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且有不斷增多的趨勢。本文就中醫(yī)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的病因研究、中醫(yī)辨證分型研究以及治療方法幾個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病因;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臨床癥狀多種多樣,有上腹飽脹感、上腹疼痛、惡心、噯氣、嘈雜、上腹燒灼感等,并且排除系統(tǒng)性、器質(zhì)性疾病?;颊咭话愠霈F(xiàn)食欲不佳,食后癥狀加重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隨著社會競爭激烈,壓力日益增大,此病的發(fā)病率也日益增多,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1病名的認識與理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名,按其臨床表現(xiàn),可分別歸屬于中醫(yī)學\"痞滿\"、\"胃痛\"等證范疇。本病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
餐后不適綜合征可歸于痞滿,其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胸膈滿悶、心下癌塞、觸之無形、無疼痛。上腹痛癥狀歸于\"胃痛\"。即胃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常伴胃脘部噯氣吞酸、病塞滿悶、嘈雜、納呆等[1]。
2病因研究
\"痞滿\"與\"胃痛\"為兩種病證,癥狀不同,但發(fā)病原因基本一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點:①外邪犯胃:傷寒之邪在肌表,素體虛弱,邪氣乘虛由表及里入于胃口,亦或醫(yī)者反攻其里,誤下傷中,而為痞滿不能飲食。②飲食傷胃:恣食生冷,飲食過飽或嗜酒無度,脾胃運化升降失調(diào),過食肥甘,損傷中陽,致心下痞滿不舒,不能飲食。③情志失調(diào):肝主疏泄,情志失和,喜條達而惡抑郁,橫逆犯胃,則肝氣郁結(jié),多思則氣結(jié),暴怒則氣上,驚恐則氣亂,氣機郁滯乖亂,悲憂則氣郁,升降不利,而生痞滿。④素體虛弱:平素脾胃虛弱,饑飽不均,或久病勞倦,病中用藥不當,過用寒涼克伐之劑,皆可損耗脾胃之氣;或病后胃氣未復,致脾運失健,胃納呆鈍,而為痞滿。若脾胃虛寒,寒從內(nèi)生,則為虛寒胃痛;若氣血不足,木郁不達,脾胃陰虛,則為陰虛胃熱之胃痛。
3中醫(yī)辨證分型研究
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機復雜。雖然很多學者對其辨證分型的標準做了很多研究,但仍然無統(tǒng)一結(jié)論。
王垂杰等辨證分為3型,中虛氣滯、肝胃不和、肝胃郁熱。鄭振芳辨證分為6型,功能性脾虛氣滯型,肝氣犯胃型,飲食積滯型,寒熱錯雜型,痰濕中阻型,胃陰虧虛型。2010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通過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將此病分為五型,分別為①肝氣部結(jié)證;②肝氣犯胃證;③脾胃氣虛證;④濕熱滯胃證;⑤寒熱錯雜證[1]。
4中醫(yī)藥治療研究
4.1辛開苦降、寒熱平調(diào) 古代中醫(yī),張仲景創(chuàng)立了辛開苦降的瀉心湯系列方治療痞滿,把病證辨證分為痰氣痞、熱病熱病兼陽虛、水痞、寒熱錯雜痞等多種類型,分別以水停致痞、大黃黃連瀉心湯、半夏、生姜、甘草灣心湯、附子再心湯治療,胃虛痰阻者,分別以五苓敵、旋復代赫湯治療?,F(xiàn)代中醫(yī)醫(yī),趙亞軍,宋清照等用半夏渴心湯治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嗎丁琳組療效顯著[2]。吳堅等發(fā)現(xiàn)半夏瀉心湯對胃腸運動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可以通過調(diào)整脾胃氣機升降達到改善胃腸動力的作用[3]。劉鳳英[4]等將半夏渾心湯加味用于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顯著。
4.2化痰除濕,健脾理氣 古代中醫(yī),《千金方.脾臟方》之檳榔散用檳榔、吳茱英、厚樸、神曲、麥芽、陳皮等理氣化痰散寒除滿為主,少加茯苓、黨參、白術(shù)以顧護脾胃。寒濕中阻者,治以《局方》中的平胃散以除理氣寬中、濕化痰?,F(xiàn)代中醫(yī),楊秀婷等認為以補虛和祛濕為基本,運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平胃散治療,效果顯著。符思[5]等以藿香、香附、廣木香為主藥自擬加味三香湯,加減治療脾虛痰濕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很好效果。
4.3清熱祛濕,健脾和胃 古代中醫(yī),《蘭室秘藏.中滿腹脹論》中指出\"有膏梁之人,濕熱郁于內(nèi)而成脹滿者\"?,F(xiàn)代中醫(yī),汪紅兵等以連樸飲為主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文亮等用枳實瀉心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濕熱中阻型,效果良好。
4.4消食化滯,健脾和胃 古代中醫(yī),《醫(yī)學心悟》曾說:\"消者,去其壅也,必為消散,乃得其平\"。朱震亨言:\"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現(xiàn)代中醫(yī),蔣旭荻等以保和丸為主方加減,與嗎叮琳治療方法比較,中醫(yī)藥治療組有效率高于西藥對照組。吳元祥等自擬開胃消食合劑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組患者總癥狀及單項癥狀食欲不振癥上、腹脹、早飽狀改善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4.5健脾益氣法 古代中醫(yī),《景岳全書.病滿》\"虛寒之病,治宜溫補,是脾胃氣強,則病開而飲食自進,元氣自復矣。\"、\"無邪無滯而癖者,虛痞也…;虛病、虛滿者,非加大溫補不可\"。現(xiàn)代中醫(yī),楊興俊等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效果優(yōu)于嗎叮啉。吳華清等對健脾和胃方(厚樸, 黨參,炒白術(shù),炒積殼,佛手,香附,木香,紫蘇梗,薏苡仁)治療脾胃虛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顯著。
4.6疏肝理氣,消痞和胃 古代中醫(yī),《臨證指南醫(yī)案〉〉指出\"肝木宜疏,胃府宜降;肝木肆橫,胃土必傷;胃土久傷,肝木愈橫。治胃必佐泄肝,泄肝必兼安胃\",指出肝胃需同治?,F(xiàn)代中醫(yī),朱瑩等對伴有抑郁焦慮癥狀的患者在抗消化不良的基礎(chǔ)上,加用疏肝理氣的中藥,療效顯著。丁泳等應用疏肝和胃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優(yōu)于西藥治療。
5中醫(yī)其他治療方法
中醫(yī)治療疾病除湯藥外還有其他有效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按摩、外敷等
5.1針灸治療 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緩解不適癥狀以及改善功能性胃動力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且副作用更小,可以有效改善食欲、精神狀況與睡眠質(zhì)量等。李建強采用任脈的氣海、中脘穴,心包經(jīng)的內(nèi)關(guān)穴及胃經(jīng)的足三里、梁門穴,針刺得氣,施以溫針 。80%的例患上腹痛、飽脹癥狀消失,食欲恢復正常。
5.2推拿按摩治療 鄭慶山等以推拿按摩手法治療,辯證施治。10次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10次鞏固治療后癥狀消失,20次治療后痊愈,且復發(fā)率低。
5.3外敷治療 史斌娜等研究表明以吳茱萸研末敷臍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依據(jù)病情,治療1~2療程后,總有效率可達94%。
6結(jié)論
近年,中醫(yī)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用藥方面成果顯著,治療經(jīng)驗豐富,手段多元化?,F(xiàn)代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見證型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同時該病復發(fā)率高,應從機制上證明中藥的療效,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法,減輕患者痛苦。另外中醫(yī)與辨證相結(jié)合,可以達到標本兼治且不良反應小的效果,但是辨證分型多基于宏觀辨證,沒有一個金標準,不能進行客觀量化的評價,這是國內(nèi)學者面臨的嚴峻問題。
參考文獻:
[1]何靖.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2]趙亞軍,宋清照.半夏海心湯治療寒熱錯雜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陜西中醫(yī),2011,9(32): 1144-1146.
[3]吳堅,沈洪.辛開苦降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療中的運用[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9,25(3):186.
[4]劉鳳英,鄧云權(quán).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82例[J].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08,22(9):23-24.
[5]許衛(wèi)華,符思,王微,等,三香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1,7(43):12-13.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