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伶
(1.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荊州 434023;2.長江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中國與東亞主要國家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互補性分析
王 伶1,2
(1.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荊州 434023;2.長江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運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CA)、貿易互補指數(shù)(TCI)分析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主要國家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和互補性。研究顯示,中—日、中—韓農產品貿易互補性較弱,但在某些農產品上中—日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是競爭性和互補性并存,但有較大的合作潛力。
貿易結構;比較優(yōu)勢;互補性
由于歷史、文化和經濟發(fā)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東亞經濟一體化發(fā)展緩慢。在東亞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農業(yè)和農產品問題,一直是東亞經濟體自由貿易區(qū)談判中的主要阻力之一。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CAFTA)建成,中國—東盟貿易增長迅猛,其中農產品貿易在中國—東盟國家的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農業(yè)問題在日本和韓國的特殊重要地位,以及日本、韓國兩國農產品競爭力的低下,兩國政府長期以來對其國內農業(yè)給予高度的保護和補貼。中日韓自由貿易區(qū)的設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經過了大量的可行性分析后,中日韓自由貿易區(qū)談判即將正式啟動。作為東亞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中國、日本、韓國和東盟,他們的農產品是否具有比較優(yōu)勢?中、日、韓東盟農產品合作的潛力有多大?東亞各國應該怎樣在農業(yè)合作中實現(xiàn)雙贏和共贏?這是本論文研究的問題。
本文分別采用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RCA)和綜合貿易互補指數(shù)(TCI)分析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國家在不同農產品上的比較優(yōu)勢和互補性及變化。由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的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占東盟的絕大比重,并且鑒于數(shù)據的可得性,在計算東盟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和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時選取這五個國家作為東盟的代表。
1.數(shù)據來源與農產品統(tǒng)計范圍
本文采用2001~2012年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數(shù)據,把東盟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數(shù)據來源于聯(lián)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shù)據庫(UN,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本文農產品的范圍包括《商品名稱和編碼協(xié)調制度》(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me)分類中1~24章及50、51、52、53章的全部商品。
2.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國家農產品比較優(yōu)勢分析
圖1 各國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
從圖1可知,2001~2012年中國農產品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明顯下降,指數(shù)值從2001年的0.957下降到2012年的0.456。韓國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也有所下降,日本變化不大。2012年中國、日本、韓國指數(shù)值分別為0.456、0.088、0.168,競爭力都很弱,其中日本農產品的競爭力最弱。與此相反的是,東盟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呈上升趨勢,其指數(shù)值從2001年的0.873上升到2012年的1.123,具有中等競爭優(yōu)勢。由上述分析可預見,中國與東盟FTA的農產品合作模式是中國進口、東盟出口;如果中國與日韓建立FTA,農產品合作模式將是中國出口、日韓進口。以下分具體的產品來考察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各自在哪些農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在哪些產品上具有劣勢及其變化。
表1 2001與2012年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國家農產品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的變化
續(xù)表
從表1的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各章農產品2001年和2012年的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值及其變化可看出,中國幾乎所有農產品的指數(shù)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韓國大部分農產品的指數(shù)值下降,日本部分上升,部分下降,而東盟大部分農產品的指數(shù)值上升。
對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各章農產品的指數(shù)值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日本在所有農產品上都不具有競爭力,韓國在幾乎所有農產品上也不具有競爭力。日本和韓國農業(yè)資源缺乏,農業(yè)一直是其弱勢產業(yè),如果中日韓FTA推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日本和韓國國農業(yè)的幾乎所有部門都將受到重大沖擊,所以可想而知日本和韓國兩國政府不會輕易放開農產品貿易,中日韓FTA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談判阻力很大。中國與東盟在部分農產品上有競爭力的,但雙方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品種基本不同(見表2)。人口眾多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農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蔬菜、水產品、加工食品等,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如谷物、油料、糖、煙草等不具有比較優(yōu)勢。東盟自然條件優(yōu)越,農業(yè)資源豐富,在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具有優(yōu)勢,如海洋漁業(yè)、油料、油脂、可可、糖等。由此說明中國與東盟在農產品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表2 中國與東盟具有中等及以上競爭力的農產品的品種
3.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國家農產品貿易互補性分析
兩國之間貿易互補性的強弱,通常用貿易互補指數(shù)(TCI)來測度,體現(xiàn)著一方主要出口或進口的產品是否為對方主要進口或出口的產品,如果相吻合,兩國間的互補性指數(shù)就大,相反不能吻合時,兩國間的互補性指數(shù)就小。計算公式如下:
圖2 中國出口、日韓東盟進口的互補性指數(shù)
由圖2可知,2001~2012年中國出口、日韓東盟進口的中—日、中—韓、中—東盟的互補性指數(shù)都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下降。2008年之后互補指數(shù)趨于平緩,近幾年指數(shù)值都小于1,但中—日互補性高于韓國和東盟,這說明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與日本之間的合作潛力和空間大于韓國和東盟。
圖3 中國進口、日韓東盟出口的互補性指數(shù)
由圖3可見,2001~2012年日韓進口、中國出口的日—中、韓—中的互補性指數(shù)呈下降趨勢,且指數(shù)值很小,而東盟—中的互補性指數(shù)值在波動中呈上升趨勢,在2011年曾達最大值1.25,表現(xiàn)出一定的互補性。以下分品種分析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在各章農產品的互補情況。
表3 2012年中—日、中—韓、中—東盟農產品貿易互補指數(shù)
續(xù)表
對2012年中國出口、日韓東盟進口的中—日、中—韓、中—東盟各章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的計算結果可見,中—日在第3章、第5章、第14章、第16章、第50章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在第20章、第51章、第53章上有較強的互補性。中—韓只在第50章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在第3章、第5章、第14章、第51章、第52章、第53章上有較強的互補性。中—東盟在第3章、第14章、第50章、第52章上有較強的互補性??偟貋砜?,中國出口的中—日互補性強于中—韓國和中—東盟,且中國與日本在某些產品上互補性很強。
對2012年中國進口、日韓東盟出口的日—中、韓—中、東盟—中各章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指數(shù)的計算結果可見,中國只在第51章上與日本有較強的互補性,而與韓國在任何農產品上都不具有互補性,中國與東盟在第14章、第15章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在第52章上有較強的互補性??偟貋砜矗袊M口的東盟—中互補性強于日—中和韓—中。此外,還需特別說明的是,由于本文按照HS海關編碼每章進行分類,而海關編碼每章都包含若干稅目,各稅目的貿易形式可能有所差異,而整體特性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每個個體特性。如,第7章(食用蔬菜、根及塊莖)和第8章(食用水果及堅果;甜瓜等水果的果皮)是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中的重要品種,但表現(xiàn)在互補性指數(shù)數(shù)值上卻很低,這并不說明中國與東盟蔬菜、水果的互補性不強。而如果把每章農產品劃分為更細的種類,結論可能會產生變化,如中國與東盟蔬菜與水果貿易形式是中國主要生產與出口溫帶蔬菜、水果,而東盟主要生產與出口熱帶蔬菜、水果,所以如果把蔬菜、水果分為更細的溫帶和熱帶品種,互補性的結論會有所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及啟示:
1.從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貿易情況及貿易結構的分析中可看出,中國與日本、韓國兩國的農產品貿易發(fā)展緩慢,除了中國農產品競爭力減弱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日本、韓國兩國政府對其國內農業(yè)給予高度保護,運用一系列的非關稅壁壘限制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對各類食品的殘留化學含量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標準。因此要擴大中國對日本、韓國兩國農產品的出口,必須致力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可鼓勵日本、韓國兩國農業(yè)和食品企業(yè)來華投資建廠,然后將所生產的產品再返銷日本、韓國兩國的形式,來避開日本、韓國對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各種貿易壁壘的限制。
2.從顯性比較優(yōu)勢指數(shù)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國農產品的比較優(yōu)勢逐年下降,競爭力逐年減弱,這是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的原因,也是中國對日本、韓國出口增長緩慢的原因。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要著力提高中國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同時要調整中國農業(yè)生產結構,發(fā)揮中國的比較優(yōu)勢,重點發(fā)展水果、蔬菜、水產品、動物養(yǎng)殖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并且要加大農業(yè)科研力度,提高農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另外,要發(fā)展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3.從互補性貿易指數(shù)來看,中—日和中—韓之間無論以中國出口衡量,還是以中國進口衡量的互補性指數(shù)都小于1,這說明中—日和中—韓互補性較弱,但也應注意到以中國出口衡量的中—日互補性強于中—韓、中—東盟,且中國出口與日本進口的某些農產品有很強互補性的,如魚及魚類制品,所以中國可充分發(fā)揮這些產品上的優(yōu)勢和互補性,擴大中—日雙邊貿易。中—東盟的以中國出口衡量的互補性指數(shù)很低且呈下降趨勢,一方面是由于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下降,另一方面說明中國與東盟出口的農產品存在越來越強的競爭性;而以中國進口衡量的東盟—中互補性指數(shù)在某些年份大于1,且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東盟出口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性。因此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是競爭與互補并存。但是由于中國與東盟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各自不同的需求和比較優(yōu)勢,使得雙方進行優(yōu)勢互補的可能性很大,合作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1]崔超,吳林海.中日韓三國農產品貿易競爭關系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7).
[2]白揚,田維明.中日韓農產品貿易變動分析——基于產業(yè)內貿易發(fā)展的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0,(7).
[3]田維明.中日韓農產品貿易現(xiàn)狀和前景展望[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7,(5).
[4]榮靜,楊川.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和貿易互補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8).
[5]范巧娟,李淑貞.中國與東盟農產品產業(yè)內貿易實證研究[J].世界農業(yè),2012,(6).
[6]王雙祺.中國農產品在東亞、東南亞區(qū)域內的競爭力分析——基于中國、日本、韓國、泰國農產品的比較分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7]趙亮,穆月英.東亞“10+3”國家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分解及比較研究——基于分類農產品的CMS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12,(4).
Analysi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lementa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Main Countries in East Asia
WANG Ling1,2
(1.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Jinzhou 434023,China;2.Economic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China)
This paper uses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to analysi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Korea and ASEA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ade complementa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Korea isweak,bu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som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very strong.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exist,and there is strong cooperative potential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trade structure;comparative advantage;complementarity
F752.65
A
1008-2700(2014)02-0076-07
(責任編輯:周 斌)
2013-12-23
王伶(1977- ),女,湖北黃石人,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長江大學經濟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