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中藥直腸滴注對闌尾切除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的影響。方法:將126例闌尾切除術后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6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護理;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基礎上,于手術后6小時開始給予中藥直腸滴注,24小時后可重復一次。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并對兩組患者住院天數(shù)進行比較。結果:試驗組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天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中藥直腸滴注可縮短患者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天數(shù)。
關鍵詞:中藥直腸滴注 闌尾切除術后排氣時間
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大部分需要手術治療。但闌尾切除術后,由于手術對胃腸道的刺激、麻醉的影響、腹膜的炎癥等引起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排氣功能障礙,可能誘發(fā)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因此,如何使闌尾切除術后患者盡早恢復腸蠕動,盡早肛門排氣,恢復正常飲食,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也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我科采用中藥直腸滴注促進其肛門排氣,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住院的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患者126例。男61例,女65例,年齡11~63歲,平均36.8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3例。兩組患者術前檢查心肺功能、肝腎功能均無明顯異常,且均為首次手術、采取硬膜外麻醉方法,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闌尾切除術后常規(guī)治療護理,囑床上活動,鼓勵患者6小時后可下床活動。
2.2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基礎上,于手術后6小時開始實施中藥(以復方大承氣湯為基礎)直腸滴注。具體方法:厚樸10g、枳實10g、炒萊菔子20g、桃仁12g、赤芍12g、大黃10g(后下)、芒硝10g(沖), 上藥加水500ml浸泡2小時, 水煎,水開后8分鐘下大黃,6分鐘后沖芒硝,過濾取汁200-300ml,用一次性使用腸道沖洗袋(江蘇通達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緩慢滴注,滴速控制在40-60滴/分鐘。24小時可重復給藥一次。
2.3觀察指標記錄患者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以患者及家屬主訴為準,出院時記錄住院天數(shù)。對記錄結果加以統(tǒng)計。
3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天數(shù)比較,見附表。
附表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兩組病人肛門首次排氣時間、住院天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討論
闌尾切除術后,由于手術對胃腸道的刺激、麻醉的影響、腹膜的炎癥等原因引起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胃腸道功能抑制。一般情況下,術后患者48 h~72 h胃腸功能恢復,出現(xiàn)肛門排氣或排便,腹脹也就隨之消失或減輕。但是如果腸蠕動恢復遲緩,肛門不能及時排氣,會給患者造成新的痛苦,甚者并發(fā)腸梗阻、粘連、下腔靜脈回流障礙1。胃腸道提前暢通,患者可提前進食,保證了營養(yǎng)的供給及藥物的吸收,使患者早日康復。由于腸蠕動提前恢復,促進了腹腔炎癥和滲出物的吸收,可減少腸粘連、腸梗阻、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因此,闌尾切除術后胃腸盡早恢復蠕動是我們護理的重點。
中醫(y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腸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闌尾切除術后,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元氣大傷、氣血雙虧,氣不能推動導致腸蠕動減弱,濁氣填塞,腑氣不通,脘腹痞滿疼痛,里熱消灼津液,糟粕結聚,燥糞積于腸中,腹痛硬滿拒按。方中大黃蕩滌胃腸濁氣、瀉熱通便;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軟堅潤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之力甚強。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以加速濁氣之排泄,共為佐使。炒萊菔子、桃仁、赤芍行氣導滯、活血祛瘀作用較強,可預防梗阻導致局瘀氣滯引起的組織壞死。直腸給藥可以不考慮術后早期禁食這一關,且給藥途徑便捷,起效快,無不良作用。
中藥直腸滴注能使闌尾切除術后胃腸盡早恢復蠕動,減少了腹脹的時間與程度,減輕術后痛苦,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是患者樂于接受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譚俊華.電針足三里對腹部術后肛門排氣的影響[J].護理進修雜志,2002,17(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