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離不開對各種有價值的理論資源的批判吸收。通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現(xiàn)實的針對性、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性等特征的分析,探討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fā)展。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5-0049-03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繼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xiàn)的一股修正主義思潮,其主要從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對資本主義面臨的問題、無產階級運動的出路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別林立,各有建樹,創(chuàng)始人盧卡奇、葛蘭西、柯爾施等,均從不同側面建構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框架和文化批判主題。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別林立,各有建樹,但在長達八十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學術傳統(tǒng)和特征:濃厚的批判性、現(xiàn)實的針對性、強調人的主體性以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性。對這些特征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更有益于我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發(fā)展過程中,立足現(xiàn)實,博采眾長,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實現(xiàn)更好的中國化。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特征
(一)濃厚的批判性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強大的批判武器,要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的功能作用,最迫切的是必須恢復其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性質。西方馬克思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以批判為武器,一方面批判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是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不能適應新的時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過程中深刻分析并揭露在資本積累、物質豐富等過程中存在的人的主體性問題,從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對于如何規(guī)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各種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在他們看來,雖然資本主義社會達到了空前的富裕,但是社會本身的各種痼疾仍然存在,并越來越嚴重。而應以批判為中心任務,展開對意識形態(tài)、日常生活等社會各領域的全面批判。其批判性特征,對于避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出現(xiàn)僵化和教條化的東西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v觀西方馬克思主義在“革新或重建”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過分地強調批判性,而忽視了科學性。如果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的適用性限制在它產生的時代甚至拋棄它或徹底摒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論基石,這種批判傾向是我們需要防范的。其次,一味地批判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負面效應卻提不出具體的解決方案,甚至徹底否定現(xiàn)代性,這種做法也是不理性的。
(二)現(xiàn)實的針對性
馬克思哲學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過程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fā)展在奠定基礎的同時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而伴隨著這些問題的多樣化,給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完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對現(xiàn)實的敏銳性,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代性問題中揭露出矛盾和問題所在,并將其展開為對社會主義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人的主體性、科學技術合理性、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問題的探索。他們反對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業(yè)已完成的理論,而是一種不斷發(fā)展的學說,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要求,將其與具體歷史條件相結合,對馬克思主義予以修正、補充、創(chuàng)新。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xiàn)實問題展開了深刻的理論分析,卻忽略了賦予其時代性特征,使理論僅停留在分析問題的層面,而沒真正落實到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從實現(xiàn)認識的兩次飛躍的角度來看,這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未完成的認識飛躍。這是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需要警惕的問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批判”:對資本主義以及共產國際時期馬克思主義存在的機械論、決定論現(xiàn)象的批判,為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鞏固和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強調人的主體性
批判傳統(tǒng)哲學對人和人的主體性的否定是各派別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傳統(tǒng)哲學的共同出發(fā)點,強調人與世界的關系中人的主體性地位,即要求充分肯定人的主體性。對人的主體性的強調始終貫穿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歷史觀中,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和主要基石。
盧卡奇在《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強調了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及其階級意識在歷史運動中的決定作用,進而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一種人道主義。指出:“人本身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客觀基礎,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基礎和同一的主體—客體,是以決定性的方式參與辯證過程的。”[2]在本體論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承認把人及其實踐活動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辯證法,而否認恩格斯撇開人的主體性而討論自然界本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自然辯證法;在認識論上,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是作為現(xiàn)實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與對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而不只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客觀現(xiàn)實的形成過程必須有人的思維參與;在歷史觀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承認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的出發(fā)點是人,中心是人道主義,異化是主要范疇,歷史的發(fā)展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和異化的揚棄。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人的主體性的強調,對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促進“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發(fā)展,并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性
伴隨著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的瓦解,國際上掀起了一股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狂潮。反馬克思主義者高呼:馬克思主義終結了,社會主義終結了,歷史終結了;一個新的時代、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開始了。然而,事實證明,資本主義不僅沒有拯救原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反而使它們陷入了更加嚴重的社會危機。恩格斯說過:“只有在時局變得更動蕩一些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感受到失去馬克思是失去了什么?!盵3]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充當了馬克思主義的捍衛(wèi)者,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用自己的思考回擊對馬克思主義的種種污蔑和挑戰(zhàn)。法國的德里達、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哈貝馬斯、英國的吉登斯等都在蘇東劇變后不約而同地走向馬克思。德里達并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但在蘇東劇變以后,當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聲浪甚囂塵上的時候,他卻毅然舉起捍衛(wèi)馬克思的大旗,一再強調“我挑了一個好的時候向馬克思致敬”;詹姆遜一向以馬克思主義者自居,在蘇東劇變以后,他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聲言“我同馬克思的聯(lián)系出于興趣”;哈貝馬斯在蘇東劇變后重新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并向世人高呼“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4]
西方馬克思主義給21世紀的人類留下的最大遺產莫過于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觀。他們走近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給我們鼓舞,他們結合社會現(xiàn)實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給馬克思主義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維護和捍衛(wèi)精神值得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去發(fā)揚光大。就像阿爾都塞說的那樣:“在哲學方面要做一名共產黨人,就是要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的堅信者和行家?!?/p>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特征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啟示
(一)批判與吸收結合,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現(xiàn)階段我國在取得經濟不斷發(fā)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也面臨著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諸多全球性問題:資源浪費、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貧富分化、文化觀念沖突及分裂勢力的威脅等。這就要求我們,堅持以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去糾偏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盡可能規(guī)避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曾出現(xiàn)過的震蕩或倒退。
從社會現(xiàn)實層面來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批判問題,也是我國在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要保持警惕和極力避免的問題。從理論構建層面來看,對于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社會問題,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批判的思維方式,重視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在歷史領域中的價值,將焦點轉向對中間層次和中介條件的研究,注重對于微觀領域的探討,彌補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社會問題方面的不足,從而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
(二)理論結合現(xiàn)實,促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就是中國目前的最大實際。
馬克思主義作為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其在中國的發(fā)展應是具體的時代背景下多樣化的解釋與實踐過程。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做到橫向上“立足中國國情”,縱向上“總結中國經驗”,從過去“汲取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立足現(xiàn)在“反映當代中國實踐”,以“解決中國問題”為目的。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分析解決中國問題為中心,立足于從歷史發(fā)展階段與主要矛盾把握中國國情,以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路線、價值標準處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出現(xiàn)的基本關系,把握中國歷史經驗;著眼于從符合歷史規(guī)律且有利于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來把握中國優(yōu)秀文化;從時間、空間和條件出發(fā)把握中國實踐發(fā)展要求。
(三)堅持人的主體性,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有了很大進步,人的獨立性、自覺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得到充分發(fā)揚,給社會增添了很多活力。但是由于處在社會轉型期,法制不健全,市場機制不完善以及“物化”意識的影響,引發(fā)了許多不良社會現(xiàn)象,造成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因此,我們須借鑒西方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批判理論的合理內容,防止過度追逐利益、短期行為,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培育主體意識,重視主體的發(fā)展,處理好人與“物”的關系,防止“物化”的蔓延。
在實現(xiàn)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大力發(fā)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引作用,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人民大眾的理論,就應該為人民所服務,所掌握。因此,在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人的主體性”地位,從現(xiàn)實問題入手,走近群眾,服務群眾,引導和幫助廣大基層群眾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精髓。馬克思主義只有為人民所接受、選擇并運用,才能轉化為群眾認識真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力量,也才能為理論提供廣闊的群眾基礎,從而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為理論發(fā)展提供源源動力。
(四)增強理論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實捍衛(wèi)者,他們用自己的思考豐富和發(fā)展著馬克思主義,他們結合現(xiàn)實的理論分析,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肯定是對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有力證明。伴隨著東歐劇變后,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引發(fā)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的思考。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用自己的理論思考,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西方著名的歷史學家呂·費弗爾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歷史學家,即使他從來沒讀過一行馬克思的著作,或者他認為除了在科學領域之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狂熱的反馬克思主義者’,也不可避免地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來思考和了解事實和例證。馬克思表達得那樣充實的許多思想早已成為我們這一時代精神寶庫的共同儲蓄的一部分了。”我們不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種教義,而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我們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敏銳的理論自覺,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和歷史理論等各個領域都站在時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因此,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道路上,我們應當堅信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堅定“三個自信”。每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應該在發(fā)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的同時,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在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的道路上,堅持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使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實現(xiàn)共產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最堅定的信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M].王偉光,張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4]陳學明,馬擁軍.走近馬克思——蘇東劇變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軌跡[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5]張運洪.淺析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特征[J].南方論刊,2008(3).
[6]王艷華.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批判理論探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1).
[7]陳學明.論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2005(00).
[8]栗多樹.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征淺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5).
[9]姚麗.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西方馬克思主義[J].赤峰學院學報,20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