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了一節(jié)三年級觀察金魚的課,課堂上老師進行了細心指導,學生對金魚的外形也做了詳實記錄。課間休息時,我偶然撿到一個孩子在課上偷偷用橡皮泥捏的一條金魚模型。
我看到他捏的小魚,猛一看很形象,但仔細觀察,我發(fā)現(xiàn)這條金魚只是一個扁扁的小片,身體各部分也是殘缺不全的。由此我在想:我們科學課上平時的記錄基本上都是在紙上畫圖或是文字記錄,是不是這種單純的平面記錄不能全面的展示生物體的特征呢,能不能合理應用建立實物模型的方法做記錄呢?這樣不僅能夠充分描述生物體的全部構造,同時還能將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顯性化、直觀化的發(fā)展。
由此,我在思考:如何讓學生在探究中,更加細致的觀察,使思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這個問題。當我在執(zhí)教《金魚》一課時就想力圖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體現(xiàn)出學生對金魚外形的認識,由上課初的模糊印象到觀察后修正和補充自己認識的不足,使認識清晰化;最后用建模的方式再次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認識,建立起對金魚外形正確的、全面的、立體的認識,從而實現(xiàn)科學概念的正確建構和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并在探究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fā)展。
一、吃透教材,了解教材內容
《金魚》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動物”單元中的第六課。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研究生命體的基本特征。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主要的來自于對動物的認識。本單元教材設計四次認識動物的個體,金魚是在學生研究過蝸牛、蚯蚓和螞蟻之后的第四次研究。
《金魚》一課是第二單元《動物》中的第六課,金魚是動物單元最后一個著重認識的小動物,從本單元涉及的四種動物來看,金魚是水生動物,代表了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一大類動物,這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認識視野。教材設計了四個活動:觀察金魚的形態(tài)結構,觀察金魚的捕食,觀察金魚的呼吸,比較螞蟻和金魚的相同和不同。
二、根據(jù)學情,改進教材內容
三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對科學探究興趣濃厚。他們對小動物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班的學生有28人,其中有11人家里養(yǎng)過魚,但是我們課上研究的這種小金魚只有6人在家里飼養(yǎng)過,學生更多的是在花鳥魚蟲市場里見過。因此對金魚的了解并不多。
針對剛接觸《科學》學科的三年級孩子的特點,我將本課內容分割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著重了解金魚的外形特點,理解魚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特點。第二課時引導學生觀察魚的進食和排泄,比較螞蟻和金魚的相同和不同,理解動物的共同特征。我這篇論文就是選擇第一課時進行具體闡述。
三、從觀察到建模,使學生不斷修正認識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進入課堂之后,我讓學生畫出印象中的金魚。通過學生的記錄,我看到學生對金魚的認識還是有一些的,他們有的能夠說出“魚鱗、魚鰭”這樣的詞,但是更多學生對金魚外形和身體結構的認識不全面,甚至還是錯誤的。
根據(jù)這種情況,我確定了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重點:在觀察活動中,指導學生了解金魚的身體結構,讓學生了解這些結構是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然后再次畫出金魚的外形,讓學生發(fā)現(xiàn)細致的觀察對于認識事物的重要,完善對金魚的外形認識。
在觀察外形的時候,我指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仔細觀察。先將金魚分為頭、身子、尾巴三個部分。告訴學生,魚的頭部指的是頭到腮的后緣,軀干到臀鰭前,軀干后叫尾,不要把尾鰭當作了尾,臀鰭也是尾的一部分。然后再從頭、身子、尾巴三個部分各有什么,進行仔細的觀察和記錄。我還利用板書幫助學生共同認識金魚的外形特征,指導學生的記錄。
從指導學生按順序進行觀察的記錄看,學生對金魚外形的各部分特點已經(jīng)了解,也學會了用科學正確的語言描述金魚的各部分名稱,修正了之前“印象中的金魚”的記錄。對金魚的認識有了提高。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利用橡皮泥制作一個魚的立體模型,讓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事物要從多角度觀察,事物是立體的。再次完善對金魚的外形認識。
捏橡皮泥,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他們喜歡的一種游戲活動。把捏橡皮泥變成一種科學觀察后的記錄方式,學生既感興趣又能深入觀察金魚的外形,成為展示思維發(fā)展的一個可視的作品,真是一舉兩得。
同學們捏制的金魚模型,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最重要的是呈現(xiàn)出金魚立體的樣子,金魚的各個部分比較完整。通過制作金魚模型這項活動,能讓學生加深對金魚外形的認識,把隱性的思維可視化。
四、建模作品,反應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回顧這節(jié)課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從一進課堂帶著對金魚不全面甚至不正確的認識進行學習,到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序地觀察,修正自己的認識。以及后來的制作金魚模型,讓同學們對金魚的外形有了立體全方位的了解,可以說逐步達到了真正修正自己的認識的目的。所以這節(jié)課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記錄,可以看到學生思維的一步步發(fā)展過程。對本節(jié)課的學生記錄,我進行了如下分析:
本班學生有28人
水平1:對金魚的初始想法有記錄,有觀察后修改的記錄,能制作出結構完整的金魚模型。20人—占71.4%
水平2:對金魚的初始想法有記錄,有觀察后修改的記錄,制作出的金魚模型結構不完整。 8人—占28.6%
水平3:對金魚的初始想法有記錄,沒有觀察后修改的記錄,制作出的金魚模型結構不完整?!?0人
這個分析結果,可以反映出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參與整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
有初始想法的記錄,有在教師指導后的觀察記錄。通過記錄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是在發(fā)展進步的。通過做出來的模型可以看出學生們對金魚的外形認識是到位的,可以看出思維發(fā)展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說動手能力還是不夠,做得快的8分鐘,慢的用了20幾分鐘。從這看出,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我今后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