參考資料,指向了這一教學策略的研究者——鐘祥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鐘祥五中”)語文教研組的“微點作文”研究團隊。
一項由基層學校教師發(fā)起,融合了荊門市和鐘祥市教研室語文組的教研智慧,歷經(jīng)6年實踐探索而形成的改革成果,因為“讓學生不再害怕寫作文、教師不再害怕教作文”而在全國吸引了近30所學校參與實驗。微點作文究竟蘊藏了怎樣的奧秘?
缺了作文之“米”和作文之“術”的作文教與學都是折磨
提到作文課,學生大多會唉聲嘆氣。三年前,鐘祥五中發(fā)生過一件“有趣”的事。一次交作文時,有位學生走到老師身邊,羞澀地說:“我能不交作文嗎?”原來,這位學生覺得自己的作文讀起來“像走泥巴路,很難受”,不忍心再拿去“折磨”老師?!懊看巫魑乃涯c刮肚也寫不出幾個字來,即使勉強拼湊出來自己也看不下去?!睂W生直言。
雖然敢于在老師面前坦陳自己寫不出作文的學生是特例,但邵金喜知道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卻是普遍現(xiàn)象。“初中生生活單一,積累不夠,缺乏體味和審視生活的能力。在寫作素材匱乏的前提下,短時間內(nèi)寫出質量基本過關的作文非常難?!彼f,“于是,學生靠東拼西湊,運用有限的表達技巧,憋出千篇一律的‘蹩腳作文也就可以理解了?!?/p>
作為語文教師,邵金喜不僅理解學生的難處,更理解作文教學的無奈。一直以來,很多語文教師都是根據(jù)文章體裁,沿襲“選取題目—泛泛講解—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組織評講”的教學思路,耗時耗力,卻收效甚微,因為“每次練習的作文目標太寬泛了,好比給一個大西瓜讓學生啃,卻不給刀,學生無從下口”。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如今的學生,不僅沒有寫作之“米”,也缺乏作一篇文章的“術”——方法。
和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一樣,鐘祥五中語文教研組的教師們也迫切想改變這種“泛泛地寫籠統(tǒng)地評”的粗放式作文教學,卻苦于“教材寫作訓練不成體系,又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所以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
機會總是垂青那些勤思考、有準備的人。一次,一家報紙約邵金喜和他的同事寫作系列作文指導文章《小木頭學作文》,要求每次只從一點突破,即每節(jié)課只在細微處講一點寫作之道。他們邊寫邊在班上實踐,結果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操作起來挺容易。受此啟發(fā),邵金喜提出了一個構想,將寫作訓練化整為零、化難為易、化粗為細,使學生寫作能力聚零為整、積少成多、積薄成厚,追求“見微知著,點石成金”的作文教學藝術,并由此提出“微點作文”的概念。
之后的6年時間里,他們一邊埋頭探索、總結,一邊四處請教專家,一邊與更多學校的教師交流、實驗,最終形成了“關注學生表達基礎、調動學生表達興趣、單次訓練目標集中、整體框架系列性強”的微點作文教學法。
把寫作分解成108個“動作”,建立寫作的“武器庫”
采訪時,記者推門聽了一節(jié)微點作文課——活用人稱?!拔抑形绯燥埡芾仟N,你們都笑話我,只有李木易怕我噎著,給我水喝。他說吃飯不能太快……”執(zhí)教的邵金喜老師笑著問:“這句話包含哪些人稱?”一石激起千層浪,“我。”“你們。”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大家充分發(fā)言后,邵金喜提出了要求:以“你應該知道……”說話。整節(jié)課都是圍繞不同人稱在不同語境中的作用和用法進行講解、討論和練習,目標非常明確。
“像‘活用人稱這樣的內(nèi)容,在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可能不會單獨拿出來進行專門訓練,只是在用到時簡單講解一下。”邵金喜說,“但是在微點作文體系中,這卻是一個需要進行專門強化訓練的點?!?/p>
整個微點作文體系,共有108個像“活用人稱”這樣的點。每節(jié)作文訓練課,教師不是布置一篇作文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而是針對某一個點進行專門訓練,“像練廣播體操一樣,逐個動作分解練習”。
如何構建108個點支撐的作文訓練體系,微點作文團隊的老師們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廣泛討論。
2010年初,團隊老師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列了一個作文訓練提綱,確定了近30個作文訓練子目。然而在實施中,大家發(fā)現(xiàn)這樣的作文訓練仍然是大而化之,學生收獲有限。于是他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致劃分,得到100多個訓練點,這些“點”更細微,便于深入學習。為了保證這個體系的科學性,團隊老師多次赴山西、武漢等地向專家請教。2013年正月初二,他們北上太原,請全國語文教學法研究專家朱仁聲教授就作文訓練體系問題,對團隊成員作了為期一周的封閉培訓,并對原來的100多個點進行適當增刪,得到了108個訓練點。
從教材中提取出108個點后,還需要讓這些點再回歸教材,用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章進行寫作訓練。研究團隊從教材中挖掘典型范例,對每一篇課文中值得學習的寫作技法進行注解,據(jù)此編制寫作訓練的單元分布?!氨热缛私贪嫫吣昙壣蟽缘谝粏卧拿科n文中都含有景物描寫的片段,就在這個單元中安排‘景物描寫的層次順序訓練。為每單元安排的作文訓練是兩個以語言訓練為主的基礎版,和一個以篇章構思為主的綜合版。從時間上看,基本保持每周有一次作文訓練,三年六學期,每學期六個單元,剛好完成108個訓練點?!碧迫耆蠋熣f。
108個訓練點緊跟著教材走,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認知規(guī)律。就記敘文寫作中的“刻畫人物”訓練而言,從七年級上冊到九年級上冊,微點作文有九次課例。其中七年級上冊《羚羊木雕》單純從語言描寫上進行訓練,七年級下冊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音樂巨人貝多芬》提高學生的外貌描寫能力;八年級下冊的《背影》讓學生了解人物動作刻畫的魅力;而九年級通過《孤獨之旅》《打翻的五味瓶》兩課,融合七八年級的訓練點,從人物行為、神情烘托、虛實結合等方面刻畫人物心理描寫,并訓練多角度、精細化、典型化的寫作技巧。鐘祥市教研室王勝老師總結道:“由于訓練點按照由易到難、由分到總的順序進行,后面的訓練自然包含了前面的訓練,一個個‘分解動作在螺旋式上升的訓練過程中被串連起來,形成一套連貫的寫作套路?!?
“微點作文就是讓學生在品味中積淀,在歸納中運思,在仿練中提升,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以小支點撬動大智慧。”荊門市教育局副局長張治鵬說。108個小點,既像108個“體操動作”,又像108件“武器”,練好這些動作,能熟練運用這些武器,寫作時才能舉重若輕,手到擒來。
走進閱讀、走進生活,自然就走進了寫作
“第一次接觸微點作文訓練體系的人,可能都會在心里犯嘀咕,這樣的作文教學是不是把作文變成了機械的寫作訓練。”何俊老師說,“其實,微點作文是扎根于敏銳的生活觀察和深刻的生活體驗之中的?!?/p>
學習七年級上冊《竹韻悠悠》這篇課文時,教師把課堂搬到了竹林里,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傾聽竹子隨風舞蹈的聲音。這樣的作文教學,打破了課堂的局限,讓學生直接與大自然面對面,激活了學生的寫作靈感。后來,程夢妍受此啟發(fā),通過傾聽雨后桃花盛開的聲音,寫出《花開的聲音》一篇美文,得到師生的普遍贊賞,并發(fā)表于某網(wǎng)站。
“微點作文引導我們從細微之處觀察身邊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睂W生陳相君說。這種觀察生活、反思生活的習慣,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庫。陳相君說以前寫作文時是“編”,要絞盡腦汁,還時不時會和同學“撞文”;現(xiàn)在感覺作文沒那么高深了,原來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成為作文的素材。
在汪俊華老師的班上,從七年級開始就成立了“三星文學社”。班上每個人都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妙語實錄”本,汪俊華讓大家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在每節(jié)語文課前五分鐘,開展以“我的閱讀、家鄉(xiāng)的故事、我身邊的事”為主題的演講。曾妮同學的《我為爸爸洗腳》中的妙語實錄片段,讓很多同學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汪俊華說,“微點作文強調‘微積累,注重‘微感悟,不僅把寫作技法分解成了108個動作,更把寫作意識融入了生活的點滴小事。”
當然,微點作文沒有忘記閱讀和作文是一枚硬幣的兩面,108個點本來就是來自經(jīng)典文本,閱讀是印證這些微點,也是豐富這些微點。學校圖書全部對學生開放,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各個班級也通過不同形式開展讀書活動,比如七(五)班的“讀書會”已經(jīng)成為學校讀書活動的一個典范。近期的讀書會中,師生共同細細品味劉心武的《善的教育》,并通過小組互動、班級推介的形式,讓學生讀書的內(nèi)容一點點發(fā)酵和沉淀,最后形成優(yōu)秀作品,張貼于班級后面的讀書欄里。
“微點作文給了學生一把手術刀,他們用這把手術刀解剖文本、解剖生活,讓原本一團混沌的文本和生活成為一個個切片,在學生頭腦中儲存、重組、發(fā)酵,孕育成豐富的寫作素材?!比虆⑴c微點作文研究的荊門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鄭西銀形象地評價道,“微點作文不僅告訴學生要觀察、要感悟、要積累,更給了學生觀察、感悟、積累的具體方法?!?/p>
今天的作文,明天的責任
“翻開記憶的舊畫冊,仿佛看到歲月的風鈴被清風揚起一陣清脆的旋律,我們一同放飛理想的風箏,在青春的畫布上留下最濃的一筆?!边@是七(10)班教室門口的一則“微點妙語”。每間教室門口都有這樣一個精致的宣傳欄,里面安放著一句或是寫景、或是抒情的“微點妙語”——這是學生展示的窗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印跡?!拔Ⅻc妙語”構成了學?!拔Ⅻc文化”的一道清新風景。
校長茹青說:“微點作文不僅僅是一種新的作文教學法,它還蘊含著充滿時代氣息的文化基因?!?/p>
為了把這種文化基因發(fā)展成一種豐滿的校園文化,學校開展了多種活動,“我與校園微文化”便是其中一項。活動中,學生們根據(jù)特長分工協(xié)作,有的深入校園記錄點點滴滴,有的訪談領導了解學校歷史,有的調查熱點弘揚校園正能量,有的搜尋焦點觸發(fā)思維碰撞,有的反復斟酌形成文字,有的調色涂鴉繪畫表現(xiàn),有的爬高張貼個性展示……活動結束后的一天,何俊發(fā)現(xiàn)校園石榴樹下站著一個舉著牌子的學生,牌子上寫著:“等到石榴成熟了,我們不吃也感到甜?!痹瓉?,每當石榴果剛長到雞蛋大小,就會被來來往往的學生摘掉,四處丟棄在校園里。這個舉牌子的學生讓師生意識到:人人心中都有一根善的線,只是有時候被其他事物掛斷了,只要給予一個小小的鼓勵,就能讓這根線重新連接起來,閃耀出關于生命、關于公德、關于愛的光彩。
“細微之處看心態(tài)、靜默之中有聲音”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不僅激活了學生的寫作靈感,而且漸漸改變了師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可是你沒有——一線串珠》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回報母愛問題上的不足,在學完這一課后,教師要求學生把自己寫的作文拿回去念給母親聽,后來有好幾位母親哽咽著向老師講述聽孩子念作文的感受?!陡兄x有你——在細微處抒發(fā)真情》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祖國、父母、老師、同學一個個進行感謝。有了這樣的情感基礎,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又向學生推薦了人際間最有親和力的三句話,“你真好!”“感謝有你!”“不要緊,你還有我。”雖然看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話,但卻很快成為班上學生的口頭禪,讓學生學會用感恩之心,來消除人際隔膜。
長期一貫地堅持做點滴訓練,刺激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由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興趣擴展到對生活、對思考的興趣,這是單純的讀書說教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每個訓練點讓學生得到某一方面的寫作訓練之余,啟示學生思考為人處事的深刻道理,以積極向上、感恩向善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這是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所不能實現(xiàn)的功能。
荊門市教育局局長李本全調研微點作文后說:“微點作文是作文教學的一次革命,顛覆了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讓作文教學找到了光明。更重要的是,‘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通過微點作文得到延續(xù)。吳非曾說過,‘今天的作文,明天的責任,因為作文的背后是做人,而微點作文把單純的寫作引到了做人和生活的根子上,體現(xiàn)了教育的大智慧?!?/p>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