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方法 對36例40眼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患者進行一期胬肉切除聯(lián)合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術。結果 術后隨訪6~12個月,平均隨診8.5個月,有1例轉移瓣輕度移位,切口愈合好,未作特殊處理。2例輕度復發(fā),予以雙氯芬酸鈉眼藥水局部應用均已控制。結論 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原發(fā)性治療翼狀胬肉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翼狀胬肉;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
原發(fā)性翼狀胬肉是一種原因不是很清楚的眼科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因其形狀酷似昆蟲的翅膀而得名。臨床上容易復發(fā),既影響美觀,又可以造成視力障礙。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傳統(tǒng)的單純切除術,雖然操作簡單,但術后復發(fā)率極高,一般為30%~50%,甚至高達69%[1]。如何防止翼狀胬肉的術后復發(fā),仍是臨床上叫為棘手的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翼狀胬肉的不斷研究,手術方法也在不斷改進。我們采用顯微鏡下胬肉切除+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術治療原發(fā)性翼狀胬肉36例40眼,并隨診觀察其療效及復發(fā)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系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本院手術,本組共36例40眼,均為單純性胬肉,其中男14例16眼,女22例24眼,年齡18~75歲,平均(46.9±11.2)歲,翼狀胬肉頭部侵及角膜3~7mm不等。所有患者術前3d均應用氧氟沙星眼藥水及雙氯芬酸鈉眼藥水點眼,4次/d,術前沖洗淚道及結膜囊。
1.2方法 0.4%倍諾喜三次表麻,2%利多卡因0.3ml自翼狀胬肉體部結膜下注入,開瞼器開瞼,在顯微鏡下,自胬肉頭部分離角膜面胬肉組織至前彈力層,以完整去除上皮層,不殘留胬肉組織為宜,然后潛行分離胬肉和鞏膜之間的粘連,去除結膜下肥厚、增生的所有結締組織至淚阜區(qū),暴露透明的角膜創(chuàng)面和光滑的鞏膜創(chuàng)面,暴露的鞏膜創(chuàng)面約6×5mm大小,并燒灼止血,然后自術眼鼻上方切口邊緣取帶蒂球結膜瓣約6×5mm大小,不含結膜下組織,移植到胬肉切除區(qū),上皮面向上轉移平鋪于鞏膜暴露區(qū),用10-0顯微尼龍線帶淺層鞏膜間斷縫合,固定植片兩側及鞏膜側,植片所附結膜與自體球結膜殘緣連續(xù)縫合。分離時避免損傷健康角膜基質(zhì)及內(nèi)直肌,防止眼球穿孔、眼內(nèi)炎、肌肉粘連等嚴重并發(fā)癥。球結膜取才處可將球結膜創(chuàng)口稍作剪開并向周圍分離,然后向角膜緣牽拉以覆蓋角膜緣創(chuàng)面,并用10-0顯微尼龍線縫合固定兩針。手術完畢,術眼結膜囊涂氧氟沙星眼藥膏加壓包扎。 1.3術后治療 術后每日換藥,局部應用典必舒眼藥水,雙氯芬酸鈉眼藥水,4次/d,約3w逐漸減量,并于術后第1d進行視力及裂隙燈檢查,觀察角膜上皮及移植球結膜瓣,有無水腫,出血及排斥反應發(fā)生等。所有病例分別在術后1w,1個月,3個月,6個月,12個月,進行視力及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觀察角膜創(chuàng)面及球結膜移植片愈合情況,并確定有無復發(fā)。
2 結果
2.1術后觀察 所有病例早期眼部均有輕度充血、水腫和異物刺激感,但3~4d后逐漸減輕。部分術眼結膜移植片下有小片積血,1w后逐漸消失。所有術眼未見植片脫落,感染及排斥反應發(fā)生。
2.2隨訪結果 經(jīng)過6~12個月的隨訪觀察,所有病例術眼外觀均明顯改善,未見植片感染,脫落及排斥反應發(fā)生。只有1例轉移瓣輕度移位,切口愈合較好,未作特殊處理。2例復發(fā),侵入角膜緣內(nèi)約1mm,局部應用雙氯芬酸鈉眼藥水均已控制,手術成功率達95%。
3 討論
原發(fā)性翼狀胬肉大多是由于瞼裂部的結膜組織長期暴露于日光及風沙、煙霧、干燥、紫外線中等因素有關,其發(fā)病機制可能是紫外線或其他環(huán)境因素造成角膜緣干細胞損傷,導致角膜緣屏障,增殖和分化功能破壞,引起結膜下纖維組織增生[2,3],呈翼狀覆蓋角膜。目前治療翼狀胬肉的方法很多,如藥物、冷凍、超聲波及激光等,但治療效果均較差,有各自的不足之處,手術仍是治療翼狀胬肉的主要方法。但是傳統(tǒng)的單純切除術,致使局部抗原成分改變而誘發(fā)局部變態(tài)反應,促進結膜組織和新生血管長入角膜而形成,造成胬肉術后容易復發(fā)。球結膜轉位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的機制是抑制了這種局部變態(tài)反應,而且還具有阻止結膜細胞向角膜緣內(nèi)生長的功能,重建了角膜緣的屏障功能。已有報道,在翼狀胬肉的發(fā)病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角膜緣干細胞損害,從而導致術后角膜創(chuàng)面上皮修復延遲,同時,由于角膜緣的屏障功能受損,結膜細胞就向角膜表面生長,同時伴有新生血管及纖維組織增生,引起胬肉復發(fā)。自體球結膜移植就是通過自體植片的正常干細胞增殖,分化及細胞的向心移行已重建角膜緣干細胞受損區(qū)的角膜表面和角膜緣屏障。重建了角膜緣的屏障功能,同時轉移瓣覆蓋鞏膜裸露區(qū),可防止纖維組織生長,促進眼表恢復正常外觀,防止胬肉復發(fā)。本手術方式結膜瓣不完全游離,便于操作,吻合較好,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少,鞏膜曠置區(qū)使結膜到達角膜緣之前,被切除的角膜淺層組織愈合成光滑的平面,扭轉后的結膜瓣血管縱向生長,傷口愈合加快且復發(fā)率大大降低。
手術要領:①自胬肉頭部周圍0.5mm處用尖刀片切至前彈力層,去除角鞏膜表面所有結締組織;②取健康結膜不要過厚,不能帶結膜下組織,轉移瓣要鋪平,瓣下無積血及積液,必須固定于鞏膜,防止移位;③注意移植片正反面,股骨髁鋼板逆行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骨折
許 進,謝貞平
(瀘州王氏骨科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摘要:目的 為了探討對側股骨髁鎖定鋼板逆行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骨折的療效,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對我科收住的32例股骨粗隆患者在全麻或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下切開復位,股骨髁鈦合金鎖定鋼板逆行固定,根據(jù)術前術后X片及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站立行走等功能情況評價內(nèi)固定效果。結果 所有病例均獲得隨訪,12~24個月,全部病例無斷釘,退釘,1例出現(xiàn)患肢靜脈血栓經(jīng)治療后緩解,有9例(15~18個月)在我院行鋼板取出,術后恢復正常。按Harris評分標準評價,優(yōu)25例,良4例,可3例,所有骨折未出現(xiàn)骨不愈合,優(yōu)良率90.6%。結論 有限切開直視復位,股骨髁鋼板逆行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骨折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固定穩(wěn)定,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是一種治療髖部骨折較理想的內(nèi)固定方式。
關鍵詞:股骨髁鋼板;逆行固定;股骨粗隆骨折上皮面向上。
Vam's cocte(1986年)分析比較胬肉切除術的效果,單純切除成功率為59%,切除+球結膜移植術為82%,切除+自身球結膜轉位移植為87.5%,本文40例,有兩例輕度復發(fā)(局部用雙氯芬酸鈉眼藥水已控制)成功率95%,療效較滿意。
綜上所述,自體球結膜轉位移植術治療翼狀胬肉取材方便、手術簡單、安全、復發(fā)率低,無排斥反應,是目前治療翼狀胬肉的一種非常理想的手術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王雨生綜述.翼狀胬肉的治療及其并發(fā)癥[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1994,18:116-121.
[2]王敏華,龔向明.翼狀胬肉的治療方法[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2,20(12):89.
[3]李燕.角膜緣上皮移植治療翼狀胬肉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26:33-35.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