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煥青
當前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不難看到以下幾種現象。
1.課堂上,小手林立,孩子們踴躍發(fā)言,氣氛很活躍。一個學生的發(fā)言還沒有結束,其他同學就迫不及待地舉起小手,“我來”“我來”的叫聲此起彼伏。但是,他們都只顧著自己來表達,而沒有傾聽別人的發(fā)言,以至于一再重復別人的發(fā)言。
2.在課堂上,常常有這種學生:老師在上面講,他在下面做自己的事;同學們在回答問題,而他的心早已飛出課堂。
3.當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解決時,滿教室是嗡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么;當同學發(fā)言時,很多學生缺乏耐心或根本不聽,或者急得插嘴、搶著回答,合作交流的過程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在熱鬧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
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討論的機會太少,使學生既不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做出正確的判斷,也不會用正確的語言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理別人,只管自己說,他們在意的是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潛意識中交流的目標是教師,因此當其他同學發(fā)言時,表現與己無關,只是在等待下一個輪到自己與教師進行交流的機會。由此看來教師十分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傾聽策略的研究?!奥牎敝饕怯枚湔J真地聽,辨析他人的語言,做出自己的判斷,并形成自己思想觀點的過程,涵蓋的意思是:會傾聽別人的訴說,努力聽懂、理解,從而做出積極的反應,即給予正確的評價。
那么,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傾聽策略有哪些呢?我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的做法如下。
1.讓學生明確要求傾聽,學生傾聽。湯姆·彼得斯說過:“傾聽是禮貌的最高形式?!笔紫任蚁驅W生提出傾聽與發(fā)言的具體要求:傾聽的人要面向發(fā)言人,注意發(fā)言人的神態(tài)、表情,有不同意見不能插嘴;認真傾聽,記住發(fā)言人表述的主要意思,必要時快速記錄要點。發(fā)言人要面向大多數聽眾,表情大方,聲音響亮。注意使用禮貌用語,把要表述的意思講清楚,敘述事情要有條理。如果同學的回答與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則以微笑、微微點頭表示認可或贊同等等。
2.欣賞鼓勵,激發(fā)傾聽興趣。及時表揚正在傾聽的孩子,激勵學生參與到傾聽中來。也可抓其善聽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讓學生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更多時候,激勵是在無聲中隨時進行的,它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學生是敏感的,教師的一些細微改變,他們都能感受到。所以,在與學生的交往、互動中,教師從內心流露出的理解和欣賞,對正在傾聽的學生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3.設計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樂于傾聽。認真傾聽是人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一個良好修養(yǎng)的重要標志。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過程和結果”。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單一的課堂模式更易讓學生疲倦。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地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當當小老師,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生生互動,這樣學生更能注意聽,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我在堂課上,經常是讓學生說說算理如:計算8+9=?時,你是怎樣想的?請其他的孩子來當小老師進行評價,并及時對評價的孩子給予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傾聽的能力。運用聽算比賽、開火車等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傾聽的訓練。同時也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的過程。實際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說,而忽視聽與記,以至于讓學生重復一下別人的想法也做不到。因此,我在數學課堂上,經常設計一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 安排有效的訓練,以便充分發(fā)揮小組這個陣地,強化學生傾聽的方法。經過這樣明確訓練后,學生必定會提高注意力,進而提高傾聽的效果。
4.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善于傾聽。學生聽的能力、聽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必須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結合本學科的特點,采用不同的訓練方式、方法,進行強化訓練,使學生善于傾聽,轉述他人發(fā)言內容。這種訓練可以使剛剛接收到的信息,引起的暫時神經聯(lián)系得到強化,加深印痕,防止遺忘;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進行有意識聽記的積極性,提高傾聽素質,是訓練傾聽注意力、傾聽記憶力以及檢測傾聽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上課時讓學生復述同學和老師講過的話:剛才同學說了什么,你能再說一遍嗎?或者老師說一道題,讓學生說說主要講了哪幾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檢測學生傾聽的效果。
5.教師要樹立傾聽的榜樣,讓學生學會傾聽。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也這樣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當這一過程被阻斷或者處于混亂無序的時候,師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就將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機也將隨之出現?!睂Υ?,教育者應負主要責任。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既承擔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傾聽能力的責任,也負有發(fā)展并運用自身傾聽能力的責任。對于后者,可以認為,傾聽受教育者的訴說是教師。我認為老師是孩子們的偶像,老師的一舉一動會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在發(fā)言的時候,老師首先應帶頭傾聽,決不在孩子發(fā)言的時候,隨意打斷或做其他事。無論學生發(fā)言的質量如何,我們都要專心去聽,教師只有自己學會傾聽,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
總之,讓學生有效傾聽的策略是多樣化的,在教學中只要敢于嘗試,我想會找到讓學生學會傾聽的金鑰匙,為學生開拓更廣闊的交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