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科學探究就在身邊;學生課堂探究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引領指導;探究式學習要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探究過程要做到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探究過程要根據(jù)不同的內容來確定和探究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六方面闡述了:在科學教育中,教師要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情感,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自主探究學習的廣闊天地,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實效,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探究身邊引領指導動手動腦生活接受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56-01
課程標準提出,小學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可以給兒童帶來樂趣,可以保持兒童的好奇心,可以培養(yǎng)兒童對科學的積極態(tài)度。“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是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開放的課堂給予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的機會,學生就能在民主、自由、寬松的空間里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因此,我們要精心設計,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探究課堂。
(一)科學探究就在身邊
科學探究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一種潛能和欲望。如一位學生在炎熱的夏天里熱的滿頭大汗,他拿起扇子扇了一會兒就涼快了。這位學生就經(jīng)歷了一個簡單的探究過程:身上為什么會涼快了(問題)——可能與扇扇子風流動有關(猜想)——到有風的地方(實驗)——身體涼快了(現(xiàn)象)——天熱的時候扇風扇就會涼快(結論)。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并不懂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他是憑直覺完成這一探究過程的。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和生產(chǎn)中,許多學生和成人都經(jīng)歷著類似的探究過程,只是平時人們不太注意罷了。
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這毫不夸張。孩子們身上本來就不缺少“探究”的基因和潛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我們身邊的事件,多問幾個為什么。
(二)學生課堂探究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引領指導
課堂探究是師生互動、不斷生成的探究的過程。在課堂探究活動中,學生會提出許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課堂上也會常常出現(xiàn)許多難以完全預設的情況,甚至會頻頻“失控”。因此,恰到好處地把握“放”與“扶”的度,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中,要加強教師引領指導,在學會大膽開放的同時,又要創(chuàng)造性地駕馭課堂。
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觀察或實驗后就轉過身子坐好,各小組上臺匯報時,教師很自然的在學生的空位上坐下,與孩子們“零距離”接觸,一起傾聽參與他們的描述和評價,了解他們理解了多少,誤解了什么,不時追問,不時點撥,使整個探究活動生動活潑,調控有序。
(三)探究式學習要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
我們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并不等于否定接受式學習,接受性學習也可以是探究式的,兩種學習方法同樣重要,沒有先進落后之分。
例如我們提出探究的問題時,有時會完全由學生自主提出;有時會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提出;有時會教師開門見山,直接提出。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同樣重要。
有的教師課堂上刻意追求一開始就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自由選擇研究方向,使學生陷入思維盲目擴散而一無所獲,最終還是老師不得不總結出結論的尷尬境地。這樣過高的理想化的境界,其實既不現(xiàn)實,也沒有必要。相反,教師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適時引導、從扶到放、循序漸進,反而往往會事半而功倍,明快而高效。
(四)探究過程要做到動手與動腦相結合
在科學課上,真正的學習并非發(fā)生在學生的手上,而是發(fā)生在他們的腦袋里。科學探究包括認識科學探究、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與結論、探討與交流等八個方面。這一切不僅要動手,更要動腦才能完成的。動手實驗只是探究活動的一個方面,對于整個探究活動來說,起到收集事實、掌握證據(jù)的作用。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對動腦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親手實踐的機會,更要組織學生在動手之前進行猜想結果,在實驗之后進行討論交流,這才能體現(xiàn)探究的本質,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五)探究過程要根據(jù)不同的內容來確定
新課程標準雖然強調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幾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是全過程,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要由扶到放,逐步培養(yǎng)。所以讓學生如何探究、側重探究能力哪個方面的培養(yǎng)要根據(jù)具體的探究內容來確立。例如《紙的研究》一課,適合重點培養(yǎng)學生自己設計研究方案,能從不同角度研究紙的特點的能力;像《恐龍時代》這樣的課比較適合培養(yǎng)學生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科學資料的能力和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的能力;在學習探究的起始階段,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并學會對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選擇出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當然,讓學生參與和體驗探究的全過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六)探究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可激起兒童強烈的探究欲望,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天性又可驅使兒童進行深入的科學探究;而真正的科學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談的,它必須借助于活動這個載體,活動又必須憑借生活這個舞臺。愛迪生尋找鎢絲、發(fā)明電燈,阿基米德研究沉浮定律都是在生活中反復探索、實踐和驗證的。生活作為學生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和場所,應成為小學科學教學的主旋律。學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七搞八搞,自己操作,自己發(fā)觀,自己表達,并能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會接納、贊賞、爭辯、分享和互相幫助感受到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只有這樣,科學探究才能顯示旺盛的生命力,散發(fā)勃勃生機。反之,脫離了具體的生活實際,在空洞的抽象思維、邏輯推理中,學生便會覺得科學探究如同一潭死水,高深莫測,索然無味,黯然失色了。他們的興致大大削弱,參與度大大降低,探究也就無法深入持久地開展。
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就應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課上,我們有時需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以喚起他們的生活體驗。當科學探究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時,學生就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其探究的欲望和自信也就更為強烈。
總之,在科學教育中,我們教師要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情感,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片自主探究學習的廣闊天地,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實效,讓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的主體,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孫新良《科學探究活動中問題的生成應來源于生活》浙江小學科學網(wǎng)
[2]李云婷《淺談對小學科學課堂探究教學的認識》百度文庫
[3]楊俊《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效率之我見》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