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中所謂精英,不乏在追捧“概念”、炒作“題材”中起家者。除了刻意的低調,他們有時候按捺不住對自己幸運的喜悅,往往會在消費中以“品牌”進行炫耀;而更多的人則需要對自己進行成功者的包裝,品牌則為必不可少的標簽。其實,這種現象古已有之。我國西漢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淮南子》一書,就揭示了一些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題材消費的現象。
古人以中國的九州為天下,大眾的消費生活固然沒有“求洋”的問題,而求古的意識卻很濃,“尊古而賤今”的理念反映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痘茨献印犯嬖V我們,在漢代之前,“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主張的人,一定要假托神農、黃帝的名義然后才能讓人們樂意接受。求古與追星有異曲同工之效,《淮南子》舉例說:邯鄲有個初出道的年輕人創(chuàng)作了一首新歌,假托是當地著名的音樂大師李奇創(chuàng)作的,人們也就紛紛跟著學唱,并以會唱這首歌自豪。過了一段時間,人們聽說那首新曲并非是李奇所作,于是因為沒有名氣而不再唱它。這種我們今天所說的文化消費,假托者之所以要在知識產權上做手腳,顯然是利用了人們普遍存在的題材消費心理。
這種消費心理雖然會折射到社會底層庶民之中,但主要體現在士以上階層的生活里,多屬于炫耀型消費,有奢侈的成分,講究的是面子?!痘茨献印肪陀涊d了這種面子消費:有一種磨去棱邊花紋、卷曲了鋒刃的佩劍,如果有人聲稱此劍曾是楚頃襄王佩帶過的古劍,那么社會地位非常尊貴的人必定會拿著佩帶;有人專門提供一種琴聲走調、琴身歪斜,破損不堪的琴,聲稱此琴曾是楚莊王彈奏過的古琴,于是富貴人家就會奉為至寶,那些原本就不懂樂理的小妾更要爭著彈奏,搔首弄姿以爭寵。頃襄之劍、楚莊之琴或許珍貴,但是頃襄、楚莊本人使用并貼身的器物畢竟有限,而一種劍、琴以他們的名聲流行,顯然有人在進行題材炒作。正如南朝江淹在《到功曹參軍箋詣驃騎竟陵王》中所云:“漏越(走調)之琴,竊莊文之價;缺嚙之劍,盜頃襄之名。”
頃襄之劍、楚莊之琴的題材炒作者,對“漏越(走調)”“缺嚙”的做舊包裝功夫或許不容低估;但是《淮南子》告訴我們,題材消費者對自己消費的題材往往并不在行。他們不僅不知道頃襄之劍、楚莊之琴的由來,甚至連一般的劍術、琴術都不懂?!痘茨献印芬嗾f,出現這種情況并非偶然,與當時的風氣浮噪、社會失道有關。當人們在本業(yè)上松懈墮落、不思進取、放縱情欲、滿足安逸,在自我放蕩中自娛時,大道堵塞,也就馬馬虎虎、沒有多少人去較真了。當然,題材消費者并不會承認自己墮落,相反把它作為有某種追求的表現,只不過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相似。
盡管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消費特點,但題材消費都難以構成社會主流。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通人”,即識時務者;更有“圣人”,即實事求是者。《淮南子》指出:“圣人見是非,若白黑之于目辨,清濁之于耳聽?!蓖ㄟ_事理的圣人佩帶寶劍只期望它鋒利,而不期望它是墨陽、莫邪那樣的名劍;他們騎馬只期望它日行千里,而不期望它是驊騮、綠耳那樣的名馬;他們彈琴只期望琴聲雅正和諧,而不期望它是濫脅、號鐘那樣的古琴;他們實用的消費觀和利國利民的濟世主張是相一致的,而非真假不辨、嘩眾取寵。
節(jié)選自博銳管理在線,有個別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