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通過肌肉和韌帶的固定,以及生理曲度的維持,以滿足脊柱的堅固性和柔韌性。腰椎曲度的維持,依賴于椎間盤和其后方小關節(jié)組成的關節(jié)復合體。腰椎曲度是構成腰椎穩(wěn)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腰椎生物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腰椎曲度的改變與腰部疾病存在一定的關系,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脊柱內部與周圍組織的力學關系,可作為評價、觀察、分析脊柱力學平衡的重要指標[1]?,F(xiàn)將相關報道如下:
1 測量方法
腰椎曲度的描述參數(shù)為腰椎曲度、前凸指數(shù)和腰骶角。腰椎曲度的測量常用Seze法[2],即在X線側位片上自T12椎體后下角至S1后上角做一連線,腰椎各椎體后緣的弧形連線與此線形成一弓,弓頂點正常在L3,弓頂點與弦垂線距離正常為1.8~2.2cm。前突指數(shù)指以T12椎體下角向下引一重力線,由S1后上角至此線的垂直距離,正常范圍為2.5cm以內[3]。腰骶角指沿L5椎體及骶骨前緣各作直線相交形成的鈍角。其中以腰椎曲度最為常用。
2 腰椎曲度的生物力學基礎及意義
脊柱的任何活動均受到生物力學的制約和協(xié)調。間盤與后方小關節(jié)構成三關節(jié)復合體,是構成和維持腰椎曲度的重要因素,正常腰椎曲度在椎間盤和小關節(jié)之間起到調節(jié)作用,使關節(jié)復合體相互作用。腰曲改變直接影響到腰椎小關節(jié)應力分布狀態(tài),腰曲前凸增加時,重力后移,關節(jié)囊松弛,將使小關節(jié)剪切應力增大,易致退變而失穩(wěn)[4]。腰椎生理曲線可能在椎間盤與小關節(jié)中起調節(jié)作用,使關節(jié)復合體相互作用,最終使髓核在疲勞或外傷下誘發(fā)突出。
3 腰椎曲度與腰椎退行性病變的關系
脊柱的生物力學表明,脊柱病理形態(tài)結構的出現(xiàn)及其定量測量是預測脊柱不穩(wěn)定的客觀依據(jù),腰椎排列異常是腰椎不穩(wěn)定的有力證明[5]。腰椎曲度不僅是腰椎失穩(wěn)的誘發(fā)因素,且是腰腿痛的直接致病原因。腰椎曲度的改變,增加了小關節(jié)的負重,改變了穩(wěn)定的生物力學結構,使周圍肌張力增高、骨膜和關節(jié)腔的壓力增加,導致關節(jié)紊亂,平衡失穩(wěn)。在旋轉力和壓力的作用下,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周圍組織的張力增加,血液循環(huán)減少,局部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癥,繼之引起關節(jié)軟骨損傷或神經的嵌頓,誘發(fā)腰腿痛。腰椎的生理曲度對負重和維穩(wěn)非常重要,腰椎曲度的改變加速腰椎整體退化和失穩(wěn),同時腰椎力學結構的紊亂,反作用于腰椎曲度,兩者相互影響。
4 腰椎曲度的治療
4.1手法治療 退行性脊柱疾病,多為各種生物力學結構的打破導致椎骨的偏移錯縫,從而發(fā)生腰椎曲度的紊亂。要糾正腰椎曲度,首先應糾正椎體肌力的不平衡。手法治療可以緩解肌肉痙攣,松解粘連。通過外力作用,調整小關節(jié)紊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變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從而消除神經根壓迫,達到治療目的。一些學者認為推拿能糾正生理曲度失常及脊柱側彎畸形,重建脊柱的力學平衡,增強了脊柱的穩(wěn)定性[6]。
4.2牽引療法 腰椎牽引,應充分考慮腰椎解剖、生理、間盤的生物力學因素和腰椎間盤突出的病理變化,根據(jù)受傷位置,綜合牽引力的方向、大小、時間及牽引體位,確定牽引方案。依靠外力緩解肌肉痙攣,增大椎間孔容積,減少對神經根的激惹,同時能調整腰椎曲度,幫助椎間盤組織回納,以緩解臨床癥狀。
5 討論
腰椎生理曲度是生理功能依賴的結構基礎,一旦破壞,必然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臨床上應重視腰椎曲度的改變,未引起臨床癥狀的,治未??;已引起臨床癥狀的,還原腰椎生理曲度是治療和防止腰椎間盤突出癥復發(fā)的關鍵[7]??傊?,脊柱生理曲度的變化在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上有重要指導意義[8]。
參考文獻:
[1]韋堅,韋貴康.脊柱生理曲線變化的生物力學基礎及臨床意義[J].廣西中醫(yī)藥, 1999,22(1):50-52.
[2] Urrutia J,Diaz-ledezma C,Espinosa J,et al.Lumbar scoliosi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prevalence and relationship with bone density,Age,And body mass index[J].Spine(Phila Pa,1976),2011,36(9):737-740.
[3]傅英魁.脊柱解剖與手術[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9.
[4]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杜,1989,50,195.
[5] 黨耕町.下腰痛的診治[M].楊克勤.脊柱疾患的臨床與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619-627.
[6]顧非,房敏.推拿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腰椎曲度的影響[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45(3)58-59.
[7]鄭兆儉,林檣,周倩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fā)與腰椎曲度的關系[J].中醫(yī)正骨,2013,25(10)24-26.
[8]蘭俊,陳其昕,翟曉軍,等.腰椎間盤退變時椎間隙形態(tài)與腰椎曲度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5,23(2):157-1591.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