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劍雯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已廣為我國教育者所接受和推崇,今天的中國學生不僅會以傳統(tǒng)的方式思維,而且還要學會以符合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方式思維,《思維教學》為我們教育者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思維教學》的整個框架結(jié)構源自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他將思維劃分成三個基本的層面:分析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
全書共分為七大目標,每個目標專門負責提高一種思維技能,告訴教師們?nèi)绻氤晒Φ剡M行思維教學首先要掌握那些東西。學習中,對照思維教學的理論思考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在藝術活動中遵循思維策略,提高思維能力
斯滕伯格提出了四部模型:即熟悉問題—組內(nèi)解決問題—組間解決問題—個人解決問題。這個四部模型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成為思維高手,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是建立在學生進行“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對話融合各種思維模式,從而提升思維水平。
今年的學校科藝節(jié)中的語文課本劇的比賽,高二(6)班的同學選擇了曹禺的《雷雨》的片段進行表演,當學生們第一次在我面前表演時,我覺得簡直是慘不忍睹,沒有一點“表演”,連臺位都不會站,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扮演誰,以為站在觀眾面前的還是自己,連連笑場,甚至連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哪里了……我問學生們:在那樣的年代,作為這個家里的每一個成員,以他們復雜的關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每個人心里該有什么心理?你們每個角色都要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是這個家里的獨特的人物進行分析,然后把你理解的這個人物通過你的肢體、語言、表情告訴觀眾。同學們這才安靜下來,一點一點地思考、琢磨,盡管課上練習的時間不長,但我已經(jīng)看到大家終于明白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因為如果你不認真思考去創(chuàng)作再現(xiàn)那樣的戲劇化的情境,是不能打動觀眾,是難以讓觀眾接受你的表演的。課后我建議同學們多看看電影和話劇版的《雷雨》,多留意演員的表演,多揣摩角色的心理,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排練,一次又一次的理解,最終他們的表演獲得語文課本劇比賽的一等獎。從學生們交上來的“演出感想”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每個場景、每個對話、每個動作,甚至每個角色的服裝都做了非常細致的討論爭執(zhí)商議。有一位同學在她的演出感想中寫道:“我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女仆),雖然我只有兩句臺詞,為了這一沖上臺就說的兩句臺詞,我無數(shù)次地在腦中構想,想語氣、想動作、想表情。我也真正地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感受到了演出艱辛的準備和演出時的緊張,我付出了努力!”
我想,這個過程其實也可以稱作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一個過程:在真實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組內(nèi)的過程也有個人的過程。雖然最終的結(jié)果我們也許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也許這些學生的演技不是很好,將來也不會成為演員,但是學生們在這過程當中獲得的卻是更多豐富的東西。
二、排除思維障礙開發(fā)潛能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開展思維教學,羅伯特·斯滕伯格的《思維教學》一書也說道:“如果要閱讀當代的教育文獻的任何內(nèi)容,卻可以避開思維教學這種新思潮,那么也不是為一項奇跡?!痹谒季S教學理論中強調(diào)分析性智力、創(chuàng)造性智力和實用性智力同樣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在課堂上難以同時均勻發(fā)展三方面的能力,所以學校鼓勵學生們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技能技巧,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思維能力。我認為,如果學校是有相應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更高。
《思維教學》一書中指出了20塊阻礙思維發(fā)展的絆腳石,其中第一塊就是缺乏動機。學校、教育者應該鼓勵學生們的參與動機,因為參與動機非常重要,動機雖然有內(nèi)部和外部動機之分,但不管動機源自何處,它對智力的表達以及對成功都是重要的。我有一個學鋼琴的學生,因為初三要中考所以停了鋼琴課,中考后被廣州一間著名的外語實驗學校錄取,又重新來上鋼琴課了,我問他為什么要重新開始學習鋼琴,他說學校會對學習鋼琴等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的同學加學分。從這里可以看出,學校對待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支持對學生的學習有多么的重要!
相反,我的孩子同樣是因為中考停止了去我區(qū)著名的青少年交響樂團的訓練,但中考后他卻再也不肯回交響樂團了,原因很簡單,他說:沒用!我想,如果這個訓練了7、8年的團隊里能夠形成一種凝聚力,而這個團隊也能更重視培養(yǎng)團員們的榮譽感和給團員相應的鼓勵,為參加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的學生設立加分機制,那么一定會提高學生自覺訓練自己各種思維能力的積極性。否則,我們光是提倡在課堂的思維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其實,思維教學并不限定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很多的學習特別是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學習—比如交響樂團的訓練等,這些學習不是所有普通的中學都能開展,它不同于志愿者或者文學社這些活動,它提高參加者的智力與非智力思維方面有著更大作用,既要求參與者(學生)有相應的智力水平(專業(yè)知識),也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合作能力(聲部小組的、樂團整體的合作能力)等,但是我們的教育者或者說各單位各部門并沒有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思維教學斷層了。我們并不能太多地責怪孩子,因為很多時候孩子們還不會意識到這些學習的過程都能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我認為這是教育者、體制和機制的問題。外國的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都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音樂劇《歌舞青春2》(美國)中反映高中學生打暑期工的情節(jié)就非常詳細地向我們展示了學生們課外的參與思維訓練有多重要,其中有句臺詞很簡單也很直接:參加暑期工能為進大學加分哦!
因此,我認為思維教學并不只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教學,它要求多方面的協(xié)作,包括學生本人的努力、教師的努力、家長的努力和整個社會的努力才能逐步實現(xiàn)。
研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遵循思維的原則,應用好思維的藝術,可以在實質(zhì)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些理論的學習有待在教學中得以實踐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