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學生生活“語文化”,就是強調(diào)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guān)注生活,增加信息接收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關(guān)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jīng)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在新課程的指導下,讓生活與語文實現(xiàn)雙贏。
關(guān)鍵詞: 生活化 語文化 雙贏局面
《關(guān)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中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逼鋵?,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指出:“不觀于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于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于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庇纱丝梢?,語文教學的改革,關(guān)鍵在于貼近學生生活,這就是“根”。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與生活是血肉相連的。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廣泛應用于生活中,在用中學,在學中用,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其實相等,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diào)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nèi)容與“時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磨礪人生。
1.有生活才有認識
自主學習和實踐要求注重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因而,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嘗試,讓學生走入生活、觸摸生活。在教學《珍珠鳥》時,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珍珠鳥的生活特點和無私奉獻精神。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問題,當我問學生對珍珠鳥了解多少時,學生除了課文所講的,知之不多,特別是看到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我更是大吃一驚。我布置的題目是:請你用自己的筆畫一畫可愛的珍珠鳥。學生畫得十分離譜,有的將珍珠鳥畫成了燕子,有的將珍珠鳥畫成了帥鴿。怎么辦?這說明學生對珍珠鳥的感性認識非常有限,于是,我決定帶學生親自走一走、看一看。
巧的是,剛好我班有一位同學的外公家養(yǎng)了珍珠鳥,于是,我們一起去那位同學家看了看。同學們親眼看到了珍珠鳥,非常興奮,圍著老爺爺唧唧喳喳地問個不停:珍珠鳥怕熱嗎?珍珠鳥會逃走嗎?被珍珠鳥咬了怎么辦……熱心的老爺爺一一回答了大家的問題,回來的路上,學生都顯得很激動。當天的日記,學生寫得可生動了,有寫參觀過程的,有寫參觀所得的,還有的干脆給我寫了一封信,說這樣的課最難忘了。
接著,我趁熱打鐵,發(fā)動學生通過看書、查資料,進一步了解珍珠鳥。第二次再畫珍珠鳥,學生畫得可傳神了,因為這是他們通過觀察得來的體驗,這種獲得是積極的、深層的?!耙詤⑴c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才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發(fā)展。又如教《變色龍》一文時,由于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是典型的樹棲爬行動物,學生大都沒有見過,很難想象它的樣子,于是我利用課件將變色龍展示給學生,學生在驚嘆的同時,體會到變色龍能根據(jù)環(huán)境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
2.有生活才有能力
挖掘語文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共享資源,綜合利用各科知識技能,推動學生走向社會,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如教了《石榴》后,向?qū)W生提問:我們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是什么?舉起的手寥寥無幾。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課堂延伸開去,擴大知識面,拓寬視野,獲得實踐能力,培養(yǎng)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精神?為此,我組織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讓他們回家問問父母、問問家人。課堂上反饋后,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diào)查、現(xiàn)象觀察,廣泛收集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和答案,如主要特產(chǎn)、主要出產(chǎn)地、生長或生產(chǎn)情況、銷售情況(銷量、銷售地、收入)等;選擇你最關(guān)心、最熟悉的某一特產(chǎn)進行調(diào)查;主要方法:訪問法、查找資料法、實地調(diào)查等,然后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匯報研究成果。
匯報課上,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寫出了鮮活的小作文;有的對調(diào)查的土特產(chǎn)進行了分析,并能針對時勢向農(nóng)家提出自己獨到的建議;有的以廣告的形式將自己調(diào)查的土特產(chǎn)推薦給了大家。
這樣,學生在調(diào)查研究活動中增加了閱讀量,擴大了知識面,無形中激發(fā)了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了積極求知、努力創(chuàng)新的意識。
3.有生活才有精彩
貼近生活,讓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體現(xiàn)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中最具生命個性的教學層面。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谶@一理念,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敢于表達的能力,解除羈絆學生作文情感的條條框框,為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中大膽作文,弘揚人性,放飛情感,寫真實的生活,述生動的情感。
每年冬季,我校就會進行冬季三項體育鍛煉。每項鍛煉之后,我都讓學生將自己在此項鍛煉過程中的深刻體會——熱、渴、累,以及內(nèi)心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可是,由于學生沒留心,因此,當老師讓學生說說育鍛煉的心理活動時,總是平平淡淡,通過我的細心指導,2014年體育鍛煉中,學生個個成了有心人,心理感受明顯豐富了,于是,寫出來的作文變得十分精彩。先來看看學生的作文題目《一波三折盼鍛煉》、《跳繩進行中》、《祈盼、失望、失眠、興奮》,這樣的題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為快。再來看看學生的習作,精彩片段隨處可見,令人忍俊不禁。陳紅寫道:體育鍛煉使我意志更加堅強。冬天遭遇了大風降溫的惡劣天氣,但是,我仍堅持體育鍛煉,克服氣溫下降的不利因素,多做準備活動,“熱好身”,避免由于寒冷帶來的傷病,做到科學鍛煉身體。徐霞寫道:慢慢地到了五年級,我練習跳繩卻越來越懶了,總不能自己主動地練習。老媽一看,跳繩可以增長我的身高,二話不說,立即命令我每天必須完成跳繩1000下的任務。天哪,1000下?那我可要跳到猴年馬月??!可是不付出努力怎么行啊?我堅持了下來。每天做完作業(yè)就練習起來,剛開始,跳幾下就不行了,肚子痛得很。老媽在旁邊給我加油打氣,我一聽,頓時來了勁,一咬牙,就繼續(xù)跳了下去。這一來,既給我減減肥,我的身高也增長了不少,真是一舉兩得。所以學校的每次跳繩考試,我的成績總是個“優(yōu)”,從來沒得過“良”。在感嘆的同時,深深地明白,只有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將生活引入語文,語文才能精彩紛呈。
二、學生生活“語文化”
生活永遠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正如劉國正所言“生活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源頭”,“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反過來又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學生生活“語文化”,就是強調(diào)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關(guān)注生活,增加信息接收量,讓源頭活水滋潤學生的心田,正如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那樣“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語文實踐中掌握應用語文的規(guī)律”。
1.日常生活“語文化”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吧钐幪幗哉Z文”,報紙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撥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么讓人激動的事情。這時,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jié)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親情,為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近幾年來,我嘗試進行這樣一種教學:既能提高語文水平,又能達到收心的效果。組織教學的內(nèi)容是隨著語文教學任務的不同而變化的。如閱讀課上,我在每節(jié)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指名一兩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個學期下來,明顯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學生主動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第二學期,配合寫事作文教學,輪流讓學生利用一分鐘說說新鮮事。新鮮事來源廣泛,生活、廣播、電視皆可,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地,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
另外,還可以舉行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在實踐語文,又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在進行語文訓練,又在進行班級教育。我所帶的班級每兩周由小組輪流出班級周報,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于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因此一篇篇感情真摯、內(nèi)容鮮活的文章就此誕生了。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guān),它源于社會生活,又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就喪失了生命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guān)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lǐng)悟人生的意義。
如學習《特殊的葬禮》這篇文章時,課上,我展示聲像并茂的動畫: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快樂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的情景。課尾,我深情地說:“哎,現(xiàn)在的瀑布沒有了,學習了課文,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真相,從這件事中,你們有哪些想法?”課后,讓學生收集瀑布受破壞的資料、圖片,共同探究如何保護溪流、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途徑。一個星期后在班級中交流,并向社會寫倡議書,激起學生乃至社會人士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感。
學生每天回家路上的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他們關(guān)心、思考、評論的話題。正如教育家呂叔湘所說的“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關(guān)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jīng)驗,品味各色別樣人生。讓我們“張開語文與生活的雙翼,自由地飛翔”。
參考文獻:
[1]楊思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劉國正.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滕宏江.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中國教育論叢,2005.
[4]顧黃初.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