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學實踐中,只有優(yōu)化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才有可能合理調節(jié)教學過程,使教學處于動態(tài)的平衡之中。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
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采用最佳的教學策略,促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最優(yōu)化,才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素質。
一、創(chuàng)設意境,營造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正確誘導小學生的好奇心,可以使學生得到“知之而后快”的滿足,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針對小學生這一特點,在講授每一節(jié)課時,我很注重課前的引入,創(chuàng)設生動、愉快的意境,誘導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興趣。比如,在講授比和比例時,我首先提出:你能根據(jù)這幅地圖算出學校到廣州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嗎?又如在講授圓錐體的體積計算時,提出這樣有趣的問題:假如不用磅秤,怎樣才能算出這圓錐體稻谷堆的重量呢……通過這樣的設疑、引誘,學生急于解決問題,情緒尤為高漲,使課堂一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學生積極獲取知識的樂學環(huán)境。借助小學生的這種固有的心理特點,進行課堂教學已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傳授新知時,還要重視學生的情操,因為學習的積極性與求知欲都是跟活生生的情緒有機地聯(lián)系著的。如果只重視結果,而忽視教學方法,必然使數(shù)學課變得枯燥呆板,教學效果必然不理想。如在講授被2、3、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如果急于講授它們的特征,學生“吃”起來必然無“味”。但是,如果先由學生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shù)來,教者立即判定它們是否能被2、3、5整除,并當場一一驗證。學生們都把教師當做“活神仙”,迫切要求傳授其中的奧秘。這樣,學生的學習激情一下子高漲起來,在驚訝之中總結出規(guī)律。
因此,教育一刻也離不開情感,如果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內動力,就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二、著力點撥,提倡勤探多思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傳授知識時,不能靠教師的“灌輸”。要使學生養(yǎng)成肯學、肯鉆的好習慣,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智力因素,有目的地給學生點撥解題思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新的境界。
我十分重視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分析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從中導出多種解題思路。有些題目還可以利用圖形的特征這一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想像能力。如在講授長方體表面積時,學生會很快推導出:(長×寬+長×高+寬×高)×2。是否還有別的辦法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積呢?學生拿著自己課前準備好的長方體紙盒,一邊觀察,一邊動手操作,教室里一下子議論開了。結果,有位學生回答說:“可以這樣算:地面周長×高+長×寬×2”。還有些同學不明其理,他就一邊解說一邊把自己心愛的長方體拆開演示給同學看。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活潑,發(fā)展了空間觀念,發(fā)展了思維,加強了對概念的認識,教學效果理想。
三、重視操作,引導主動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就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fā)展的條件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新知識,而不是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如果教師能經(jīng)常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huán)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這不僅符合兒童的認識規(guī)律,迎合兒童“好奇、好玩、好動”的心理需要,也能讓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有所發(fā)現(xiàn),找出規(guī)律,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先讓學生測量一個任意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再要求把這個三角形剪成兩個較小的三角形,測量計算其中一個小三角形的內角之和,通過對比,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大三角形的內角和與小三角形的內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這時,我提出疑問:“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呢?”讓學生帶著問題一邊思考,一邊動手,分別用課前剪好的一個銳角三角形、一個直角三角形、一個鈍角三角形紙片做實驗,把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拼在一起,結果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動手過程中,得出結論:“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边@樣,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使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都得到發(fā)展和提高。
四、注重反饋,優(yōu)化課堂練習
教學不但反映教師的教,而且反映學生的學。教師教得如何,歸根到底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還必須注重信息反饋,精心設計練習,才能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練習題的編寫,要注重一些新穎有趣的題目,新奇的刺激物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注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才能更好地掌握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避免學生對知識“生搬硬套”,促進學生掌握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為了鞏固圓柱體體積這部分知識,我把一只圓柱體水桶放在教壇上,讓學生想一想,它的容積是多少?討論后,提問“沒有數(shù)據(jù)應該怎么辦?測量什么?”根據(jù)個別學生的測量結果再進行計算。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在操作中,手、口、腦得以有機結合,既使學生鞏固了新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因此,課堂練習是鞏固新課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從認識到學會,進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個必要過程;它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
幾年來,我一直抓住課堂教學這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生素質,變教師的講為導,變學生的聽為探,變結論教學為過程教學,收到了較滿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