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江
強化歷史史料運用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以高中歷史《抗日戰(zhàn)爭》一課為例
■李琴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學校的歷史教育遭遇了危機,為此進行了改革。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十分重視史料教學,把史料的學習與研究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歷史思維能力。此項改革堅持數(shù)十年,不僅贏得了學生的歡迎與社會的贊同,而且使英國的歷史教育徹底擺脫了危機??缡兰o之際,中、美、英三國相繼出臺了各自的歷史科國家課程標準,它們都十分重視史料的學習與運用。隨著我國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大量的歷史細節(jié)以史料的形式出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這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內(nèi)容,亦使得史料分析方法在課堂中得以體現(xiàn)。有人說,真正的歷史需要關注細微的史料。一封書信、一次對話、一首曲子……都蘊含著沉甸甸的歷史真相。時下,不少歷史教師已經(jīng)認識到引用史料的重要性。如何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材料中“窺得真相”,以便對歷史有更多的理解、更廣的探究、更深的感悟,這對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聽到學生類似的抱怨:“老師,歷史知識離我們好遠啊,總也記不住,如果歷史知識有生命力就好了?!睂W生的困惑促使我反思:能否通過挖掘與教材相關的史料細節(jié)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記憶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呢?近年來,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彈弓打鬼子等“神技”頻頻在抗日影視劇中出現(xiàn),這明顯違背里歷史真相,有違史料細節(jié)的真實。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運用史料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歷史事件不是單一孤立的。如何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一些貫通古今、溝通內(nèi)外的材料,如何在歷史事件的脈絡、走向以及彼此的“藕斷絲連”中,給學生更多的感悟、聯(lián)想和啟迪,都離不開那些沉甸甸的歷史材料。彼得·德魯克有一句話很有深意:“溝通的關鍵是聽到?jīng)]有說的內(nèi)容”。一些細小的史料其實就是“沒有說的內(nèi)容”。在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應用恰當?shù)氖妨喜豢苫蛉?。直觀生動的歷史史料,至少有以下三個效果。
1.師生的的視野愈來愈廣
比如,在《抗日戰(zhàn)爭》一課的教學中,其中有一個問題討論:“日本為什么還要發(fā)動對中國的侵略戰(zhàn)爭?”面對這一問題,空洞的講述也許效果不好。資本主義空前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也罷,日本帝國主義思想抬頭也罷,歐美各國忙于內(nèi)部事務也罷,南京政府忙于擴大“剿共”內(nèi)戰(zhàn)也罷……都是干巴巴的表述,不足以觸發(fā)學生的興趣。假如出示以下史料:東方會議后,日本首相田中在向天皇上呈的秘密奏折(即所謂《田中奏折》)中,又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基本國策,露骨地表示了狂妄的侵略野心……學生“目睹”與此有聯(lián)系的翔實材料,視野必將更加寬廣,學習的興趣隨之提高,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古今的距離愈來愈近
學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動機僅靠文本材料是無法支撐起來的,何況時代太久遠了,其陌生感就會充斥于學生的頭腦。在這個意義上說,通過一些有價值的史料拉近古與今的距離,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例如,在執(zhí)教中,適時插入近幾年日本首相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的新聞和釣魚島歸屬問題的新聞……這樣的材料仿佛就在昨天,就在學生的腦海中縈繞,讓學生感到日本侵華的情景歷歷在目。這樣的歷史教學,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意蘊十足。
3.師生的情感愈來愈濃
例如,在教學中適時插入《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黑太陽731》《地道戰(zhàn)》等材料,用視頻資料去打動、滋養(yǎng)和熏陶學生,用聲、光、電等手段去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愛國之情。一旦學生的情感之門被打開,學生不僅學得簡單快樂,而且學得有情有義。
并非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拿來充斥于課堂教學。面對沉甸甸的歷史材料,教師有責任引領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適當?shù)氖崂砗秃Y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边@就意味著,選擇歷史材料,必須注重準確性和真實性,必須從真實的歷史材料中得出結論。如此,學生方能更全面更真實地與歷史的真相對話,與真實中的歷史人物對話;如此,學生的眼睛才能更亮,其心靈和情感也能得到多方面持久的滲透和鍛造。
學會從時序與地域、起因與后果、延續(xù)與變遷、聯(lián)系與綜合等方面選擇史料,既應該成為歷史老師的基礎性工作,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仍然以《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為例,可以例舉以下材料。
材料一:日軍兩將校殺百人比賽。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日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報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砍殺中國人的比賽,看誰先殺滿100個。后來,他倆見面時,向井殺了106人,野田殺了105人。但難確定是誰先殺滿了100人,難分勝負。于是,決定繼續(xù)進行比賽,看誰先殺到150人。
材料二: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所有鐘表的指針都停在8時16分。對廣島市民而言,這就是世界末日的臨界。一顆足以變?nèi)碎g為地獄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了!……轉(zhuǎn)瞬間,全市60%的地區(qū)遭破壞,14萬多人當場死亡。
材料三:一個民族要振奮人心、凝聚內(nèi)部,自然需要突出英雄主義和宣傳自己的戰(zhàn)績,不過對自身的歷史病弱和敗績也不應回避,如同古人所說的那樣——“知恥近乎勇”。
所謂讓學生在歷史材料的呼吸中擦亮眼睛,就是要真正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不僅僅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也對日本普通民眾帶來了無窮災難。廣島、長崎悲劇的真正元兇不是美國,不是核武器,而是日本軍國主義者,“自作孽不可活”用到日本軍國主義者身上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想想,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思想的深度對接,僅僅安排學生學習課本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也是單一和機械的,不能觸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感悟。像上面這樣出示形象具體的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梳理和甄別,并以此將心靈和思維的觸角伸入到歷史的細微處,也許對戰(zhàn)爭悲劇的根源、對軍國主義的興起和復活等的理解會更加透徹,同時,對學生能夠以史為鑒,形成正確而全面的歷史觀、人生觀和理想觀也不可或缺。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xiàn)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钡拇_,僅僅拘囿于歷史課本,只能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僅僅拘囿于歷史課本,無法讓學生體會歷史的鮮活性,課堂也因此顯得單薄、蒼白和脆弱。有時,通過別人或者別國的一些史料來印證,也許更容易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的課堂。
材料一: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diào)到其他方面來作戰(zhàn),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羅斯福
材料二: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xiàn)的只有中國?!鸺獱?/p>
材料三:在二戰(zhàn)任何階段,中國作為東方主戰(zhàn)場,始終牽制和消耗著日本陸軍的絕對主力。直到抗戰(zhàn)末期,日本陸軍還有64%被牽制在中國戰(zhàn)場上。
材料四:從1931年至1945年,中國戰(zhàn)場殲敵150萬余人,占日軍二戰(zhàn)期間傷亡人數(shù)的70%……這樣一組數(shù)字的背后是中國人民的巨大犧牲:傷亡3500余萬人,經(jīng)濟損失5000億美元。
這樣的探究活動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人之口,也許更具真實性。這至少能讓學生明白:八年抗戰(zhàn),中國軍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作出的巨大貢獻,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這樣的史料,對于構建濃濃的課堂人文生態(tài),培養(yǎng)諸如“愛國、信念、民族向心力”等人文精神顯得尤為重要。
史料教學已成為21世紀中學歷史教學的發(fā)展趨勢。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教師,指著歷史的“溝溝壑壑”,適當擷取幾朵晶瑩的史料之花滋補于教育教學,將是對歷史教學的補充或修正,也是對學生探究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指引和延伸。
(作者單位:武漢市硚口區(qū)中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