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血脂與血尿酸指標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二院心內科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并確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患者215例,將患者分為早發(fā)組86例和非早發(fā)組129例,采用酶法在日歷7600全自動分析儀上檢測血脂與血尿酸。結果 早發(fā)組血脂與血尿酸異常比率高于非早發(fā)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發(fā)組甘油三脂(TRIG)與血尿酸(URIC)水平明顯高于非早發(fā)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早發(fā)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高于非早發(fā)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發(fā)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早發(fā)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早發(fā)組總膽固醇(TCHO)水平與非早發(fā)組比較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脂與血尿酸異常是早發(fā)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主要危險因素,通過血脂與血尿酸檢測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造影;血脂;血尿酸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最嚴重的類型,其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較高,因此對其進行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早發(fā)患者的血脂與血尿酸特點,為臨床診治及預防提供理論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二院心內科住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并確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患者215例,F(xiàn)ramingham研究對早發(fā)ACS定義為男性<55歲,女性<65歲,據(jù)此我們將患者分為早發(fā)組86例和非早發(fā)組(男性≥55歲,女性≥65歲)129例,排除標準:肺栓塞、主動脈瘤、先心病、風心病、心肌炎、感染、自身免疫病、腫瘤、肝腎功能衰竭、川崎病及手術治療等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所致的ACS。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干預治療前抽取靜脈血3ml于促凝管中,3500pr/min,離心5min,取上層血漿2h內檢測血脂與血尿酸。
1.3儀器與試劑 總膽固醇(TCHO)、甘油三酯(TRIG)采用酶法,血尿酸(URIC)采用尿酸酶法,試劑均由寧波美康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采用酶法,試劑由日本第一化學公司提供,所有檢測均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
1.4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早發(fā)組與非早發(fā)組血脂、血尿酸指標 見表1。
2.2早發(fā)組與非早發(fā)組血脂與血尿酸異常指標分析 見表2。
3 討論
ACS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臨床急癥之一,包括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其發(fā)病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后導致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或糜爛,進而引起血栓形成造成冠狀動脈狹窄、阻塞、最終導致急性心肌缺血[1,2],脂質代謝異常是直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顯示:早發(fā)組血脂異常比率62.79%明顯高于非早發(fā)組49.61%,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時TRIG和LDL-C水平均高于非早發(fā)組,而作為保護因素的HDL-C水平則低于非早發(fā)組,這進一步證實了血脂異常在早發(fā)ACS中的重要意義,高膽固醇血癥尤其是升高的LDL-C直接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HDL-C則通過參與膽固醇的逆轉運,對血管壁發(fā)揮保護作用;高甘油三酯血癥可以導致HDL-C水平降低,小而密LDL-C水平升高[3],并可使血管內皮細胞、肝細胞分泌蛋白酶原激活劑的抑制劑增多,纖溶活性下降,導致高凝狀態(tài),使冠心病危險性增加,F(xiàn)eltion等[4]分析了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脂質含量與斑塊穩(wěn)定性的關系,發(fā)現(xiàn)破裂斑塊被脂質覆蓋的面積以及斑塊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較高,可見這些都是影響斑塊穩(wěn)定性并促進ACS發(fā)生的因素,在早發(fā)冠心病中可能尤為重要。
血尿酸(URIC)為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高尿酸通過促進LDL-C的氧化和脂質的過氧化,促進冠脈的粥樣硬化,通過損傷動脈內膜、促進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血栓形成,促進氧自由基增加,參與炎癥反應等多種途徑參與ACS的發(fā)生及發(fā)展[5],高尿酸血癥可以預示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是冠心病總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早發(fā)ACS患者URIC水平明顯高于非早發(fā)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早發(fā)組血尿酸異常比率58.14%明顯高于非早發(fā)組47.28%,可見ACS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不排除家族史、吸煙、肥胖等因素,在我們的研究中未涉及,不過有文獻相繼報道過。
綜上所述,血脂與血尿酸異常是造成ACS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因此臨床上對于較年輕的人群血脂與血尿酸異常應加以重視,做到早期預防,達到早診斷早治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峻,喬樹賓,朱俊,等.高齡患者非段抬高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介入治療的差異[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5):378-379.
[2]Hong MK,Mintz CS,lee CW,et al.Plague ruptures in stable angina pectoris compare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Int J Cardiol, 2007,114:78-82.
[3]Stampfer MJ,Krauss RM,Ma J,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triglyceride leve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particle diameter,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AMA,1996,276:882-888.
[4]Felton CV,Crook D ,Davies MJ,et al.Relation of plaque lipid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y to the stability of human aortic plaqu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7,17:1337-1345.
[5]Nieto FJ,Iribarren C, Gross MD, et al. Uric acid and serum antioxidant capacity: a reaction to atheroslerosis [J]. Atherosclerosis,2000,148:131.
[6]劉文波,段少華,孫曉鍵,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和膽紅素水平的變化[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6):439-440.
[7]Bickel C, Rupprecht HJ, et al.Serum uric acid as an indep end 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gigraphically prov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Am J Cardiol,2002,89:12-17.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