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單元提示”對課文教學有導向作用,簡單地說,就是告訴我們要引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因此,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單元提示”。本文以高中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為例,說明“單元提示”對“教”與“學”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單元提示 教學效率
高中語文教材中或詳或略都有“單元提示”,它是新教材教學思想的很好體現(xiàn),指明學生學習本單元的側重點,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著力點,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進一步明確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單元提示”,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抓住學習重點,掌握學習立法,提高學習效率。
一、“讀懂課文”
閱讀鑒賞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中學生有待提高的一種語文能力。高中語文必修4第四單元的單元提示中寫道:“學習這些作品,要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體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感情傾向……”這個單元的三篇文章均選自《史記》、《漢書》等史書,是文言體的人物傳記,因此提醒我們首先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過去我們教學在“讀懂”這一點上注意得不夠,往往把它當做現(xiàn)代文來教,重點放在人物分析上,不管學生是否讀懂課文,這一提示糾正了我們以往的偏差。
“把書讀懂”是第一步,是基礎;“鑒賞”、“個人理解”是第二步,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把兩步拼成一步走,自然效果不佳。因此,在這一單元教學中,我們把“讀懂課文”作為前提任務完成,引導學生先疏通文字障礙,再熟讀課文,弄懂原意,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方法與能力。引導學生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步出了問題,則有損文化的純正性和繼承性。如《蘇武傳》這篇傳記篇幅較長,文字較難,我們花了兩個課時引導學生疏通課文,直到學生真正“讀懂課文”,才進行第二步。第二步便引導學生從人物的閃光點中汲取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眼光評價歷史人物,提高閱讀鑒賞傳記作品的能力。
二、“以篇通類”
文章是難以計數(shù)的,而文章的“類”則是有限的。學生學的是“篇”,教師的導應該放眼于“類”。引導讀一篇文章,就要為讀一類文章打下基礎;掌握“篇”的學習方法,就要掌握同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坝|類旁通”以達到“以篇通類”的目的,形成居高臨下之勢,顯示學習效果。
第四單元的提示中這樣寫道:“要注意這些傳記作品多樣的敘事寫人手法,體味文章的風格與意味。”提示從類著眼,從篇入手;從類的共性出發(fā),從篇的個性特點著力;既點明同一體裁的共性特點,又指出不同作品的個性特色;提出要學習的重點內容,點明應把握的學習方法?!疤崾尽本哂忻黠@的“指向”和“指導”作用。
我們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不像從前那樣,每篇課文都做到字詞句篇、面面俱到;語邏修文、樣樣俱全,時間花得不少,卻收效甚微?,F(xiàn)在,我們緊緊抓住“篇”的特點展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引導學生抓住三個故事,分析文章通過事件寫人的方法,具體分析三個故事的不同作用。“完璧歸趙”注重在矛盾沖突的發(fā)展變化中刻繪人物的鎮(zhèn)定自若、智勇雙全;“澠池之會”注重用簡潔平實、凝練傳神的語言描繪人物的謹慎持重、不畏強暴;“廉藺合歡”則注重在對比、反襯中凸顯人物深明大義、勇于改過的思想性格。引導學生仔細理會這些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不是決然分開的,而是多種表現(xiàn)手法綜合運用以刻畫人物形象,對比反襯貫穿始終?!短K武傳》通過蘇武在匈奴遇到“勾結株連”、“衛(wèi)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勸降”等各種艱難處境,顯示人物“不怕犧牲”、“不屈氣節(jié)”、“忍辱負重”、“忠君愛國”等高尚節(jié)操?!稄埡鈧鳌窂奈膶W、自然科學、政治等方面表現(xiàn)其才干和成就。我們還引導學生對這三篇的寫作方法進行比較分析,分析它們的異同點。
通過這三個“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人物傳記這“類”文章寫作方法的分析比較能力,嘗試通過練習提高對傳記人物進行觀察、描寫與評述的能力。
三、“三路”貫通
“三路”指作者寫作的思路、教師引導的思路、學生學習的思路。當然,教師是關鍵,教師要了解作者思路,懂得課文輕重取舍,領略作者深層意旨,還要了解學生知識與能力結構,傾聽學生心聲,然后設計出自己的教學思路。這“三路”要一致,教學效率才能提高。
單元提示中寫道:“結合時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體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感情傾向……”這個提示提醒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傳記文章時,要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把握傳主的人生經歷;分析傳主的性格、情感,把握傳主的性格、情感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把握文中的基本事實,從基本事實入手,分析傳主的性格、情感。理解作者的評論、思想,分析作者的評論、思想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從基本事實入手,分析作者的思想和觀點,或從作者的思想和觀點中把握基本事實。通過分析作品的選材、表現(xiàn)手法、修辭技巧、語言特色等藝術形式,了解作者這樣處理的意圖;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對作者所持的觀點和藝術處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作者要表現(xiàn)廉頗藺相如的政績,即“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就是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的故事敘述這根“線”,摸到“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維護團結”及對同僚“寬容、退讓”這顆“珍珠的”,即“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作者對廉、藺文臣武將能團結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歌頌了他們?yōu)楹葱l(wèi)國家利益,以自己的機智、勇敢和大度折服了強大的秦國的作為。
《蘇武傳》一文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jié)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采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后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是作者對蘇武民族氣節(jié)的贊嘆。
《張衡傳》一文語言凝練平實,作者寫作時絕少用形容詞,盡量抓住史實,描繪時惜墨如金,無一句贅言。但平實精謹中有精彩之處,如候風地動儀一段描寫生動形象,說明作者胸中自有丘壑,所以能繁簡得體、伸縮自如。也唯其如此,才能將張衡一生中在諸多領域的大事交代得清楚詳明、有條不紊。
總之,如果我們重視“單元提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利用它引導學生掌握一類文章的閱讀方法、觸類旁通,那么,學生就能在自主學習中確立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克服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并在此基礎上,歷練成習慣。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學習能力,而且將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李海林.語文教材的雙重價值與教學內容的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