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林
朱永新博士曾說,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閱讀是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和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作為閱讀的一種重要形式,不可或缺地成為語文學習的有機構(gòu)成。它不僅擴大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也增進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拓展和延伸了語文課堂的外延。因此我們要優(yōu)化課外閱讀方式,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一、建立班級圖書館
成立班級圖書室,并建立有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這樣可以使班級里的圖書能正常有序的流通。書從何而來,主要的途徑有三:從學校圖書室借;學生把看過的書放入圖書柜,互相交換看;大家出資購買新書。在班級圖書館里借書看,是能享受到在家閱讀或到圖書館閱讀所不同的快樂。一是方便,借書還書都不需要繁復(fù)的手續(xù)。在課余時間,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愛好的書籍,簡單登記一下書號,就可自由地閱讀。二是能及時分享,在家看,只是自己一個看,在圖書館,只能靜靜地看,而在班上,同齡的學生邊看書,邊笑著、說著、感嘆著、討論著、爭辯著都行。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畫面:幾個同學圍在一起,埋頭看同一本書;有同學被一些段落的精彩描寫打動了,情不自禁地朗讀起來,其他同學慢慢圍上去聆聽……三是便于老師關(guān)注和引導(dǎo)。同學在班級圖書館借書,老師能在選書方面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指導(dǎo),能掌握全班同學的閱讀情況,對當前學生閱讀量和所愛的讀物有所了解。通過建立班級圖書館,學生不僅豐富了閱讀量,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而且加強了愛護班級公物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開放學校閱覽室
學校閱覽室、圖書室藏書豐富,是學生閱讀的好地方。在寬敞明亮的閱覽室中,學生可以自由閱讀各類書籍。從2005年開始,我校在高一高二兩個年級設(shè)立了閱讀課,每周一節(jié)課,由語文教師帶學生到閱覽室去上課;閱讀課上,教師不提問,不講解;學生可以自由看書,內(nèi)容、速度、數(shù)量因人而異。教師只是通過默默地巡視,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他們的心理需求。學校還不斷地加大圖書館的藏書量,不斷地完善閱覽室的閱讀環(huán)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校閱覽室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閱讀自己喜歡的書本,只要認真去閱讀,都能學到豐富的文化知識,并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
三、課前三分鐘演講
每一節(jié)語文課上課前,我都安排一個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但有要求:演講同學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信口開河,人云亦云;內(nèi)容不限,只要思想健康即可,可以評價影視作品、文章、音樂、書法、繪畫等,可以評價校園焦點、社會熱點,可以背誦古詩文或朗讀自己寫的文章等等;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演講,最多5分鐘。學生演講結(jié)束后會有同學或老師的點評。通過課前三分鐘,讓學生把自己閱讀到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有利于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優(yōu)化閱讀方式上,除了上面的三個方面,我還希望學生關(guān)注微博、微信,看別人是如何在簡短的語言中表達出豐富的意思;我也要求學生在自己的床頭上要放著一本好書在睡覺前一定要讀一篇文章。
經(jīng)過堅持與努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識視野也開闊了,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經(jīng)過教師的引導(dǎo),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就使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厚實,從而產(chǎn)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增強。學生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逐步品味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探究意識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對生活的獨特見解,都是作家創(chuàng)造之作。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就能在閱讀中吸取營養(yǎng),學習作家如何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三)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閱讀給予學生極大的主動性,課外閱讀的性質(zhì)就決定了學生本身是閱讀的主人,老師即使“欲講不休”也只能是“鞭長莫及”。無論是“喜歡一份雜志”“欣賞一個作家”還是課前三分鐘演講,都突出一個“自己”,尊重學生的選擇權(quán),以學生自己“最喜歡”和“最欣賞”為標準,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決不替代學生,老師只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者。自主性不但使學生有了做學習的主人的強烈優(yōu)越感,也為語文學習帶來了極大的語文空間。
四、提升了人生境界,強化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語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為基本標尺的《讀者》作為國內(nèi)最具人性、最具溫情的雜志,被讀者喻為“溫暖靈魂的陽光”??鬃訛閭鞯乐苡瘟袊摹峨x騷》表現(xiàn)出我國古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情懷,杜甫憂國憂民的悲愴,蘇軾面對人生坎坷的有所作為的積極精神……人文精神的光芒使他們散發(fā)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學生喜歡的還有作家魯迅、沈從文、錢鐘書、朱自清、巴金、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無不是人性的化身。學生在他們的作品里,在他們的人格魅力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用榜樣來熏陶自己,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才不是“興之所至”,才有漸進性、長期性,才可能獲得“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的體驗的。這樣的閱讀才能“厚積薄發(fā)”,才能成為學生自覺地學習行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讀書一方面是為了應(yīng)付明天的課,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內(nèi)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只有輕功利,重發(fā)展,才能為中學生的閱讀打開一個嶄新的視野。閱讀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途徑,它的目標是有益于人的發(fā)展,所以,我們通過優(yōu)化閱讀方式,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