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
中學生物自主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氛圍或情境之中和啟發(fā)引導下,學生從多元化的組織形式中積極參與主動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式,努力探求多種求解問題的方式方法。所以,在具體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學生提出問題,引導討論并根據問題情境,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小游戲激活大課堂
學生的表現欲望非常強烈,他們希望得到自己、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對自己充當角色的活動,興趣會更加濃厚。因此課堂教學中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參與角色扮演,不僅能夠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還能體驗、感受參與的幸福。
學習“維生素和缺乏癥”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記憶,就請學生扮演醫(yī)生和患色盲癥,壞血病,軟骨病,口角炎的病人,這樣學生必須自己主動了解患這些病的癥狀,知道缺哪種維生素,需要吃哪些食物?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思維非?;钴S。如夜盲癥患者求醫(yī)的時候要求把教室的燈關了,說這表示天黑了,于是他跌跌撞撞地走到醫(yī)生那,聲情并茂的說:“醫(yī)生啊,你要幫幫我,我年紀輕輕的,一到傍晚就看不清東西,可把我急壞了!”醫(yī)生說:“讓我看看……哦,你患了夜盲癥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缺乏維生素A,我給你開點藥,你回家還要多吃一些胡蘿卜?!薄翱墒俏也幌矚g吃胡蘿卜啊!”“那你還可以吃西紅柿,奶制品,蛋黃和動物性肝臟?!逼渌麑W生雖然沒有全部參與,但是看見同學表演得活靈活現,都非常開心,自己也掌握了知識。
二、在教室中做實驗,樂趣無窮
實驗是一切科學探究的基礎,生物學是實驗性很強的一門科學。在實驗室中做實驗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可是中學階段的許多實驗不需要非常嚴格的環(huán)境和操作過程就能得到實驗結果,如果把這些實驗放在教室做,別有一番風味。
學習“鑒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時,我提前給學生布置要帶的材料:面包、饅頭、米飯、紅薯、土豆、板栗、花生、植物油、生雞蛋、熟雞蛋……課堂上四人一小組先把所帶的材料歸類,哪些主要成分是糖類,哪些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哪些主要成分是脂肪。分好之后,一個小組學生在講臺上演示,其他小組在自己座位上鑒定。鑒定完以后學生自己總結鑒定方法,并舉例說出含這種成分多的食物,剩下沒有污染的食物可以吃掉。整個課堂氣氛非?;钴S,動中有靜,所有學生都參與實驗,提高了動手能力,還分享了食物,加深同學之間的感情。有學生還發(fā)現板栗中不僅含有大量的淀粉,還有脂肪;有些學生還發(fā)現松子、核桃的脂肪含量比較高等。也有學生發(fā)現了不是所有淀粉遇見碘酒會變成藍色,有的是紫色的,還有其他顏色。于是趁機讓學生自己思考并解決實驗中出現的新問題:對比變成藍色的饅頭和紫色淀粉面包,觀察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于是順理成章的給學生補充直鏈淀粉遇碘酒變藍,支鏈淀粉遇碘酒變紫的知識。其實這節(jié)課基本上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chuàng)新獲得的知識,并且能夠牢固的掌握。結束新課的時候,給學生留了一道作業(yè)題:要求學生回家做一碗西紅柿雞蛋湯給家長喝,并且告訴家長這碗湯中的營養(yǎng)物質。其實這碗湯,不僅能鍛煉學生自己動手能力,還融入了濃濃的感恩之情。一下課就有學生問我:“老師,我能不能在湯里加上豆腐?豆腐含蛋白質多,還含有鈣,還可以加點青菜?!薄胺浅:?!但是青菜不要選菠菜,因為菠菜中的成分會和豆腐中的鈣結合,就失去降低他的營養(yǎng)價值。”學生又獲得了一點小知識,并且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還進行了感恩教育。
學習“營養(yǎng)物質的作用”時以小魔術Vc可使紫色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來引入課題,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躍躍欲試?;丶易约鹤鰧嶒?,第二天告訴我:老師我發(fā)現楊桃中的Vc含量比橘子高。說明實驗已經深深吸引了學生,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三、詩詞歌賦營造藝術課堂
詩詞歌賦包含了許多有趣的生物學知識,再加上文學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想象力、誘人的創(chuàng)造力,是生物教學內容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和審美情趣。在生物教學中把有關詩詞滲透進來,不僅能活躍氣氛、加深理解,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謂一箭雙雕。在講解生物和非生物時,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事物為例,讓學生辨認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為什么?曲中的短短幾行字包含了11中事物。其中有的容易判斷,如老樹、昏鴉、瘦馬、人時生物,小橋、古道、流水、西風、天涯是非生物。但是在枯藤、人家、夕陽一件出現了分歧,有學生說枯藤已經死了,有學生說沒有死。就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現在看起來干枯了,等到來年春天又可以發(fā)芽長出新枝,所以枯藤是生物;接下來還有學生說“不一定啊,朽木不可雕也,說明他無法塑造,木頭已經爛得不成樣子了,上面只會長滿苔蘚。所以朽木不是生物”。說道“人家”的時候,有學生說是生物,因為里面有人,接下來就有學生站起來說人家指的是認得住所是房子,所以它不是生物。有幾個學生認為夕陽是生物,因為他會長大,其他學生立刻反駁,說出了反駁的理由。作為老師,我非常欣慰,一直在旁邊看著學生討論,沒有插一句話。通過學生自己的想法辯解,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生物的概念,學會依據生物的生命特征來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生物。
當學生已經對生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已經有了對問題思考和分析的習慣后,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fā)現新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才會不斷地加強。這樣學生才能夠積極參與,感受學習的快樂,收獲幸福!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育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我們的生物教育才能在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教育中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