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教師在對于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教授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班主任教師的工作更是如此。教師只有做到了這些才真正地完成了其“教書育人”的使命。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191-02
班主任教師是學生最親近的人,正處于道德觀形成時期的初中生,需要班主任教師的引導和指導,班主任教師也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和愛護他們。班主任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活動、主題班會、以身作則和營造環(huán)境等幾種方式去教育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用正確的行為方式去約束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學生。下面談一下本人的具體操作:
一、活動熏陶感染,積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學校經(jīng)常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這可是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絕好機會。在活動學生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投身于活動中感受活動給學生帶來樂趣的同時,讓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例如學校經(jīng)常舉辦的運動會、升國旗、書法、繪畫、演講比賽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活動中學生的情操自然會得到陶冶,思想也會產(chǎn)生更高的認識。在活動中,班主任教師不必有太多的語言,便會產(chǎn)生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在運動會上學生們都會努力地為班集體爭得榮譽,這是學生們共同的目標,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賽場上他們會表現(xiàn)出努力、拼搏的斗志;賽場下他們會進行合作交流,牢記“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運動精神。還有在升國旗的時候,當國旗冉冉升起,雄壯的國歌奏響,這對學生的心靈無疑是一次震撼,伴隨著國歌學生仿佛回到了硝煙彌漫的過去。感受到烈士們?yōu)閲柢|、奮勇殺敵的無畏,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敵、英勇善戰(zhàn)的勇敢。再加上學生或教師的國旗下講話,學生的精神會倍受鼓舞,愛國思想會變得更加濃郁。班主任在活動后可以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八榮八恥”教育,讓學生能夠明辨是非、區(qū)別善惡、分清美丑,樹立起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養(yǎng)成熱愛祖國,團結(jié)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品質(zhì)。
二、主題班會說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道德觀
班主任教師是學生思想道路上的主要引路者和指導者,班會就是班主任的舞臺。在這里班主任教師可以盡情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正確道德觀的形成。在每一個學期,班主任教師可以分主題把每一次班會開的有聲有色,既讓學生興高采烈,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道德教育。班主任教師可以把主題班會分為對學生進行:責任感、勤學、遵守禮儀、弘揚民族精神、自省、尊老愛幼、拾金不昧、誠實守信等道德教育。讓學生在思想上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班主任的班會也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相聲、小品、歌曲、表演等學生喜愛的形式都是可以在這里出現(xiàn)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的思想有一個更加明確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三、身教重于言教,樹立榜樣讓學生遵紀守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班主任教師處世待人以及工作態(tài)度都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處處都應該起到表率和榜樣的作用?!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應該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班主任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了,班主任教師應該能夠利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動去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從班主任教師身上學到深刻的道德教育。班主任教師就是學生最直觀、最鮮活的典范。在工作上班主任教師應該勤勤懇懇、一絲不茍、追求真理;在生活中應該關愛學生,用親切、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思想上應該有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勇于拼搏帶領學生一起走向知識的彼岸。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法為鑒,可以曉規(guī)則”班主任教師應該嚴格要求學生,給學生制定出明確的班級規(guī)則,讓學生可以有的放矢,用這些規(guī)則去約束和要求自己。愛護公物、不亂扔垃圾、不抽煙喝酒、不沉迷于網(wǎng)絡、不曠課、不偷竊、不與同學打架……班主任教師要明確什么事情是學生可以做的,什么事情學生不可以做。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心態(tài)的穩(wěn)定,對道德的無上追求,維護班級的穩(wěn)定。
四、創(chuàng)設道德情境,讓學生擁有良好心理品質(zhì)
班主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應該注重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可以猶如身臨其境、引生入勝,以感染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對真善美的認識。在道德教育情境的設置上,教師的主要作用在與創(chuàng)設情境,更多的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究,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動起來,思考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讓學生在情境中讓學生互動起來,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對環(huán)境的凈化、美化和改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增強道德陶冶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參與”可以使環(huán)境變成一種具有親和力或親切感的道德影響源。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自信教育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跳蚤放入杯中。開始,跳蚤一下子就能從杯中跳出來。然后,心理學家在杯子上面蓋了一個透明蓋,跳蚤仍然會往上跳,但是碰了幾次蓋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講完故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思考:跳蚤還能跳出杯子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教師所設置的情境,會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討論的方式思考出跳蚤失去了自信,跳不出杯子了。通過這個故事教師就可以展開對于學生的自信心的教育。讓學生在情境中能夠開闊視野,放寬思路,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和正確的道德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班主任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用說教感染學生,用行動感化學生,用實踐感動學生,使學生可以耳濡目染地接受到教育,從而形成良好的班風、校風、學風,促進學生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翔.淺談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妙方[J]現(xiàn)代教育 2010.09
[2]王建軍.中學課堂上的道德教育初探[J]中學生教學參考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