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只有遵循正確的課程理念,把握合宜的實施規(guī)律,適時示范引領,科學合理使用教材,才有可能構建行之有效,甚至是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鍵詞:示范;引領;精要
恐怕沒有哪一門學科的教師如語文教師那般說不清自己所教學科的“性質”。語文究竟是什么?是工具學科?是人文學科?是聽說載體?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各種爭議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讓語文教師無所適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言簡意賅的定義,便是從本質上界定了語文教學的性質與范疇。因此,評定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與否,不妨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多大限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運用”這一實踐過程。而為了更好地實施這一實踐過程,不妨更多地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一、教師的示范引領是否身體力行
大學問家朱熹說:“模擬者,古人用功之法。”這句話雖然說的是學習寫作的道理,也闡明了人類尤其是孩子模仿的本能,它是進步與提升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及時點評學生的回答,也應該適時地示范演示自己較為完整的答案。因為除了極個別天才之外,創(chuàng)新大都是經過了“模仿—內化—創(chuàng)造”而來的。學生當然知道自己的理解與語言表達不盡如人意,需要提高,即需要教師示范自己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學生有了可供模仿、借鑒的范本,這樣的語文課方能事半功倍,使學生有所收獲。
二、教材的處理是否“問題精要”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苯陶n文閱讀意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學生的閱讀能力一方面體現在其閱讀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則在于他們品味和理解文章語言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找準課文的切入點、關鍵點和落腳點,以精要的問題做引領,方能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入文本,思考問題、組織語言表達,然后更好地內化語文知識。唯其如此,才能最終實現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冬梅,1980年1月9日,學歷:大學本科,任教學校:大安市聯合中學,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