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新
電影《簡·愛》劇照
《簡·愛》是外國文學經典名著桂冠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1847年問世以來,已被譯成多國語言,成為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必讀作品。在我國,從1935第一個中譯本(伍光建譯)出版以來,迄今已出現(xiàn)了40余種中譯本,還有10余種簡譯本。正是因為文學翻譯對外國文學經典建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部作品的翻譯才對廣大中國讀者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一般說來,外國文學的經典建構需要具備以下要素:首先,原著已經被廣泛認為是經典之作,擁有較大的讀者群體,正如李霧野在把《簡·愛》譯稿投往中華書局時所附信件中說的:“這是一部優(yōu)秀的英國小說?!逼浯危闹黝}正好符合譯入國當時的社會需要,譯作很快能在全社會推廣。此外,該作品能符合譯入語文化中贊助人所代表的各種權利關系,代表經典的制造者和使用者的文學利益,符合其文學旨趣,符合文學史家的經典遴選標準等。最后,譯者對文本進行的“有意為之的共時性和本土化解讀”。[1]譯者必須“對文本進行某種共時性和本土化解讀,從而在迎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規(guī)范的同時,爭取到最大量的讀者群,甚至在此基礎上完成翻譯文本在目標語文化場域中的經典建構?!保?]因此,譯者從事翻譯,既要站在原作者的立場上,力求真實再現(xiàn)原著風貌;同時,也要站在讀者的立場上,用讀者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進行傳情達意。
英語 canon(經典)一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語的Kan·n,意思是用作測量儀器的葦桿或木棍,后來引申為規(guī)范、法則等意義。在早期的歐洲語言中,經典最早指某一文本和作者,后來常見于基督教系的教會信條和文學的準則等,尤其是指《圣經》和早期基督教神學家的著作。在亞歷山大時期的希臘,文論家把Kan·n用到修辭學上,專指完美無暇的文體和文章規(guī)范,這一理解與近代的classic一詞意思相仿。翻譯文學經典的出現(xiàn),應該遠遠落后于原創(chuàng)文學經典。查明建先生曾對翻譯文學經典下過一個定義:“一是指翻譯文學史上杰出的譯作;二是指翻譯過來的世界文學名著;三是指在譯入語特定文化語境中被經典化了的外國文學(翻譯文學)作品?!保?]本文探討這一定義中的第三種翻譯文學經典,即翻譯文本如何在目標語文學體系中完成其經典建構的問題。
首先,譯者的翻譯動機和對翻譯文本的選擇。譯者因為感受到時代及國家的需要而翻譯,因為自己對作品的喜愛而翻譯,應出版社的邀約而翻譯,因不滿自己的初譯而重譯,不滿他譯而復譯,為了自身的名利而翻譯……這些都是翻譯的動機。可以說,譯者翻譯動機決定了翻譯態(tài)度,翻譯態(tài)度又決定了譯作的質量。著名翻譯家屠岸先生在談到影響翻譯的選擇因素時說:“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作品的選擇與處理有很大影響,這是事實?!保?]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李霽野《簡·愛》譯本受中國社會的文學革命和五四運動影響,因此,李霽野先生譯介《簡·愛》是為了反帝反封建,幫助人們尋求積極的思想,探索平等與婦女解放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喚醒國民抵抗壓迫、追求自由解放。而黃源深先生的《簡·愛》譯本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剛剛走出80年代末的經濟蕭條,迎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時期。黃源深先生翻譯這一文本,一方面是應譯林出版社之約重譯,另一方面出于對《簡·愛》的偏愛,他認為一部世界文學名著有幾個譯本是十分必要的。因此,黃先生從事這一翻譯工作,更多著眼于藝術闡釋,再現(xiàn)原作的藝術風格。
其次,譯者對經典原著的理解。譯者對原文本的解讀必然受其文化身份和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接下來的翻譯過程。具體而言,在翻譯的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譯者不可避免地會將其個人生活經驗、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審美情趣、文化和歷史背景等滲入其中,影響其對原文文化信息的理解。例如《簡·愛》原著中圣約翰人物形象本是正面角色,一經譯介到中國文化語境,就長期被當做反面的宗教人物。這是因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受譯入語文化與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對這一人物進行了有意為之的共時性和本土化解讀。
最后,譯者的風格策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宗教問題、怎樣翻譯典故、采用直譯還是意譯、如何取舍歸化或異化等等,這些是譯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它決定了譯文的語言特點與風格。李霽野先生深受當時譯潮的影響,譯文主要采用了歐化漢語的語言特點和直譯的翻譯手法。因此,譯文生硬拗口、不順之處很多。而黃源深先生則采用了比較靈活的意譯的翻譯策略,以期再現(xiàn)原著詩般語言、神韻氛圍與整體風格。
綜上,外國文學經典的建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一方面,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的時代因素對作品經典建構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無論是對本土作品,還是譯作。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時代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作品的命運也因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翻譯的執(zhí)行者——譯者的翻譯動機、翻譯能力與翻譯策略,決定了譯作的風格與面貌。
[1][2]查明建.文化操縱與利用: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J].中國比較文學,2004(2):86 -102.
[3]胡安江.翻譯文本的經典建構研究[J].外語學刊,2008(5):93 -96.
[4]邱明明.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1):9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