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語料庫考察現(xiàn)代漢語路徑動詞“到”,研究發(fā)現(xiàn):1.路徑動詞“到”共有四種句法搭配,體現(xiàn)了漢語兼具動詞內(nèi)建構(gòu)語言和動詞外建構(gòu)語言的特征,屬于第三種類型的語言——均等建構(gòu)語言。2.“到”在連動式結(jié)構(gòu)中具有不對稱性,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關(guān)鍵詞:路徑動詞 “到” 語言類型學(xué) 不對稱
一、引言
運動事件一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很多學(xué)者從類型學(xué)(Talmy,1985, 2000;Slobin,2004, 2006)、詞匯化(黃月華、李應(yīng)洪,2009;李雪、白解紅,2009)和句法語義(Langacker, 1987;吳建偉,2009;郭泉江、羅思明,2011)等角度對路徑動詞所在的運動事件進行了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根據(jù)《漢語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種詞性:動詞(如“到北京去”);介詞(如“到那時”);助詞(如“辦得到”);形容詞(如“周到”)。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對漢語運動事件中的路徑動詞“到”進行類型學(xué)及不對稱研究。
本文語料來自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所著長篇小說《長恨歌》,該小說于2000年獲“第五屆矛盾文學(xué)獎”,且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排成話劇。小說描述的故事時間跨度為20世紀40~80年代。受歡迎程度高,時間跨度長。《長恨歌》約30萬字,采用工具Antconc3.2進行檢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
Talmy(1985)認為,一個運動事件可分解成由圖形(Figure)、背景(Ground)、運動(Motion)、路徑(Path)組成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表運動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奥窂健敝肝矬w運動的方向與路線或存在的位置。根據(jù)路徑在不同語言中的不同典型表達形式,世界語言可分為三類:動詞內(nèi)建構(gòu)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VF)、動詞外建構(gòu)語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構(gòu)語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癡F語言”中,決定路徑的是句中核心動詞,如西班牙語;“SF語言”中,體現(xiàn)路徑的是核心動詞之外的其他成分,英語是典型的“SF語言”,其路徑表現(xiàn)靠方向介詞;“EF語言”既指路徑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達,也可指兩者分別充當句子謂語中心詞的機會幾乎均等(闞哲華,2010:130)。不少學(xué)者(Slobin 2004,2006;Chen,2007;Chen Guo 2009;闞哲華,2010)認為具有連動式動詞結(jié)構(gòu)的漢語兼具VF語言和SF語言的特征而應(yīng)將其歸為EF語言。其中的“到”既可以作為動詞,也可以作為介詞,學(xué)者一般不將其列入討論范圍之內(nèi)?;诖?,本文將對漢語路徑動詞“到”加以研究,并對其中隱含的原因進行解釋總結(jié)。
漢語的連動式結(jié)構(gòu)即動詞結(jié)構(gòu)連用,一般最多具有三個動詞結(jié)構(gòu),其中三個動詞又可以兩兩組合或單獨構(gòu)成(Chen Guo,2009:1755),如“進到了”“來到”“到”。那么路徑動詞“到”具有怎樣的句法搭配呢?
三、基于語料庫的路徑動詞“到”的句法搭配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分類大辭典》(董大年,2007)對漢語表運動事件的動詞的分類,且為便于說明,本文將運動動詞分為三類,如表1所示。
根據(jù)Chen Guo(2009:1755),漢語的連動式結(jié)構(gòu)以“方式動詞+路徑動詞+指示動詞”順序緊密排列,經(jīng)過重新組合可產(chǎn)生八種類型:“方式動詞+路徑動詞+指示動詞”“方式動詞+路徑動詞”“方式動詞+指示動詞”“路徑動詞+指示動詞”“路徑動詞+路徑動詞”“方式動詞”“路徑動詞”及“指示動詞”。經(jīng)語料檢索,“到”在長篇小說《長恨歌》中的觀察頻數(shù)為1079個。排除“到”作為非路徑動詞的用法,如“想到”“說到”等之后為388個。根據(jù)上文動詞分類,共有四種句法搭配,如表2所示。
表1:可與路徑動詞“到”搭配的漢語運動動詞
方式動詞走、闖、飛、趕、拉、爬、跑、踏、逃、跳、游、追等
路徑動詞上、下、進、出、回、過、到、入等
指示動詞來、去
(說明:“方式動詞”指圖形運動的方式;“路徑動詞”指圖形運動的方向與路線;“指示動詞”指與說話者相關(guān)的運動方向)
表2:路徑動詞“到”的句法搭配情況
類型數(shù)量所占比例(%)搭配表現(xiàn)例句
方式動詞+路徑動詞13234.02“走到”“吹到”“舞到”“飄到”“飛到”“落到”“跑到”它是那種最卑賤的草籽,風吹到石頭縫里也照樣生根開花。
路徑動詞+指示動詞“到”+指示動詞82.06“到來”張永紅的到來,便會受到他們真心的歡迎。
指示動詞+“到”369.28“去到”“來到”趕緊轉(zhuǎn)身去到灶間,站了一會兒。
路徑動詞+路徑動詞“到”+路徑動詞20.52“到過”蔣麗莉聽說過,沒到過,心里覺得是個奇異的世界。
路徑動詞+“到”6917.78“回到”“過到”“上到”“進到”“上升到”蔣麗莉回到課堂,面對空著的書頁,現(xiàn)出失望的表情。
路徑動詞“到”14136.34“到了”、“到”又走了一段,到了一個郵筒跟前。
由表2可知,“到”的句法類型中,首先,僅有路徑動詞“到”的結(jié)構(gòu)及“方式動詞+到”的結(jié)構(gòu)使用率明顯高于其他結(jié)構(gòu),而且前者略高于后者。只用“到”表達路徑的結(jié)構(gòu)表明漢語決定路徑的為核心動詞,屬于VF語言;“方式動詞+到”的結(jié)構(gòu)又表明體現(xiàn)路徑的是核心動詞之外的其他成分“到”,屬于SF語言。因此,“到”體現(xiàn)了漢語兼具VF語言和SF語言的特征,只能屬于不同于兩種語言類型的第三種類型——EF語言。其次,“到+指示代詞”與“指示代詞+到”的使用搭配顯示出不對稱性,前者搭配只有“到來”,數(shù)量不多,而后者有“去到”“來到”;“到+路徑動詞”與“路徑動詞+到”的使用也顯示出極大的不對稱性,前者搭配只有“到過”,數(shù)量很少,而后者有“回到”“過到”“上到”“進到”“上升到”。換言之,語料中搭配具有不對稱性:“到”可以有“來到”“去到”“進到”“到來”,卻沒有“到去”“到進”。例如:
(1)a.怕他看見,趕緊轉(zhuǎn)身去到灶間,站了一會兒。
b.*怕他看見,趕緊轉(zhuǎn)身到去灶間,站了一會兒。
(2)a.要打針的人,索性就直接進到嚴家門里了。
b.*要打針的人,索性就直接到進嚴家門里了。
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關(guān)于有“到來”,卻沒有“到去”的不對稱性問題,我們認為這與心理及文化是分不開的。“來”的指示義是“接近中心人物”,所以其附加色彩往往是親切委婉的,表達“近指、樂觀、有利”的情況,是積極肯定的;而“去”是“遠離中心人物”,其附加色彩往往是強硬有力的,表達“遠指、悲觀、有害”的情況,是消極否定的。沈家煊(1999:180) 指出,“認知上的肯定項指對人的感知具有某些顯著的特征,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的那一項, 否定項則缺乏相應(yīng)的顯著特征”。因此,“來”比“去”更具顯著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傾向于使用“來”的心理,造成了有“到來”而沒有“到去”的不對稱性。第二,關(guān)于有“進到”卻沒有“到進”的不對稱性,我們認為這是“進”與“到”的句法特征差異引起的。一般情況下,“到+背景”在連動式句子結(jié)構(gòu)中比較常見,如例(3),但是“進”可以加上背景,也可以加上指示動詞“來”或者“去”,如例(4)。從這個角度看,“到”可視為介詞。然而“到”又不是完全的介詞,相比背景,“到”與前置的動詞顯得更加親密,如例(5)。例(5b)中,“了”必須跟在“到”后面,而非動詞“走”后面,因此,“到”具有動詞特征。正是這種不同于“進”的句法特征引起了“進到”與“到進”的不對稱性。
(3)a.她走到廚房燒水,看見陽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到來了,看見陽光已越到北窗。
(4)a.蔣麗莉走進化妝間,開了梳妝桌上的燈。
b.蔣麗莉走進來了,開了梳妝桌上的燈。
(5)a.她走到了廚房燒水,看見陽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了到廚房燒水,看見陽光已越到北窗。
四、結(jié)語
基于語料庫分析,本文發(fā)現(xiàn)路徑動詞“到”體現(xiàn)了漢語兼具VF語言和SF語言的特征,屬于第三種類型的語言——EF語言,即路徑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達,或兩者分別充當句子謂語中心詞的機會幾乎均等。同時,“到”在連動式結(jié)構(gòu)中具有不對稱性,本文認為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雖然本文對路徑動詞“到”進行了研究,但因為時間有限且所選取語料相對較小,可能會造成分析的不全面,進一步的研究仍有必要。
參考文獻:
[1]Chen,L.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M].Munich:Lincom Europa,2007.
[2]Chen,L.Guo,J.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 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1749~1766.
[3]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Slobin,D.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A].In S. StromqvistL. Verhoeven(ed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Vol.2.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C].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
[5]Slobin,D.I.What makes manner of motion salient?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typology,discourse, and cognition[A].In M. HickmannS. Robert(eds.).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C].Philadelphia: Benjamins,2006.
[6]Talmy,L.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 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 CUP,1985.
[7]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 [M].Cambridge,MA:The M IT Press,2000.
[8]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 l.I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A:The M IT Press,2000.
[9]董大年.現(xiàn)代漢語分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10]郭泉江,羅思明.運動事件的概念—語義—句法映射——以英
漢“投擲”運動事件為例[J].外國語言文學(xué),2011,(3):158-164.
[11]黃月華,李應(yīng)洪.漢英“路徑”概念詞匯化模式的對比研究
[J].外語學(xué)刊,2009,(6):55~58.
[1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四川出版集團、湖北
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
[13]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J].當代語言
學(xué),2010,(2):126~135.
[14]李雪,白解紅.英漢移動動詞的對比研究——移動事件的詞匯
化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9,(4):6~10.
[15]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6]吳建偉.英漢運動事件路徑語義的句法研究[J].山東外語教
學(xué),2009,(5):28~32.
(李瑤琴 于善志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