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敘事主體的主觀局限性必然會影響到客觀事實的呈現(xiàn)效果,敘事視角的差異可能會造成客觀事實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敘事視角對敘事效果的影響應引發(fā)傳播主體——播音員主持人對于如何還原事件原貌的思考。
[關鍵詞]敘事主體;敘事視角;敘事效果
當下,我們身處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每個人都擁有充分的話語權;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又為每個人話語的傳播提供多種途徑。例如大熱的微博,給每個有表達欲望的主體予平臺,讓“微”博出現(xiàn)了“億”家爭鳴的“盛況”。我作為微博的使用者之一,以相對客觀的看客心態(tài)面對各色聲音,甚至是針對同一件事不同主體發(fā)出的各異形色的言論,不禁開始思考,這些“聲音”幾分真?幾分假?亦或根本不存在真假,而是敘事主體的不同,或者是同一敘事主體的不同敘事視角影響了敘事的效果。
任何敘事主體,也就是任何人,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受到年齡、性別、經歷、環(huán)境、教育等各方面客觀條件的制約,加上主觀視角的變化,導致最終所敘事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敘事本身就是主觀性較強的活動,客觀事件的最終呈現(xiàn)必然有一定的缺陷。
顯然,在電視節(jié)目中,亦是如此。例如央視10套科技頻道的品牌欄目《百家講壇》,把許多學術界的著名人士推向臺前,將晦澀難懂的知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xiàn),將深奧的國學以講故事的方式傳播給普通受眾,深受他們喜愛,曾經一度掀起“國學熱”。從另一個角度看,雖說是“學術”界“著名”人士,也不能免俗,也天生具備人性局限。國學不像數(shù)學、物理,一是一,二是二,很多命題都是被無數(shù)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里面是嚴謹?shù)倪壿嬯P系,首先,我國古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離我們當今社會十分遙遠是客觀的現(xiàn)實,我們現(xiàn)在接觸到的所謂歷史,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幾千年前的客觀事件;第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因為年齡、興趣、經歷的不同,在面對同樣的歷史資料時,也必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第三,主體不同的敘事視角也會影響事件最后的呈現(xiàn)效果。例如,《百家講壇》的教授主持人,在和志同道合者私聊時,其所述事件可能是最真實的主觀理解;在給學生講課時,他自然會以老師的視角,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考慮用教學技巧來保證教學效果等等各類因素,都可能會影響到最后的呈現(xiàn)。當他在電視前做節(jié)目時,受到的制約最大,這時他以一個主持人的視角,為了節(jié)目效果,為了收視率,他的話語權所受限制最大,可能敘述時會夸張,或者有意隱藏、避開某些敏感部分,使所敘事件離真實又遠了一步。第四,作為受眾,由于自身條件的制約,接收同一件事又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理解必然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歷經各道卡,我們通過電視得到的歷史、國學,究竟還剩多少客觀的真實?
以《百家講壇》蘇軾系列節(jié)目為例,主持人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副教授康震,第一章節(jié),蘇軾少年成名??到淌谥v:蘇軾和蘇轍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進京參加科舉考試,進入科考第二關——禮部考試時,所寫文章,得到了主考官、當朝的翰林學士歐陽修的大力贊賞,同時也得到其他幾位副考官的認可,穩(wěn)拿第一??到淌谡f:“歐陽修拿起筆來,準備給他(蘇軾)點第一名,這筆拿起來還沒落下去,到底姜還是老的辣,老頭有點活思想,琢磨著這文章寫的也太好了,這誰寫的?琢磨琢磨,想來想去,老頭有點得意,這么好的文章,別人寫不出來,肯定是我的學生曾鞏寫的,曾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歐陽修教出的學生寫的文章,我當然是天下第一了,那我的學生起碼是天下副第一,老頭一想,這問題很嚴重啊,相當嚴重!我要給我的學生,點個第一名,將來傳出去,豈不說我們師徒之間互相竄通,徇私舞弊?我的名聲跟我學生的名聲都會受到重大的創(chuàng)傷,不能這么辦??!我得忍痛割愛,大義滅親,梆梆梆!老頭給這篇文章點了個第二……”康教授的這一段,以主持人的視角,在敘事的過程中,為了易于理解也好,為了使故事更具可聽性也罷,用了大量的心理描述,來解釋大文人蘇軾的文章為何沒有得到應有的第一名。顯然,康教授對于歐陽修,當時的心理描述,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作為一個主持人,為了節(jié)目效果,在敘事時也可能加強了故事的趣味性,對“蘇軾科考沒得第一”這件客觀事實,賦予了更多的色彩,比如這樣描述可以更加渲染蘇軾的才華橫溢和他與歐陽修之間的傳奇故事,而這些主觀賦予的色彩很可能并不存在。難道蘇軾當時科考只拿第二真的是這個原因嗎?歐陽修當時的心理活動真的是如此嗎?至少我對此持保留態(tài)度。再談其對敘事效果所產生的影響,我作為受眾之一,節(jié)目進行到這時,由于康教授變身為康主持人,他的敘事視角的改變和敘述方式的趣味性,我本能的反應是質疑:你怎么知道幾千年前的歐陽修就是這樣想?蘇軾沒得第一真的是因為這個嗎?而有的受眾可能會持相反態(tài)度:原來蘇軾沒得第一是因為這個,太可惜了!歐陽修怎么能這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誰也沒辦法回到那個時候和歐陽修聊一聊,只能是通過盡可能多的去了解當時的資料文獻,以還原相對的客觀,去想象當時的情景。
再例如紀錄片,應該相對接近真實,但同樣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首先紀錄片所拍攝的不可能是一個事件的全部真實,可能只是事實的一個或者多個角度,這和拍攝者的興趣、思想、教育等有很大的關系,拍攝主體以個人的某個視角為基礎,會盡可能多的去呈現(xiàn)他想要的部分,而較少的呈現(xiàn)或者直接略過他不要的部分,加上后期的剪輯、制作、配音,最后的成品很可能會與客觀事實稍有差距。
不止以上所舉兩例,以此類推,任何節(jié)目形態(tài)都不可能呈現(xiàn)絕對意義上的客觀事實,任何敘事主體——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同的視角必然導致有差異的效果呈現(xiàn)。因此,從傳播主體的視角出發(fā),我們播音員主持人承擔著新聞人的責任,應該盡可能客觀的呈現(xiàn)相對的真實;以受眾的視角,每天面對鋪天蓋地的“新聞”,我們應盡可能多的掌握新聞資料,盡量還原事件原貌。
作者簡介
張楚苗,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廣播電視專業(yè)學生,主要從事播音主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