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小學數(shù)學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實施方法
■王莉
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同樣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人人都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和條件,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解題方法,同時又分享別人的解題方法,在討論不同方法優(yōu)缺點的爭辯過程中,學生的思路就會更加清晰,能多角度、多側面地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營造自由、寬松、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有效的小組合作交流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但綜觀時下的小學數(shù)學課堂,常常呈現(xiàn)出以下幾種現(xiàn)象:
一是在討論交流時,往往有部分學生懷著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漫不經(jīng)心地看著別人實驗操作,看著別人發(fā)言,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
二是有的學生在表達自己觀點時,眼睛里只有老師,他所要交流的對象只有老師,這個課堂就是師生兩人世界;有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發(fā)言時仍高舉小手“我,我,我”,整個課堂很熱鬧,而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絕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交流。中等生、學困生和優(yōu)等生相比,更加缺少交流機會。學生不會傾聽、不會組織語言發(fā)表看法。
三是有些課堂盡管采用小組學習的組織形式,但所討論的問題沒有思考性、啟發(fā)性和探索性,學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問題雖有思考性,但學生剛剛轉過身,還未進入討論狀態(tài),教師就宣布討論結束。
從以上現(xiàn)象可以看出,小組合作學習不應該是形式上的把幾張桌子拼在一起,而是應該從實質上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會小組合作學習,同時教師也應該用新課程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
1.根據(jù)能力分工合作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教師應根據(jù)班級實際,有意識地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yōu)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例如:我參觀的一所學校由于長期采取的是小組合作形式,所以開學初期就根據(jù)學生的朗讀能力確定組長,然后由組長選組員,但遵循男女搭配、學習能力不同的原則,一般四人為一組。同時組員分工為組長、計分員、必答員、提醒員,其中必答員就是本組中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回答問題時首先必答員先作答,這樣就避免了學困生缺少交流的機會。我們也可以采取編號的方式,根據(jù)學生能力的不同,從弱到強依次編上1~4,回答問題時也按照1~4的順序作答,或者教師指定每組的幾號學生回答問題,這樣中等生和學困生都有所照顧了。為了增加小組內團結互助的氣氛,還可以為自己的小組取個有特點的名字,共同制定本小組的公約。
2.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和表達的能力
許多合作學習的失敗在于:學生不會傾聽,不會交流,只會各說各的,各干各的,表面上有合作之形,實際上無合作之實。因此,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習慣和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合作,就成為了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進行的前提。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實現(xiàn)了學習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聽既能很清晰地了解其他同學的觀點,也是尊重人的一種體現(xiàn)。聽,不僅僅是要聽清楚內容,還要跟著思考自己的想法,對聽到的內容表達自己的判斷和看法。在培訓初期,只需要求學生會復述別人的觀點,要求聽得認真、仔細;在培訓中后期,就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聽的內容作出判斷并闡述自己的觀點。
說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是對知識的再次整理過程,同時又可以訓練的學生膽量。當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或對別人看法提出不同意見時,教師可以采取適當?shù)谋磉_語言培養(yǎng)學生表達意見的完整性。開始說時,教師要舍得留出時間和空間給學生,讓學生慢慢說、大膽說,可以在開學初期利用兩周的時間,讓學生在本班或者其他班同學面前進行朗誦課文展示,從大聲開口訓練起。只有學生敢開口了,才會聽到不同的聲音,才能挖掘出不同層次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教師可以及時糾正錯誤的思想,展開有效的課堂教學。
3.篩選教學內容
斯托利亞認為:“在教學的每一步,不估計學生思維的水平、思維的發(fā)展,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睘榇耍峁┙o小組學習的問題必須依據(jù)學生的認知基礎、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必須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讓學生合作學習。
(1)強化課堂實踐活動
不管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jù)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還是根據(jù)《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編寫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都涉及到了有關實踐活動的內容。這些實踐活動操作性強,教材編寫者對學生的活動提出了明確的責任分工,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很適合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中的《粉刷圍墻》一課。開課前,以小組形式根據(jù)教材提示,組長分工,進行室外的資料收集工作,并做好資料的整理。在課堂上小組成員將資料匯總,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粉刷方案,在對比中確定最優(yōu)方案。組與組之間還可以進行資料共享,最優(yōu)方案的比較,最終確定全班的最優(yōu)方案。
(2)探究便于操作的內容
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如果這個教學內容便于操作演示,便于小組合作中探究完成,不妨交到學生小組中,讓他們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探究過程。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課堂教學中,探討“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見附圖1)就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在小組內將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一人負責將凌亂的語言匯總到表格內,一人利用手上的學具感知其中的異同點,一人作語言補充,一人負責全面掌控,從而有條不紊地全面掌握知識,避免知識形成的片段性,從而為知識結構網(wǎng)的形成打下基礎。實踐證明,通過這種親歷親為的探索得出的結論,學生記得更深刻、更牢固,探究的成功也給予了學生極大的滿足感,增強了他們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附圖1)
(3)選擇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需要相對固定的教學模式。某所小學的課堂模式是首先教師提出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學習目標,然后以小組合作形式交流預習的內容,接著小組為代表反饋學習情況或回答學習目標中的問題。在第一輪小組間的“你爭我搶”后,教師根據(jù)內容作出總體把握,并適當提醒學生討論重點是什么,再進行第二次小組交流。每個小組都有表達自己看法的黑板區(qū),可以在上面畫一畫、寫一寫或在座位上折一折、比一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接著進行的第二輪小組間的問題爭論就提升了一個高度,是從面上看現(xiàn)象到根上看本質的逐步過渡。學生的精彩發(fā)言一個賽過一個,教學重難點也一一擊破。雖然有時候一節(jié)課結束時,沒有我們認為正常課堂結構中的層次練習和課堂作業(yè)時間,但這個時間用在了學生大膽說、認真說的上面是值得的。知道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是在來回爭論中明白的道理,對學生來說是終身難忘的。
但這種教學方式,也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教材版本不同,沒有合適的預習內容。他們采用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每個新課的開始有很多關于探究式的題目,便于學生根據(jù)步驟一步步完成。二是要與本班的每位授課老師都有同樣的想法,這樣才便于小組合作學習的長期開展。三是學生存在差異性,一種方式并不能適合所有的學生。但我們要學習的應是這種教育意識——大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解放對學生的思想束縛,允許學生天馬行空地進行思維,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可以在某節(jié)課或某個合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采取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真實地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qū)蔡家田小學)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