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母語的遷移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闡述了各自的遷移觀,如行為主義的對比分析理論、創(chuàng)造性構(gòu)建理論及認知語言學的相關(guān)理論。手語是聾生的母語,本民族語言是聾生的第二語言,聾生第二語言的學習與聽人第二語言的學習具有相似之處。本文探討聾生母語學習中的遷移現(xiàn)象,同時就母語遷移現(xiàn)象探討聾生的閱讀教學。
關(guān)鍵詞:聾生 二語習得 母語遷移 閱讀 手語
一、引言
手語是聾生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習得的語言,是聾生的母語和“第一語言”。聾生在進入聾校之后通過課堂教學習得的主流語言是他的“第二語言”。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聾生所掌握的第一語言知識必然會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產(chǎn)生影響,即所謂的“母語遷移”。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對母語遷移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趙世開曾明確指出:母語遷移的研究是二語習得研究中“根本性的問題”?!澳刚Z遷移”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罢w移”指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負遷移”指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產(chǎn)生阻礙或干擾作用。學習第二語言時,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一方面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會有負面影響。[1]聾生在先行掌握了母語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第二語言的閱讀時,也勢必會有一定的影響。
二、聾生閱讀過程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
研究者對“閱讀”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閱讀是解碼某種語言的過程;有的認為“閱讀”是從頁面抽取視覺資料和理解篇章意義的過程。但是,對“閱讀”包含“字詞解碼”和“理解”兩個加工過程這一點,意見是一致的。相應(yīng)地,“閱讀能力”就是對閱讀材料進行解碼和理解的能力。[2]實驗研究者認為“閱讀能力”包括“字詞認知”“句子理解”和“篇章閱讀”三個部分。下面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母語對聾生閱讀能力的影響。
(一)字詞認知
漢字是“形、音、義”三者的結(jié)合體。在閱讀活動中,要準確地理解字詞所表達的意思,就要對文字的音形義進行加工。研究發(fā)現(xiàn),對字詞的理解有兩種主要的通道:一條是直接的視覺通路,視覺字形表征的激活直接導致儲存語義的激活,即“形—義”通道。另一條通路以語音為中介,字形信息首先激活語音表征,然后再激活語義表征,即“形—音—義”通道。[2]對于沒有殘余聽力的聾生來說無疑是走了第一條直接的視覺通路:“形—義”通道。但具體如何達成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聾生聽覺的缺失使其幾乎不可能通過語音來幫助識記文字(有殘余聽力的聾生除外)。缺少了音,聾生識記能力大大減弱,積累的詞匯量不夠豐富;也容易產(chǎn)生詞義混淆、詞類混淆的現(xiàn)象。當然,這也和手語的局限性有關(guān)?!吨袊终Z》2003版,全書共計詞目5586個,其中包括括號中的同義詞詞目496個。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字詞有六萬多條,這勢必造成手語中很多語義相近或相關(guān)的詞用同一或近似相同的手語動作來表示。反之,手語動作的單一,影響了聾生字詞的認知,其掌握詞匯量受到了限制,對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也無法更好地理解,詞義掌握狹窄;對一些手語動作比較接近的字詞會產(chǎn)生混用現(xiàn)象。如:“她來到我面前,我嚴格地說”,如果這里的“嚴格”換成“嚴肅”更貼切?!胺请y”是“指摘”和“責問”的意思,卻理解成“非常困難”。諸如此類的錯誤較多。字詞認知是閱讀的基礎(chǔ),上述現(xiàn)象都影響了主流語言的學習,阻礙了對文章的理解。
(二)句子理解
主流語言的句子是由詞或詞組構(gòu)成的,是具有一定語調(diào)并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運用單位,它具有一定的語法特征。對句子的理解過程包含著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熬浞ǚ治觥笔亲x者將句子切分為構(gòu)成要素,根據(jù)這些構(gòu)成要素的相互關(guān)系建立起句子底層結(jié)構(gòu)中的命題。讀者進行“語義分析”時,要了解句中詞的意義,再通過對整個句子中詞的搭配來確定整句話的含義。[3]
手語作為聾生的母語,是其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習得的,符合聾人的“自然邏輯”的思維特點。聾人手語與主流語言在詞匯系統(tǒng)和句法系統(tǒng)上具有差異性。漢語作為一種高度發(fā)達的語言,其語法與“自然邏輯”有明顯的差異?!白匀贿壿嫛弊裱@樣的原則:重要的、強調(diào)的、注意的、具體的、簡單的首先反映,次要的、輔助的、抽象的、繁瑣的滯后表示。[4]這些可以從聾生表達出來的句子中看出。例如:“我潑水他們,我濕了衣服?!痹谶@個句子中,“潑水”“濕”顯然是聾生想著重表達的意思。受此影響,聾生在閱讀的時候也會去關(guān)注他認為重要的詞。如:在某一篇閱讀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句子:“非洲蜂的天資低劣。”聾生對這個句子有不同的理解:a.非洲蜂很瘋狂;b.非洲蜂很小氣;c.非洲蜂工資很低(錢很少);d.非洲蜂很矮。出現(xiàn)這些不同的理解很容易解釋。因為在這個句子中,“天資”的“資”很容易讓人想到“工資”的“資”,而這個“資”的打法與“錢”的手勢相同:一手拇、食指相捏成圓形,微微晃動幾下。再加上學生對“低劣”這個詞理解不夠完整,如果聾生注意力集中到“天資”上,就造成了a、b這樣的誤解;如果注意力集中到“低”“劣”上,就造成了a、d這樣的誤解??梢?,詞匯量積累不夠,對詞義的理解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聾生第二語言的習得和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聾人漢語加工過程中受到字義、詞義的相互干擾,閱讀句子時很難區(qū)分意群。[5]漢字的字與字之間沒有外部聯(lián)系的標記,漢語的詞義不是字義與字義的簡單相加,這些都對聾生學習第二語言產(chǎn)生了干擾,“天資”“低劣”這類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另外,在“人生需要儲蓄的東西很多”這個句子中,他們會比較關(guān)注“儲蓄”這個詞。有部分同學理解為:“人生需要錢很多”,僅僅是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理解。
總之,從聾生的語句表達能力和聾人對句子的理解上來看,聾生的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的,聾生對結(jié)構(gòu)復雜的句子的理解困難則更大。
(三)篇章理解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边@是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的話。他告訴我們作者寫文章是有一條思路的,閱讀的時候要仔細探究,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要義。所謂“篇章閱讀”就是在“字詞認知”和“句子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把握。閱讀中的“推理”“理解監(jiān)控”和“對篇章結(jié)構(gòu)的敏感性”是篇章閱讀的三個基本成分。聾生因為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缺乏一定的推理能力。他們在閱讀的時候?qū)ι舷挛牡穆?lián)系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強,對篇章結(jié)構(gòu)缺乏整體的把握。例如《我的空中樓閣》這篇課文是抒情散文,作者以小屋為中心,通過多側(cè)面多角度地描寫自己心愛的小屋及其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寄托了自己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抒發(fā)了自己熱愛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情懷。文章立足于小屋之外和小屋自身這樣兩個角度看小屋及其周圍的環(huán)境,應(yīng)該說在通讀了課文之后,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一點;但是聾生閱讀的推理能力、理解監(jiān)控和對篇章結(jié)構(gòu)的敏感性較弱,因此很難判斷出作者的思路,勢必造成對文章要義的把握欠準確。
三、母語的遷移對聾生閱讀教學的啟示
手語作為聾生的母語,因其與作為第二語言的本民族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對由字詞和句子構(gòu)成的篇章進行閱讀時,我們應(yīng)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zhì)量
聾生的閱讀范圍比較狹窄,很多學生的閱讀囿于情節(jié)性強的動漫卡通、校園小說、手機小說等,對于優(yōu)美的散文、文學名著則不感興趣。有很多同學甚至對所學的課文都很少去讀。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上好每一堂課,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學會閱讀,掌握基本的字詞句,而且要在閱讀時指導學生摘抄文中的優(yōu)美語句,提倡多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把摘抄、寫作、閱讀結(jié)合起來,這樣,學生積累的詞匯會越來越多,寫作能力也會在閱讀中不斷得到提高。
(二)指導閱讀,在閱讀中學習語法
為了使聾生更好地了解漢語的遣詞造句的特點,大量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閱讀的文本中有大量的符合漢語語法規(guī)范的典型句子,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無形中就進行了一次次的語法訓練,這樣更有利于聾生掌握漢語語法。
(三)指導朗讀,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讀”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聾生因為聽力受損,漢語拼音掌握不好,很少有學生會開口朗讀,所以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是學習語文一個很重要的措施。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給聾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第二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促使其愿意學、主動學
聾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習得手語及在日后與聾生朋友交往過程中,不斷豐富手語詞匯的愿望是強烈的,因為語言的地域性,聾生手語也有方言的特征,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更好地與聾人朋友進行交流溝通;但是聾生習得第二語言的愿望卻不如習得母語的愿望強烈,因為聾生更多地是和聾生在一起交流,第二語言缺乏廣泛運用的語言環(huán)境,相比母語,第二語言的使用頻率是不高的,除非融入社會,進入健全人的生活圈。因此,在學校期間,聾生更多地是把主流語言的學習當作一門課程,投入的精力不是很多。
鑒于此,教師和學校要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的第二語言學習環(huán)境,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規(guī)范的漢語教學;在課堂之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學校里的健全學生一起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語言能力;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通過這些活動去感受社會生活,了解社會,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放到社會這個大熔爐里去錘煉,去理解,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閱讀的內(nèi)容。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第二語言的迫切性,促使其主動學習。
四、結(jié)語
手語對漢語學習有干擾,但也有幫助。手語作為教學媒介語言,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手語,師生的溝通障礙會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我們要正確看待手語在聾生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促進和干擾作用。
(本文為浙江省教科規(guī)劃辦課題“聾人學生二語習得中母語遷移和閱讀能力關(guān)系的研究”[項目編號:SCG32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沈玉林,吳安安,褚朝禹.雙語聾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5:67.
[2]王文靜,羅良.閱讀與兒童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0:2~3.
[3]張必隱.閱讀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2:178.
[4]趙錫安.聾人雙語雙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89.
[5]馮建新.聾人與正常人漢語加工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00,(1).
(俞芹 浙江杭州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yè)學院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