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增彩
摘要:近年來,隨著一起起冤假錯案被曝出,司法程序的正義越來越成為人們所密切關注的問題。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習近平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順利推進。201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總體目標,還特別強調(diào)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性。①這些因素都導致人們對冤假錯案越來越關注,也說明我國的司法管理體制改革已經(jīng)成為我們黨和國家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冤假錯案;程序正義;司法管理體制
近幾年,“冤假錯案“成為司法實踐中的熱詞,被曝出的冤假錯案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令人觸目驚心:內(nèi)蒙古呼格吉勒圖因“奸殺”被判死刑立即執(zhí)行后真兇出現(xiàn)、河南趙作?!皻⑷恕狈潭嗄旰蟊缓θ嘶丶?、孫萬剛“奸殺”女友服刑八年后證據(jù)不足這些冤假錯案把公眾的視線牽引到我國的司法機關,讓公眾對司法機關產(chǎn)生了嚴重的懷疑。這些案件的曝出也說明我國的司法管理體制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就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公正文明執(zhí)法,堅持按照嚴格的程序處理司法案件,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質(zhì),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案冤假錯產(chǎn)生的原因
1.疑罪從無原則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別
“疑罪從無”原則是現(xiàn)代刑法“有利于被告”思想的體現(xiàn),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之一,是我國司法實踐的一大進步。然而,在疑罪從無原則的現(xiàn)實實踐中出現(xiàn)了與理想的差異,導致我國的疑罪從無原則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落實。
在念斌投毒案中,念斌四次被判死刑,最終無罪。反映出了我國的法官在判決中,仍然是實行疑罪從輕原則,寧可錯判,不愿錯放。當然,在這樣的案件中法官通常會采用疑罪從輕的原則,采取比較輕的判決。這樣既可以讓案件得到偵破,犯罪分子得到法律的制裁,又可以讓被懷疑的被告人心理得到“受到輕的刑罰”的滿足。②這樣,理想中的疑罪從無的原則就演變成了現(xiàn)實中的疑罪從輕的理念。
2.來自輿論的巨大壓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輿論的力量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案件的發(fā)生、偵查與判決處于群眾的關注之下。但是民眾的思想又是不固定的,是容易受感染的。一旦有案件發(fā)生,民眾往往義憤填膺,恨不得馬上發(fā)現(xiàn)兇手,對于偵查機關懷疑的對象,就認為一定是罪犯,對于辯解自己無辜的犯罪嫌疑人就認為是在狡辯。如果法院判處某些犯罪嫌疑人無罪,有些民眾就認為法院收受賄賂,放縱犯罪嫌疑人。③這種輿論的產(chǎn)生,無疑給司法機關帶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即使司法機關明白案件存疑,但是為了平息眾怒盡快破案,就只能采用“疑罪從輕“這種折中的判決,從而導致了冤假錯案的產(chǎn)生。
3.司法人員素質(zhì)與認識的差異
司法人員的素質(zhì)對案件的偵破與判決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司法人員素質(zhì)低下就會導致冤假錯案的頻頻發(fā)生。司法人員的素質(zhì)主要表現(xiàn)在司法人員的良心與責任心。一些辦案人員缺乏責任心,在破案過程中形成了有罪推定的觀念,一旦把一個人認定為犯罪嫌疑人就一定認為這個人是有罪的,并且抱著一定要讓犯罪嫌疑人招供的心態(tài),在這種觀念的推動下,刑訊逼供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還有一些司法人員形成了程序法是為實體法服務的觀念,因此在辦案過程中往往為了方便,而不采取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或采取法律所禁止的形式。這種“輕程序重實體”的觀念也是導致冤假錯案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冤假錯案的出現(xiàn)說明我國的司法管理體制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體現(xiàn)了我們黨和國家對司法不公和程序正義遭受破壞的深刻反思,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對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決心。
二、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
進行司法管理體制的改革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1.落實司法責任制與司法獨立制
司法責任制要求司法人員在偵破,審理案件過程中,本著對案件負責,對當事人負責的心態(tài)將“疑罪從無”原則落實到實處,做到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遵循司法規(guī)律,做到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案件審理過程全部留痕并網(wǎng)上公布,接受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
司法獨立制即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quán),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建立跨行政區(qū)域的司法管轄制度,④從源頭上切斷一些地方的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影響司法獨立制的可能性,真正做到獨立偵查、獨立審判。
2.強化司法人員的獨立決策思想,完善人民陪審制度
現(xiàn)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從根本上隔絕輿論的來源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減少輿論給司法機關帶來的不必要的壓力,就必須強化司法人員的獨立決策思想,不要過分在意民意,讓其真正“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來獨立偵破和判決案件。在法官判案過程中,還要做到辯方的意見與控方的意見同時到達法官的手中,避免因為“先入為主”的思想而影響法官的獨立判斷,影響案件的公正性。
當然,強化司法人員的獨立決策思想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聽取民眾的意見,而是要聽取民眾意見中合理的成分。為此,就要不斷完善人民陪審制度。⑤人民陪審制度是公民權(quán)利的生動體現(xiàn),有利于冤假錯案的預防。我們可以參照人民代表的選舉方式來選出人民陪審員,同時還要保證多樣性,即不同的年齡、職業(yè)、民族、文化程度的公民都能成為人民陪審員,以便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使案件的審判結(jié)果既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又符合民意。
3.建立專業(yè)化的司法隊伍
在法學教育中,不僅僅強調(diào)理論課程的學習,還要加強實務課程的教育,讓學生在教育中體會到法律理論實踐的樂趣及重要性。實行教師外聘制度,可以聘請一些律師、檢察官、法官當教師,以親身經(jīng)歷的案例來給同學們上課,讓同學們將書本中的“死”知識學“活”。
在司法工作中,要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提高法官、檢察官的素質(zhì)。想要成為法官、檢察官,除了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豐富的辦案經(jīng)驗。法官、檢察官下設若干助理,讓這些助理在工作時學習法官、檢察官豐富的經(jīng)驗,以儲備優(yōu)秀的司法工作人員。
在司法人員的配置方面,不能劃定硬性指標,而要根據(jù)當?shù)氐牡貐^(qū)特點、經(jīng)濟實力、文化程度來分配,做到優(yōu)化配置。防止造成有的地區(qū)司法人員匱乏,案件沒法得到很好地解決,而有的地區(qū)司法人員繁多的問題。
三、結(jié)語
公眾對冤假錯案的密切關注,實際上更多的是擔心在不完善的司法制度下自己的權(quán)利和自由隨時可能受到冤假錯案中主人公的遭遇。由于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冤假錯案是不能避免的,但良好的制度卻可以盡可能地減少冤假錯案的產(chǎn)生,甚至可以杜絕因人為因素導致的冤假錯案。因此,“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已經(jīng)成為我國程序建設的刻不容緩的任務。(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 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內(nèi)容
② 參見金澤剛《法官錯判的原因與防治——基于19起刑事錯案的樣本分析》載《法學評論》總第三十三卷第二期
③ 參見2-
④ 參見莫紀宏《論我國司法管理體制改革的正當性前提及方向》載《法律科學》第33卷第1期
⑤ 參見秦前紅,蘇紹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需要正確處理的多重關系——以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為框架》載《法律科學》第33卷第1期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許崇德.憲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