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閱讀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為重要。教師要能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精讀的能力,并將這種能力用到課外的閱讀里,教給學生閱讀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創(chuàng)新能力 課內精讀 課外閱讀 自主閱讀實踐
教育學專家潘涌認為:創(chuàng)新教育是提倡學生有目標、有選擇地學習,不滿足于獲得現(xiàn)成的答案和結果,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去適應新的情況,自主調控學習進程和學習策略。作為語文教師應把當代中國教育界推行的“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在語文科的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語文閱讀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上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的重要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和閱讀祖國的語言。而現(xiàn)在的社會,是信息量急增的社會,也是閱讀的社會,閱讀對于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而言,書既是益友,更是良師,可以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完善與發(fā)展,所以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而現(xiàn)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具有和諧共融的智商情商、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而閱讀教學是可以起到這種作用的,所以閱讀教學對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包括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對學生來說,要在課內學會閱讀的方法,用在課外閱讀;要在課內精讀,在課外加大閱讀量,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閱讀熱情
語文教材的編排是根據(jù)文體編的,各種文體的文章都會涉及,而這些文章也不是篇篇都受學生歡迎,有些學生喜歡詩詞,有些喜歡古文,所以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閱讀,哪些作品應該重點研讀。對于要重點研讀的課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參或別人對作品的定論去教學生如何閱讀,而應以學生為主,啟發(fā)學生反復閱讀,自主感受。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在理順了文章的思路、簡析了詩的悲劇內涵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請問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個突發(fā)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還會破鏡重圓嗎?這個“虛擬性”問題,必然“逗”起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對原作的再解讀。這樣對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大有裨益的,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本身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品評文學作品的能力。
給學生提供更廣泛的閱讀材料。閱讀教學僅以課本為單一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應該立足于現(xiàn)實,除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加強閱讀外,還要讓學生每人每學期至少帶一本圖書到教室,建立圖書角,要求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有限的圖書,看后必須寫出讀后感,每星期都要檢查,學期結束總結評比,評出讀書優(yōu)勝者,并給以獎勵,這樣在老師硬的要求下,加大學生讀書的量。閱讀教學不應是只注重深挖,而應是注重廣度,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就不會有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通過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要把閱覽室、圖書館作為課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圖書都變成學生的語文課本,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讓學生在書的海洋里去徜徉,去遠航。
三、在課外提供閱讀內容,指點閱讀方法
現(xiàn)在的圖書市場非?;钴S,什么樣的書都能找到,有些學生就不加選擇的去讀,甚至接觸到了不健康的讀物,所以教師應該給他們提供閱讀內容,幫他們辨別好壞。學生剛開始閱讀時可以選擇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比如《讀者》等雜志,冰心,朱自清的散文等;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感悟能力時,向他們推薦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說、散文等作為閱讀材料;最后再向他們推薦大部頭的,或一些語言比較含蓄、意境比較深遠的名家作品,如魯迅小說,中外名著等。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消除了學生對名著的恐懼,并且整個過程由老師啟發(fā),學生對書籍懷有一種好奇,從生理與心理上都比較適應。
閱讀方法以討論為主,自主思考。學生對所讀的書籍應當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某本書或某類書的研討會,研討會的主角是學生自己,讓學生把在讀書中所得到的感悟發(fā)表出來。這種語文學習方式,沒有灌輸,只有拿來,沒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在鞏固課內方法的同時加大了閱讀量,把所學方法用到課外。
四、注重讀的方法的指導,走出“讀”的誤區(qū)
課堂上,讀課文既重數(shù)量又重質量。學習課文的時候教師要要求學生多讀,既要朗讀還要默讀,要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讀完后要指出學生讀的優(yōu)點和缺點,讓他們發(fā)揚優(yōu)點改正缺點。使學生做到每讀一次對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級。直到融入到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中去,情不能自已,而不能滯留在膚淺的理解上。
五、選擇多樣的閱讀途徑,進行自主閱讀實踐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發(fā)展特點,以課本閱讀為基礎,在學生具備了初步的閱讀能力后再作課外閱讀的延伸,進而再去讀社會、讀人生這部無字大書,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
(1)開展課內各種語文活動。教師要配合語文課本及課外閱讀內容,可以在校內、班內舉辦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等,鞏固課內課外閱讀知識;還可以辦辦壁報、黑板報等,從征題到寫稿,到版面設計,要全由學生自主完成,鍛煉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時刻與社會接觸,教師應給學生一雙“慧眼”,讓學生去體會社會生活的真善美,去鄙棄社會生活的假惡丑,去同情去關愛,去憎惡去批判,把社會作為第二課堂。這實際上是課內閱讀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閱讀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白底黑字的書,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復雜的事,一幅幅生動的畫……這對學生的分析能力、觀察能力也是一種極好的訓練。讓學生自主閱讀,這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