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小腸間質瘤臨床診斷以及和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14例小腸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14例患者中發(fā)現(xiàn)方式為腹痛及下腹不適5例,黑便5例,便血1例,腸梗阻2例,體檢發(fā)現(xiàn)1例。手術方式方面小腸部分切除術8例,十二指腸切除術2例,小腸部分切除術+大網膜切除1例,右半結腸+小腸部分切除術1例,腫瘤切除術+小腸部分切除術1例,小腸部分切除+闌尾切除術1例,所有患者術后隨訪,除1例于6個月后肝轉移,其余13例均存活無間質瘤復發(fā)。結論 小腸間質瘤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腹部CT是主要檢查手段,CD117和CD34是診斷小腸間質瘤最重要的免疫組化指標,手術是治療小腸間質瘤的最佳方法。
關鍵詞:小腸間質瘤;臨床分析;診斷;治療
小腸間質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ISTs)屬于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一種,是臨床上少見的非上皮來源性腫瘤。SISTs起源于小腸的間葉組織,同時KIT表達呈陽性,并且屬于多型性或者上皮型細胞的GISTs[1]。SISTs缺乏特異臨床表現(xiàn),有時候甚至缺乏明顯臨床癥狀,所以早期診斷較為困難乃至于出現(xiàn)誤診、漏診,從而嚴重影響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2011年1月~2013年10月14例小腸間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例,女7例,年齡為47~82歲,所有患者于手術后行組織病理學作明確診斷。
1.2方法
1.2.1臨床癥狀及檢查方法 14例患者中發(fā)現(xiàn)方式為腹痛及下腹不適5例,黑便5例,便血1例,腸梗阻2例,體檢發(fā)現(xiàn)1例。在腫瘤的位置以及大小,14例患者的腫瘤位于十二指腸2例、空腸8例、回腸4例,腫瘤體積2 cm×3 cm~20 cm×15 cm。14例腹部CT檢查提示小腸腫瘤,7例腹部B超提示腹腔占位,8例腸鏡檢查中1例腸鏡檢查提示回腸末端占位,其他7例未見明顯異常。有10例行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1.2.2手術方法 外科手術是切除小腸間質瘤的首選治療方式,完整腫瘤切除是手術治療的原則。同時手術治療還需要保證手術切緣充分且為陰性。SISTs轉移的出現(xiàn)通常情況下有2種模式,即肝臟轉移以及腹腔內播散[2]。小腸間質瘤一般情況下極少轉移到淋巴結,所以臨床上因為淋巴結清掃術或者活檢沒有必要。14例患者中1例于術后6個月出現(xiàn)肝轉移。有4例患者術后使用靶向藥物甲磺酸伊馬替尼輔助治療,隨訪方式為電話、門診復查或者信訪。
1.2.3病理診斷 所有標本用甲醛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光鏡觀察,并進行免疫組化分析,抗體包括CD117(GIST細胞表達),CD34(造血前體細胞抗原,GIST或血管內皮細胞表達),SMA(平滑肌細胞表達),S-100(神經鞘膜細胞表達)。
1.2.4生物學行為惡性潛能分級 按NIH確定胃腸間質瘤分級標準(2008)危險度分級[3]。極低危險性:直徑<2 cm,核分裂相≤5/50 HPF,任何部位;低危險性:直徑2~5 cm,核分裂相直徑<2 cm,核分裂相≤5/50 HPF,任何部位;中度危險性:直徑2~5 cm,核分裂相6~10/50 HPF,任何部位;直徑5~10 cm,核分裂相≤5/50 HPF(胃);高危險性:任何大小、任何核分裂相,腫瘤破裂;直徑>10 cm,任何核分裂相,任何部位;任何大小、核分裂相>10/50 HPF、任何部位;直徑>5 cm,核分裂相>5/50 HPF、任何部位;直徑2~5 cm、核分裂相>5/50 HPF,非胃來源;直徑5~10 cm,核分裂相≤5/50 HPF,非胃來源。
2結果
14例患者均予以手術治療,手術方式方面小腸部分切除術8例,十二指腸切除術2例,小腸部分切除術+大網膜切除1例,右半結腸+小腸部分切除術1例,腫瘤切除術+小腸部分切除術1例,小腸部分切除+闌尾切除術1例。14例患者均行免疫組化檢測,染色顯示CDll7陽性14例,CD34陽性13例,SMA及S-100均陰性。14例患者中低危險有3例,中度危險5例,高度危險6例。
3討論
SISTs是一種較為常見和多發(fā)的間葉性腫瘤,有著非定向分化特征,SISTs的出現(xiàn)同C-kit的信號通路激活有著密切關系,C-kit作為酪氨酸激酶受體蛋白,其配體是干細胞因子(SCF)。發(fā)生突變的C-kit并不需要SCF聚合磷酸化一樣具備活性,因此能夠持續(xù)引發(fā)不受抑制的C-kit信號瀑布式激活,進而刺激腫瘤細胞的生長[4]。SISTs免疫表型CDll7以及CD34呈彌漫性的陽性表達,同時平滑肌源性以及神經原性的腫瘤往往為陰性或者局灶性陽性。所以免疫組化來檢測CDll7以及CD34是否呈彌漫性的陽性表達能夠作為診斷SISTs重要標準[5]。
SISTs起病隱匿,通常情況下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反復腹痛、便血以及貧血等失血癥狀,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SISTs臨床表現(xiàn)同腫瘤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腫瘤小者(長徑<2 cm)通常情況下并無明顯癥狀,腫瘤大的患者往往癥狀較為明顯,主要為腹痛、腹部不適、腹部腫塊、便血、黑便以及腸梗阻等,其中腹痛通常表現(xiàn)出間歇性鈍痛,即伴有腸梗阻的時候出現(xiàn)陣發(fā)性絞痛,同時腹塊往往游離不定,有時能夠觸及有時隱匿,因此容易忽視。SISTs黑便同樣為間歇性,量一般不多,并且SISTs好發(fā)部位為空腸,推測同空腸壁的ICC較為豐富有關。在14例患者中8例腸鏡檢查中1例腸鏡檢查提示回腸末端占位,其他7例未見明顯異常;有10例行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較大的小腸間質瘤可導致消化道出血,在出血期通過DSA檢查能夠發(fā)現(xiàn)造影劑經過腫部位而溢入腸道,同時靜止期行的DSA檢查能夠發(fā)現(xiàn)腫瘤染色,對于胃腸鏡不能確診的消化道出血可考慮行DSA診斷及治療,常規(guī)檢查不能明確的患者要及時進行腹腔探查。SISTs的生長方式主要可以分為4種,腔內型即腫瘤往腸腔內生長,腔外型即腫瘤往腸壁外生長,壁內型即腫瘤較小腸壁內擴張生長;腔內外型即腫瘤較大同時向腸壁兩側隆起。臨床上以腔外型以及腔內外型較為多見,同時腹部腫塊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不過容易誤診為腹膜后腫物或者腸系膜腫物或。腔內型以及腔內外型生長的SISTs能夠形成潰瘍或者引發(fā)出血。因為SISTs沒有明確良、惡性的界限,有著轉移潛能的區(qū)別,所以良性患者同樣有可能復發(fā)或者轉移,有著不確定惡性潛能,最直接的惡性征象是在手術的過程中浸潤到鄰近的器官,或者出現(xiàn)遠處的轉移。
外科手術切是SISTs治療的首選,手術的方式取決于SISTs腫瘤的大小以及部位等,如果懷疑SISTs為惡性要擴大切除范圍。SISTs是對傳統(tǒng)放、化療不敏感的腫瘤,研究發(fā)現(xiàn)常規(guī)放、化療有效率低于5%。所以SISTs切除術后通常情況下并不予以患者輔助治療,僅僅是對患者進行密切的隨訪。不過由于SISTs的復發(fā)轉移率往往比較高,在首次完整切除SISTs之后,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轉移。我院收治14例患者中隨訪時間8個月~3年,有1例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肝轉移。在SISTs的復發(fā)轉移中,肝轉移、腹膜播散以及局部復發(fā)是較為常見的方式。對于那些腫瘤孤立的SISTs復發(fā)患者可以考慮再次予以手術治療,不過往往無法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甲磺酸伊馬替尼(格列衛(wèi))作為一種分子靶向治療藥物,能針對性的抑制酪氨酸激酶受體,從而導致腫瘤細胞增殖受抑,誘導細胞凋亡,對防止GIST術后復發(fā)、轉移有重要意義,故對于術后診斷高危險度患者建議予以格列衛(wèi)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但此藥價格昂貴,在本研究中屬于高危險度患者14例中4例繼續(xù)使用此藥序貫治療。
總之,小腸間質瘤沒有特異性的臨床表現(xiàn),通常表現(xiàn)出消化道出血以及腹痛等癥狀,同時缺乏特異性的影像學表現(xiàn),所以腹部CT是較為理想的檢查手段。手術是治療小腸間質瘤的最佳方法,①能夠切除病灶,②還可以判斷良惡性判斷以及病理學確診。鑒于小腸間質瘤的發(fā)病率比較低,醫(yī)院收治的病例往往比較少,所以通過大樣本分析可以實現(xiàn)更理想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仲堅,詹友慶.小腸間質瘤的診治[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0(28):423-425.
[2]張成武,趙大建,鄒壽椿.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3,12(16):292-294.
[3]Joensuu H.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gastrointestinalstromal tumor[J].Hum Pathol,2008,39:1411-1419.
[4]劉曉紅,馬大烈,吳麗莉.原癌基因c-kit在胃腸道間質瘤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外科雜志.2012,40(16):277-279.
[5]平金良,章步文,董吉順.胃腸間質腫瘤臨床病理與免疫組化特征[J].中國腫瘤臨床,2012,29(13):120-126.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