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 成志剛 段紀學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誦讀式”教學模式解讀
■ 武漢市常青第一中學 成志剛 段紀學
教學模式是一種簡化了的教學思想和理論,它通過某種便于理解的教學結構和易于操作的教學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純粹的理論用比較具體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來,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簡單易行的教學行為框架,使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能夠理解、把握和運用教學理論。
所謂“誦讀式”教學模式,就是以誦讀為主線,以品味語言為核心,以自主探究為手段,以正確運用語言、全面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為目標的高中語文教學理論與操作體系,即“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品味——在讀中審美——在讀中探究——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表達”。其基本特征有:
1.突出學習語言,體現(xiàn)以語言本體為核心的語文教學觀。以語言本體為核心就是語文教學要回歸到其本體——學習語言上來,要把“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要求高中生“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要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能根據交際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場合,提出話題,敏捷應對,能夠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準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讀”貫穿課堂始終,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的語文教學觀。強調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驗之中,就方法而言,“讀”是第一大法,可謂“讀”占鰲頭?!稒璩沁z言》中有“讀書百遍,經義自見”之說,東坡送安敦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边@種讀,不僅僅是默讀,更注重于朗讀,中國語文教學方法以誦讀為本是由漢字、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是以漢字為基礎,漢字一字一音,一形一義,獨立性很強,其具體含義,得從上下文中體味。這種文字又具有聲韻之美,只有讀之于口,方能“聲與心通,聲可求氣,亦可傳情”,從而形成強烈的語感;“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此,“眼觀其文,口誦其聲,心唯其意”的“誦讀法”對漢語學習何等重要,自不待言。以讀為主線的課堂,在教學設計上既有系統(tǒng)的考慮,又有層次的安排,讓學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體味感情,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說與寫的能力。
3.教學過程循序漸進,體現(xiàn)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罢b讀式”教學模式,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語文學習邏輯,沿著“感悟——領悟——積累——運用”的思路,始終堅持誦讀與思維訓練相結合、與語言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具體推進教學過程中,一步接一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披文入情、由情悟理、層層推進,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4.聽說讀寫相結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誦讀式”教學模式把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聽說讀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幾個要素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于互動中達成語文學習目標。
5.凸顯學生主體,體現(xiàn)了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新課程觀?!罢b讀式”教學模式吸收了“體驗式”“探究式”“合作學習”等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被動地成為一個接受者,他們擁有了充分的閱讀文本的時間,參與設計,組織策劃,參與誦讀,參與文本探究,參與評價文本,參與鑒賞同伴與教師的表演。他們是“朗誦者、觀摩者、評價者、設計者、表演者、鑒賞者”。在學習活動中他們思考、發(fā)現(xiàn)、質疑、探究、批判、聯(lián)想、反思。他們是課堂的主體。
1.語文學習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陡咧姓Z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高中生應“具有良好的現(xiàn)代漢語語感”,“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詩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聲韻和諧,非常適合誦讀。誦讀時,只要按照詩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詩文基調,就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掌握作品的藝術技巧,而且可以融會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從而進入到一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里去。葉圣陶先生對語感與朗讀的關系早就有了明確的解答:“至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敝熳郧逭f:“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p>
2.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吸收和積累語言的過程。語感教學流派認為“學習語言要注重兩個方面,一是吸收和積累語言,一是習得和積淀語感”,“讀是第一教學法”。朗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讀出語言的味道,在讀中受到感染、熏陶,體現(xiàn)語言藝術的真正魅力,在抑揚讀頓挫、輕重疾徐的朗讀中可以聽出作者字詞句篇的劃分,語修邏輯的處理。
3.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讓學生主動構建語文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1)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2)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么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3)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整和改變。(4)同化和順應,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發(fā)生變化的兩種途徑或方式。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的質變。同化——順應——同化——順應,循環(huán)往復;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認知水平的發(fā)展,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huán)境之間互動的過程。
“誦讀式”教學模式基本流程和操作策略如下:
1.“在讀中感知”是指以讀的形式促進學生的自主感知。在課文學習開始,要求學生先放聲自讀,掃清字面的障礙,包括字音和斷句,對作品有初步了解。再就是聽名家朗讀和教師范讀,從情感上對作品有進一步認知。然后再自由讀,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做出批注,并提出疑難問題,為下一階段的品味語言做好準備。
首先要讀得正確,讀得流暢。以《項脊軒志》為例,初讀解決生僻字,如:①“舊時欄楯”中,“楯”音sh儷n,橫的欄桿。②“迨諸父異爨”中,“爨”音cu伽n,灶;異爨,分家。③“余扃牖而居”中,“扃牖”音ji儕ng y儂u,關閉窗戶。再讀學會正確斷句,如:①室僅/方//丈——方丈,意思是方圓一丈?!胺健迸c“丈”是兩個詞,中間要通過短暫停頓來斷開,如果連讀為一個詞,就會理解為“寺院的主持”,講不通。②雨澤/下//注——下,名詞動用。下注,意思是向下流?!跋隆迸c“注”之間也要通過短暫停頓來斷開。
其次整體感知內容。仍以《項脊軒志》為例,讀后讓學生找出過渡段,即第二段,很快地理清思路:第一段寫“多可喜”,后四段寫“多可悲”。再進一步理清所喜何來,所悲為何。讓學生明確喜的是老屋生輝,讀書逍遙;悲的是諸父異爨,慈母早逝,辜負祖母,喪妻之痛。理順了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后面的品味語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再如《沁園春·長沙》一詞中,用“看”“悵”“憶”等詞來聯(lián)系全篇,詩人筆下的人是雄姿英發(fā),氣概豪邁;秋景是活潑、美好、壯麗,把這些內容與當時的寫作背景聯(lián)系起來看,它表達了詩人改造舊中國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壯志。如果缺乏總體感知,就可能一葉障木,不見森林。
其三批注質疑。要求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從字、詞、句、修辭、結構、寫法等方面入手,進行初步賞析并隨時做好批注,并提出自己的疑難處。對于疑難問題可以當堂交流,也可以讓學生把疑難問題書寫在作業(yè)本上,由老師重新組合,重新設計課堂教學。
2.“在讀中品味”是指在自主感悟的基礎上以讀促品,以品促讀,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品味語言主要是品味語言的運用技巧以及語言傳達出的情感、情趣、哲理等。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有:一、美讀感染法。教師根據文章內在要求,準確安排停頓、處理重音、把握語速,把文章朗聲誦讀出來。通過這樣的美讀,讓學生耳與心謀,感悟語言的意蘊、情感、韻味,以培養(yǎng)語感。二、比較揣摩法。對課文的標點、字詞、句子或段落,采用“增”“刪”“移”“換”等辦法,讓學生在朗讀中比較,體味語言運用的妙處。三、語境創(chuàng)設法。根據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特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以特定的身份,參與語言活動,從動態(tài)語言中獲得語感。四、切己體察法。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生活體驗,去體察語言的意蘊、情感和韻味,以培養(yǎng)語感。
以讀促品。以鑒賞《將進酒》開頭兩句為例,我們把“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與“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互換,讓男生讀原句,讓女生讀換后句,再讓學生談談改后有何不妥。學生通過讀的比較,自然感覺到原句使用夸張手法,比改句有氣勢,符合李白豪放的詩風;再則,原句由流水東逝想到人生易老,想到自己壯志難酬,也符合心理發(fā)展的邏輯,換后就不合常理了。
以品促讀?!肮艁硎ベt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兩句學生很難讀出李白的激憤之情來,可以把這句改為“圣賢古來也寂寞,也有飲者留其名”,讓學生比較品味?!敖浴弊?,表明圣賢之人懷才不遇,古已至此,李白就能從中得到安慰;同時李白把自己等同于圣賢,又體現(xiàn)出他的自信和狂放?!拔ā弊?,體現(xiàn)出的是激憤之情,歷史留名者應該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怎會是“飲者”呢?批判的矛頭直指朝廷,為自己遭受排擠鳴不平。還有原句對仗,體現(xiàn)出音韻美,改后就不工整了。品味后再讀,學生自然把重音落在了“皆”“唯有”上面,語氣自然轉為激憤。
再如在品味《項脊軒志》中“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一句時,可以采用“刪去法”,刪去“矣”字,讓學生朗讀比較情感的不同。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矣”字帶有感嘆的意味。在封建社會,大的家族往往聚族而居,不輕易分家,歸有光家現(xiàn)在卻是“諸父異爨”,家道沒落已經很感傷了;現(xiàn)在“庭中始為籬,已為墻”,由“籬”到“墻”更暗示了親人間的隔閡加深,更增添了無限悵惘,因此“矣”字不可刪。然后再引導學生,把“矣”字拖長音節(jié),讀出作者的感傷之情來。
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有這樣的一句“則現(xiàn)在我們對于這些的知識是深刻得多,豐富得多了”中的“深刻”和“豐富”是否可調換呢?就這半句是可以的,但如果再看前面的“我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何等膚淺、何等貧乏”又不可,因為“深刻”是對應“膚淺”的,“豐富”則對應“貧乏”。
3.“在讀中審美”是指在品味的基礎上通過讀感受作者的情感,通過讀,將作者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從而得到審美感受,得到情感的陶冶。北京師范大學童慶炳教授在《語文與流淚》中這樣寫道:“審美要成為課堂的靈魂。不要讓科學主義來侵占語文課堂。語文的世界應該是人文的、情感的、審美的世界。語文課應該成為孩子們人文的、情感的鑰匙?!倍b讀無疑是提高審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情感基調是淡淡的喜悅中夾雜著淡淡的哀愁。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體會景物素雅、朦朧、靜美的特點及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又要抓住能表現(xiàn)作者心境的句子:“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一塊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薄盁狒[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蓖ㄟ^反復吟誦,指導學生體會彷徨苦悶的心理及“朦朧”月色中寄寓的作者憂郁苦惱的意蘊。這樣既使學生得到美的陶冶,又使讀者與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交流;其實,優(yōu)秀的文字作品通過朗讀對情操的陶冶,對心靈的感染,以及對思想的啟發(fā)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的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
再如讀《雨霖鈴》中的“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這句,讀的時候不但語調要低沉,而且情緒要凄婉,在字里行間去體會那種“肝腸寸斷”的情感。而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則應強調高昂激越,聲音鏗鏘有力,表現(xiàn)出“雄渾豪爽”之美。還諸如讀《我有一個夢想》,要讀出馬丁·路德金對黑人權利平等的渴望,讀出強大的號召力;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要讀出對馬克思的哀思與贊美;讀《沁園春·長沙》,要讀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和奮斗不止的革命豪情。
4.“在讀中探究”是指在品讀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實際適當地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進行拓展研討。探究多以當堂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也可以以課外作業(yè)的形式完成。探究的主體是學生,盡可能讓學生充分討論、質疑與交流;教師要引導點撥,擴展升華,形成共識,總結回扣。
如在學習《赤壁賦》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月的作用出發(fā)探討“月之意象”,也可以從結構出發(fā)探討“問答式在結構上的作用”,也可以從蘇軾的遭遇出發(fā),探討“中國文人的窮而后工現(xiàn)象”或“蘇軾是怎樣完成豁達人生轉變的?”
5.“在讀中積累”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吸收和積累語言。好的作品片段要讓學生多讀,強化理解和記憶,有必要的要熟讀成誦。
背誦積累對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起著良好的作用,對學生的人格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由于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干擾,背誦,特別是課堂上有指導的背誦練習,幾乎成為死記硬背的代名詞而被人們忽視,仿佛一提背誦就是老套做法。
其實,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學生積累的知識多了,才能融會貫通,才容易產生新的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新觀點,這對于他們將來做學問、搞研究會有很大益處。既然背誦是一種語文基本技能,是一種特殊的記憶活動,那么,教師就要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記憶訓練,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記憶能力。
背誦方法首推理解記憶法。背誦一篇或一段文章時,首先要通讀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層次,來龍去脈,掌握文章的語言特點,抓住一些起關聯(lián)作用的詞語和句子,先分析、后綜合,這樣背誦起來就快得多了。背誦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誦議論文,可以從分析論點、論據、論證入手;背誦記敘文,可以從了解和掌握有關事實、記敘順序入手。以《項脊軒志》為例,全文共五段,第二段是過渡段,第一段寫“多可喜”,后四段寫“多可悲”,因此全文可以讓學生分兩次背誦,先背第一段,再背后四段,減輕難度。第一段分三層,分別是介紹南閣子先前情況、自己修葺情況以及自己在南閣子讀書的情況??芍饘颖痴b,化難為易。
當然背誦的方法還有快速誦讀法、三步記憶法、趣味背誦法、分層背誦法、整分背誦等,要根據具體文章采用不同的記憶方法。
6.在讀中學表達是指把所學的語言范式運用到口頭表達和寫作中去。
(1)在讀中學說話。學生表達能力較差的原因之一是誦讀能力差,不會說,不敢說。誦讀能力的提升無疑對促進學生的口頭表達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以讀促說話”強調,“讀”要有“說”的感覺,也就是說“讀”就是平常語言的表達,自己平常該怎么說就要怎么讀,要有生活的情調,不要拿腔拿調地讀。這樣“讀”和“說”就統(tǒng)一起來。比如《邊城》中翠翠有一句話:“爺爺,你以為大魚會吃掉我?是別人家說我,我告給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讓城中的那個爺爺把裝酒的葫蘆吃掉!你這種人,好記性!”如果用一般的朗讀口氣來讀,這句話無疑毫無生活的情趣。我們啟發(fā)學生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十五六歲的小姑娘,注意人物說話的對象——自己的爺爺,注意人物的性格——活潑、調皮,注意人物說話的語氣——嬌嗔,我們只有還原為自己的生活語言,才能讀出人物真實的情感——對儺送的一往情深、對爺爺無限的愛、對生活的天真與遐想。
還要學習說話的技巧。說話要注意說話的場合與對象,比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的一句:“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我們在讀后思考:在這種特殊場合,王熙鳳是如何做到讓這場面上的每一個人都高興的?學生探討后明白:“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就把林黛玉與三春等同起來,說林黛玉“標致”、有“氣派”,不也是說三春“標致”、有“氣派”嗎?這樣四位姑娘都高興?!霸共坏美献孀谔焯炜陬^心頭一時不忘”,既夸獎了賈母是一個慈愛祖母的形象,不也突出了林黛玉在賈母心中的地位?這樣賈母與林黛玉更高興。姑且不論王熙鳳的世故圓滑與否,這句話就啟示了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與分寸,這無疑對提升學生的說話技巧有很大幫助。
說話還要注意說話的方式與方法。比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我們要求學生賞讀燭之武勸秦王一段,讓學生思考:燭之武是如何說服秦穆公的,燭之武說話的語氣該怎樣處理?學生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紛紛發(fā)表意見?!扒亍x圍鄭,鄭既知亡矣”——承認事實,示弱于秦,打消秦穆公的顧慮,語氣要誠懇;“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換位思考,為秦著想,要用委婉但肯定的語氣讀;“鄰之厚,君之薄也。”“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利用矛盾,曉之以害,讀出反問的語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兩相權衡,動之以利,要用略帶詢問的語氣讀;“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道理講通,任君選擇,要用委婉但無所謂的語氣來讀。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品讀,燭之武說話的方式方法自然會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訓練學生說話的藝術性時,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簡明性、層次性、連貫性和邏輯性等。這些內容應當在教學細節(jié)中逐一滲透。
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詩歌朗誦比賽、辯論賽、課本劇演出等一系列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2)在讀中學寫作。它是指把所學的語言范式和寫作技巧運用到書面表達中去。為了更好培養(yǎng)寫作能力,可以開展課文即時仿寫、口頭寫作、每周一隨筆、美文展示等活動。
總的來說,“誦讀式”教學模式只要運用得當,就一定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廖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