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鰻栗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引入探究學習的理念,不僅會改變教學中的“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在實踐中得到發(fā)揮,而且能切實提高學生收集、分析、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訓練語言,加強情感體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呢?
一、根據(jù)教材特點,確定探究目標
(一)研讀專題的確立
在我們現(xiàn)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能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應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課文本身的內(nèi)容和意義是否值得學生去挖掘、探究;二是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也有能力去探究;三是容易獲得探究的信息。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教師要善于將課文內(nèi)容巧妙地轉(zhuǎn)化為問題情境。質(zhì)疑問難最核心的應該是讓學生自行梳理問題,做到提出的問題表達清楚、完整、準確,而且有價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一是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不要匆匆走過場;二是要讓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fā),碰撞才能產(chǎn)生火花;三是引導學生往深處想,不淺嘗輒止;四是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與常理去思考反常之處。一節(jié)課中,探究的問題不宜過多、過泛,一般情況下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記得在教學第七冊第10課《鳥的天堂》時,一開始,我首先請學生聆聽一段悅耳的鳥鳴聲,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并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題。接著,我由家鄉(xiāng)的古宇湖導入,古宇湖是孩子們假日里最喜歡去的地方。這看似不經(jīng)意的導入,由于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產(chǎn)生了碰撞和共鳴,課堂上立刻熱鬧了起來。有的孩子說:“古宇湖山清水秀,樹木茂盛,是小鳥棲息的好地方,是鳥的天堂。”可是也有些孩子站起來反對這種觀點,認為古宇湖不是鳥的天堂,因為那兒的鳥兒雖然有食物,但是仍然有些人會去捕捉它們,讓它們失去自由。這時,我微笑著說:“孩子們,我可以談談我的觀點嗎?每年冬天,雖然古宇湖有許多鳥兒來過冬,但如果說那兒就是鳥的天堂未免有些遺憾。請孩子們再讀讀課題,現(xiàn)在,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聽到這兒,孩子們的思維頓時打開了,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啊B的天堂在什么地方?”“課文中的‘鳥的天堂是什么樣子的?”“人們?yōu)槭裁磿涯莾悍Q作‘鳥的天堂?”前兩個問題,孩子們打開書一讀,就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很顯然,第三個問題成了這節(jié)課師生需要共同探究的核心問題。自始至終,孩子們?nèi)硇牡赝度氲健皢栴}情境”中,探究的愿望十分強烈。
二、自主探究發(fā)展,產(chǎn)生獨特的感受
(一)充分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首先,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健康的集體心理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自身要求,才能逐漸地使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探究語文知識,在不斷探究中發(fā)展自己的個性。
其次,探究性學習,學生要經(jīng)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閱讀、批注、思考、討論、整理、記憶等,這就需要充足的時間和更寬裕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討論、感悟,否則,學生往往思考不充分,造成表達不清楚,理解不到位,人云亦云,霧里看花。
(二)觸發(fā)情感,產(chǎn)生獨到感悟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應當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教師要創(chuàng)設與課文相匹配的情境,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品味,從而使學生獲得這種感受。在教學第十二冊第13課《一夜的工作》總結(jié)全文時,我播放了一小段《十里長送總理》的視頻畫面,讓學生談談看后的感受,再讓學生聯(lián)系讀過的有關總理的書報、看過的有關總理的影視節(jié)目,結(jié)合本篇課文贊揚總理生活簡樸、工作勞苦這一主題,想一想,你想對這樣的總理說些什么?又想為他做些什么?學生經(jīng)過細讀、想象,紛紛談出了自己內(nèi)心最真切的感受,從而也領悟到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
三、開辟思維角度,給予信息援助
在探究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主觀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教師必須在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語言時,給予學生信息援助,開辟思維角度,創(chuàng)造探究空間,使學生的情感、思想在與文本對話中產(chǎn)生碰撞,不讓書本束縛學生的思想,這樣一來,既遵循了文本,又能進入“超文本”的創(chuàng)設性境界,真正把書“讀活”。在教學第十冊第3課《白楊》時,要讓學生探究出爸爸介紹白楊樹時表白了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這一主題,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15自然段,學生明白:孩子們坐在火車上看到白楊樹,知道了新疆到處有高大挺秀、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的白楊樹。我把這一段中描寫白楊樹特點的詞語換成描寫邊疆建設者的詞語,這段話邊改成:“在通往新疆的路上,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建設者。新疆需要他們,他們就在這兒扎根了。而他們不管到哪里,總是那么直,那么高尚?!睂W生們通過討論、品讀,懂得原來這段話已經(jīng)蘊含了爸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為了讓學生們把這一段感受更深刻地進行延伸,我開辟了多種思維角度,讓學生仿照我的方法把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話改寫成一句能表達爸爸“扎根邊疆,建設邊疆”決心的句子,同時要加上自己的感受。由于開辟了不同的思維角度,給予了信息援助,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寬了,為學生解讀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領悟相關內(nèi)容提供了有力的經(jīng)驗支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能使他們的個性、創(chuàng)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了鮮明的時代特色。把探究學習的方式引入閱讀教學,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大膽質(zhì)疑,學會解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