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地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對個人與社會、自然、國家關(guān)系的思考和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質(zh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名著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當前,許多重點中學相繼開展關(guān)于名著閱讀有效教學課題的探究,對高中名著閱讀有效教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筆者也試著從“教之道,貴以專”角度,就“新課標下名著閱讀教學”談以下三點認識。
一、時刻準備著
語文老師,你準備好了嗎?打鐵還需自身硬,讀書要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一幕不能上演。語文教師除了比學生先行一步去細讀作品,還應該掌握在平時教學中穿插引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技巧。如在講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講到“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時,引進一段《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更易激起學生對人生的思考;講《短歌行》和《赤壁賦》時,再回到《三國演義》中重溫一下赤壁大戰(zhàn)的場景?!埃S)蓋乘一天順風,望赤壁進發(fā)。是時東風大作,波浪洶涌。操在中軍遙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操迎風大笑,自以為得志?!笕擞性娫唬骸簠菭幎窙Q雌雄,赤壁樓船一掃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又有一絕云:‘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嘆前朝割據(jù)忙。南士無心迎魏武,東風有意便周郎?!蹦茏寣W生有置身宏大歷史事件的“穿越”的感覺。而這,都需要我們的教師對名著非常的熟悉。自身努力了,才能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才能增強學生選擇語文學習的自主性,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新課標提出的理想境界,實現(xiàn)教師與課程的同步發(fā)展。語文老師應該平時多“充電”,時刻準備著。
二、一起讀名著
江西省高中語文高考《考試說明》規(guī)定考查的名著有8部(《論語》《大衛(wèi)·科波菲爾》《家》《巴黎圣母院》《紅樓夢》《高老頭》《三國演義》《堂·吉訶德》),要想讓學生在緊張的高中三年完全看完8部名著不是沒有可能,但要應對刁鉆古怪的僅占3分的名著選擇題,很多學生表現(xiàn)出無奈。我們擔心名著閱讀會成為“放羊式”閱讀,高興而起,無果而終。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考試具有答案的唯一性、理解的限制性與不自主性,所以高中生閱讀名著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語文教學活動的本質(zhì)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文本的作者與學生,文本的作者與教師,教師與學生,人生閱歷、文化底蘊、思考背景、語言修養(yǎng)都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教師需要在這中間架設(shè)心靈的橋梁,讓學生走近作者,與文本對話,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和內(nèi)涵上的感悟。學生對閱讀文本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形象的詮釋、理解,對原作藝術(shù)形象的拓展與補充,也都會滲入自己的人格氣質(zhì)、生活體驗。教師與學生一起讀名著,努力在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品,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構(gòu)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對話溝通的關(guān)系,來真正實現(xiàn)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凸現(xiàn),個性的張揚,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目的。讀《三國演義》,很多學生讀到諸葛亮殞命五丈原就不讀了,當我提醒學生關(guān)注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活動時,他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究;讀《西游記》,學生告訴我近來網(wǎng)絡(luò)流行的倒著讀《西游記》,我想這未嘗不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也鼓勵他們試著倒著讀讀看。和學生一起讀名著,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會成為師生一同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lǐng)域的過程。
三、快樂地收獲
麻煩你用你的觀點說服我?!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經(jīng)典文本存在多種解讀是正常的,教師在充分尊重他們見解的同時,也更注意幫助他們學會分析、鑒別。作品的意義不僅僅蘊含在作品中,也不完全是通過老師講解告訴學生的,應該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獨立地感知、理解的。上文提到的“學生來告訴我近來網(wǎng)絡(luò)流行倒著讀《西游記》”,當時我很震驚,學生馬上找出摘錄的筆記,概述如下:如來派師徒四人東去傳教,路遇各種磨難,漸發(fā)覺眾妖均有后臺,遂沙僧鉆進流沙河,八戒躲進高老莊,剩悟空護送唐僧。天庭與如來商議,以保唐僧平安為條件,解決掉悟空。悟空被壓五指山下,唐僧在長安傳教至壽終正寢。五百年后,悟空從五指山下蹦出來,一聲不吭,大鬧天庭后把自己變成石頭。我們試著倒著讀,一步步去認證,越讀越有趣,興趣真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次閱讀不僅轉(zhuǎn)換閱讀角度順利完成了閱讀,而且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當我提出關(guān)注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個國家的活動,關(guān)于諸葛亮的爭論不絕于耳,對作品中人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詮釋,對自然生活、歷史現(xiàn)實的思索,在閱讀鑒賞、探究感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酵”。我們常說,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yǎng)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yǎng)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chuàng)新者。作為一名教育者,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暢談真正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不正是名著閱讀教學本來就應該收獲的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