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膝置換術治療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及預防措施。方法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2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回顧性探析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及預防措施。結果 本組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徹底再通,II A型再通者4例,II B型再通者6例。隨訪調查1~5個月時間,全部患者均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結論 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能夠避免或減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已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干預能提高再通率。
關鍵詞: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即為TKR)是國內醫(yī)學界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一項科學的關節(jié)重建手術[1],臨床通常對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骨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引起的膝關節(jié)損害采取該種術式治療,能夠明顯減輕疼痛,對畸形的矯正效果較好,提高患肢 功能,提高總體生活水平。但是下肢深靜脈 血栓(英簡DVT)是該種手術治療后最常見的一種臨床并發(fā)癥,其患病率相對較高,肺栓塞更是該手術治療后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首發(fā)癥狀便是 DVT ,所以全膝關節(jié) 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F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22例患者,回顧性探析臨床的預防、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骨外科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2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包括14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齡均為53~74歲,平均年齡(60.26±4.51)歲。其中,雙膝置換者10例,單膝置換者12例。全部患者首發(fā)癥狀均是不同程度的疼痛、下肢腫脹、行走活動受限,皮膚溫度升高,并且Homan 氏癥呈陽性。
1.2預防及護理方法
1.2.1術前預防、護理 絕大部分患者均缺乏對DVT 的認知,闡明術后容易并發(fā)DVT 的原因及不良后果,以利于更樂于治療、護理。告誡患者戒煙,禁止進食高膽固醇食物,多食用低脂高纖維素的食物,盡量多進水,保證患者大便暢通,可見手術治療后早期活動是非常必要的,護理人員應該正確指導患者進行有利的活動,進而消除器心理壓力。積極控制、治療患者的原發(fā)病,手術治療前全方位了解患者的全身、凝血情況,積極糾正臨床合并癥。
1.2.2預防靜脈內皮損傷 手術操作動作必須輕柔,謹慎處理拉鉤的力度、安放位置[2],盡量避免或降低手術所用時間,減小組織受到的損傷,著重創(chuàng)口的沖洗、引流處理,降低組織因子的釋放及擴散。術后防止咋愛下肢靜脈輸液時,尤其是大隱靜脈反復穿刺,很容易對靜脈內膜造成損傷,減少扎止血帶的時間。對血管壁產生刺激性的藥物應該稀釋成等滲溶液,PH處于正常水平,避免靜脈壁受損,靜脈留置針過程中注意局部,如果形成紅腫必須馬上使用濃度為50%的硫酸鎂給予濕敷治療。
1.2.3加強靜脈血液回流 加強血流速度一般采取機械方法,包括使用足底靜脈泵、間斷充氣加壓、穿彈力襪、早期活動等。早期活動主要有持續(xù)被動運動鍛煉、床上主動活動、抬高患肢、早期下床行走鍛煉等[3],主要采取的護理措施:①手術治療后,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激勵患者及早進行功能鍛煉,指導并監(jiān)督其準時實施下肢被動訓練或主動訓練,例如舉腿、膝踝關節(jié)的伸屈、背屈等功能訓練,在病情比較穩(wěn)定的情況下及早進行下床運動;②通過肢體被動裝置消解手術治療后肢體血流瘀滯,可應用循序減壓彈力襪,對患肢進行間斷性的壓迫,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回流暢通,以便患者靜脈泵能夠獲得早日恢復;③術后患者臥床很容易出現便秘、腹脹,鼓勵患者盡可能早的進行自主運動,促進通氣,等到排氣后多食用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在必要情況下可給予適當的緩瀉劑,以利于大便的暢通。及時拔除尿管,建議患者自解小便,以防并發(fā)尿潴留;④緊密觀察患者局部情況,加強對肢體的保溫措施干預,按時檢查身體,詢問患者的主觀感受,注意患者是否發(fā)生腿部變冷、麻木、蒼白、疼痛、感覺異常以及沒有脈搏進行評估,同時嚴格監(jiān)測局部情況,有助于及早發(fā)現問題,及早解決問題。
1.2.4避免血液高凝狀態(tài) 避免或減少血液高凝狀態(tài)一般利用藥物的干預,手術治療后給予預防用藥,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措施:①讓患者平時多喝水,補充足夠的水分,多進食清淡一些的食物,以防血液變得粘稠;②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手術治療后是否處于高凝狀態(tài),在靜脈采血期間,是否會產生血液過快凝集的現象,若出現異常,必須第一時間通報醫(yī)生給予相應的正確處理;③嚴格遵照醫(yī)囑使用抗凝藥物,在藥物治療過程中注意凝血指標的檢測,觀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傾向。
1.2.5下肢靜脈血栓的護理干預 絕對臥床休息的患者,可將患者抬高,以高于心臟水平20~30cm為宜,切勿按摩患肢,以防因為血栓脫落而形成肺栓塞,緊密觀察患者皮膚的色澤、溫度、局部張力、腫脹程度、足背動脈波動[4],是否出現水泡或破潰,及時處理疼痛對肢體血管產生的刺激作用。每天檢測雙下膝上15cm部位,膝下10cm部位的周徑,同時認真記錄,并對比與前一次健側周徑情況,評判消腫的程度。根據醫(yī)生的囑咐合理使用溶栓藥物給予確切治療,注意患者凝血功能,1w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并且對病情變化進行嚴密觀察,準備好各項搶救藥物、儀器,避免出現肺栓塞。
2 結果
本組22例患者中,12例患者徹底再通,II A型再通者4例,II B型再通者6例。隨訪調查1~5個月時間,全部患者均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工作。
3 討論
外科手術治療后常會并發(fā)靜脈血栓栓塞,嚴重時對患者的生命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5],如果無法給予及時的處理治療,以至于患肢功能徹底喪失,致殘率相當高,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肺栓塞。TKP 患者膝關節(jié)受到損傷,致使下肢功能受限,而且手術操作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骨水泥的應用,及髓腔中組織凝血活酶進入靜脈血管等相互作用,讓靜脈血流變得緩慢,損傷了血管內皮,對于血液高凝、凝血因子等不利因素無法徹底消除掉,導致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高發(fā)率。手術治療結束后,患者通常把注意力集中于手術部位、原發(fā)病,當下肢感到不適時,通常會認為是手術操作引起的創(chuàng)傷反應,常常忽略了下肢靜脈血栓的可能,下肢靜脈血栓作為TKP 手術治療的常見并發(fā)癥,在其脫落時,很可能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延長了住院天數,加重了患者的經濟、社會負擔,對患者的身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在臨床預防、治療時,護理工作不容小視,護理人員必須正確指導患者做好有效的預防措施,緊密監(jiān)測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通過早期預防、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處理,及積極實施預見性、有效的護理措施,使DVT 的發(fā)生率降至的最低水平。
參考文獻:
[1]奚衛(wèi)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1,9(4):64-65.
[2]張燕,陳睿,許燕杏.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3(11C):28-29.
[3]章涇萍,潘麗英,奚衛(wèi)珍,等.護理干預預防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2011,8(4):17-19.
[4]查振剛,臧學慧,姚平,等.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研究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1,43(8):511-512.
[5]張維蛟,王東生,孫紅輝,等.老年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聯合預防(附45例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29(19):1647-1648.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