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它呼喚全社會尊師重教,也激勵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面對新局面,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師知識能力結構的完善,教師角色的轉變,成為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課題。但是,我想,不管未來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發(fā)展到何種程度,加強師德建設永遠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中之重。
一、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人格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每天面對的是變化無窮的課堂和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腦袋,作為新課程的實施者,我也時常和同事討論有關課改問題。待我整理出一些“體會”時,忽然發(fā)現,我們所關注的更多的是日常教學活動中的某些具體場景。一堂課抑或一句師生對話都可能給人一種頓悟,而當我們帶著這種頓悟再去審視課改的有關問題時,那些看起來有些枯燥的理論似乎就變得很具體、很生動。這是為什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做到了“以人為本”,尊重了學生的人格。
如今我開始任教一年級的新課程,當學生有出色的表現時,我總是毫不吝嗇地把微笑和贊揚送給他們,當學生有不足和過失,我也微笑著鼓勵他們,哪怕是批評也爭取做到“忠言不逆耳”。因為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有生命體,今天我們播種的是微笑與尊重,明天我們收獲的就是高尚的人格??傊鳛榻處?,既要喜歡“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又要容得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因為,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爛漫如花的孩子。
二、以生為本,實施差異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體。教師面對的是學生的未來,而不是個人眼前的榮譽和利益,要立足于學生的成長。因此教書育人不可急功近利,而要著眼于學生未來。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學校里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自從認識到這點,我總是樂于對每一位孩子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從多個角度來評價他們。尋找他們的閃光點,發(fā)現并發(fā)展他們的潛能,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個性的人,創(chuàng)造力越突出,個性是創(chuàng)造的前提,把個性多樣性作為一種有價值的東西,一種財富來加以接受,我們就不會按成績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我們眼中就會沒有差生,只有差異。實施有差異的教育,實現有差異的發(fā)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師德素質的新要求。
三、以身示范,利用情感育人
學生是獨特的人,他們有著自身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關注學生的情感。我們知道真正能夠給學生以偉大啟迪和深刻影響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細節(jié)。
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美國教育家的話:贊許猶如陽光!是的,每一位學生不論其個性品質如何,無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老師們的關注與肯定,都渴望照耀到鼓勵,贊許的春日陽光,特別是后進生。我想如果每一個老師都不以先入為主的印象給班級成員定性,那么在我們施教過程中,就回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平等;少一些歧視,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贊許,那么每一個孩子都將均衡地享受到溫暖的陽光。
隨著教改步伐的加快,我們教師確實需要迅速更新教育觀念。在《新課程標準》的三位一體中也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孩子的情感態(tài)度和正確價值觀比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更為重要。是的,有情有趣才是真正的教育。應當使課堂溫馨宜人,熱情洋溢,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應當從冷面要求變?yōu)檎嬲\激勵,從強調苦學變?yōu)闊崆楣奈?,從一味指責變?yōu)榍Х桨儆媶拘堰M取之心,讓每一個孩子都去品嘗成功的快樂。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以身示范,真正做到情感育人。
四、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
“教師的天職是變化、自化、化人”,那么,新時期的服務觀是寬廣的而不是狹窄的。我們提倡的寬廣的服務觀涵蓋兩層意思:一是服務于全體,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做到一碗水端平,讓所有學生同乘一輛前行的車。我們在聽他人上課的時候,時常會聽到老師這樣說:“請這節(jié)課沒被我抽到過的同學舉起手來,下面的問題可以由你們來回答?!蔽矣X得這些老師是高明的,因為他明白要照顧全體,服務學生。二是服務于全面,對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成績以及身體素質都要悉心關照,服務周到,促使其全面發(fā)展?!敖逃仨殲樯鐣髁x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边@一教育方針也要求我們必須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服務。由此出發(fā),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權重于服務育人。
“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人之師也”,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教師自身的知識再多、能力再強,可如果沒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做基礎,就不會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甚至會出現反作用。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如果對學生缺乏責任感,缺乏愛心,他就干不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育不好學生。新課程改革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多多反思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素質修養(yǎng),使自己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心理品格能夠符合新時期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符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子的道德基因的轉接者。因此,師德 ,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一種深厚的知識內涵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培養(yǎng),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師的自我修養(yǎng)!讓我們以良好的師德,共同撐起教育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