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會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以及素質教育要求的逐步提高,在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了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多、任務量大、教學時間有限,在教學中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以及學習感知,進而提升教學有效性也就成為了每個教師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所以在教學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采取新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真正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他們的學習感知度以及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語文知識學習的高效進行!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模式;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373-01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各項學習技巧、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認知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學生基礎知識積累的關鍵階段,學生小學時期的知識學習不僅關系著他們當前階段的學習,而且對于他們日后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意義。特別是語文學科,涉及面較廣、知識體系較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他們的學習自主性,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進行打好基礎。
一、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論語》中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習而言,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而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這就充分體現(xiàn)了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個人學習態(tài)度的重要性。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有著充沛的積極性,那么就勝過擁有一個好老師。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監(jiān)督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只是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很大程度上的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有效進行。
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利用好教學的每個階段,例如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就可以采取趣味性的導入模式,通過趣味性的內容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節(jié)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趣味引導的方法:大家知道三國時期吳國的大都督周瑜在死之前說了句什么嗎?“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為什么會這樣說呢?是因為他嫉妒諸葛亮嗎?還是因為其他的原因?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就能夠大致了解一些內容了……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就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的方式在教學其他科目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比如在教學《晏子使楚》《將相和》這些歷史課文的時候,教師都可以運用一些課外知識的延伸來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其次需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課堂的主體地位一直被教師占據,教師作為“傳教人”,學生作為“接受者”,所以在新時期的教學中,就需要我們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真正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感知以及學習體會,第一,教師引導學生爭做課堂主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什么,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lián)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第二,教師引導學生勇于實踐,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后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第三,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激活課堂。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讓學生能夠制定競爭目標,不斷的提升自己。再次,妙用情感因素,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第四,教師運用策略,學生實現(xiàn)目標。構建一些教學情境,讓學生作為“主角”進行研究、學習,比如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節(jié)課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些自己知道的一些“反敗為勝”的案例,豐富學生的學習感知。
三、再次需要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
我們知道,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學生理論知識的提升,而且也是一個學生認知、意識、能力綜合提升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我們能夠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與學習情境,讓他們能夠對于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感知,豐富他們的學習途徑,拓展他們的感知層面,進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比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除了引導學生從課文層面學習知識之外,還號召學生在課下搜集一些和“長征”有關的信息,可以是報刊、雜志,也可以是圖片、音像資料。很多學生就搜集到了長征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轉折點就是在我省的遵義,目前遵義還保存著遵義會址,同時也很好的促進了語文教學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 陳兆翠.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吉林教育,2012.
[2] 張 輝.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1.
[3] 宋麗華.實現(xiàn)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嘗試.遼寧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