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學科,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責無旁貸的。近幾年來,我校歷史組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做了一些探索,主要的做法是:
一、統(tǒng)一思想,明確內(nèi)涵,有的放矢
我校歷史組有一段時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識淡薄,認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學校領(lǐng)導、班主任和政治教師的責任,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重視歷史知識教育和教學,沒有認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針對這種情況,歷史組教師組織本組教師反復(fù)學習,統(tǒng)一思想和認識,達到了共識,一致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zhì)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基礎(chǔ)性工程,是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共同基礎(chǔ),是全社會一項十分重要的工程。因此,深深地感到承擔這項工程既無限光榮有責任重大,決心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在歷史教學的全過程。
愛國主義教育的題材非常廣泛,包羅萬象,歷史教學卻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作為歷史教師必須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的具體內(nèi)容,從實際出發(fā),有的放失,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確目標,制定計劃,進行系統(tǒng)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容很廣泛,必須明確目標,制定計劃,進行系列教育,持之以恒,才能完成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工程。我們歷史組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經(jīng)過研究制定了愛國主義系列教育的計劃,主要內(nèi)容是:1.初一年級主要進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教育;2。初二年級主要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3.初三年級主要進行黨的進本路線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成就的教育。我們制定這些愛國主義系列教育計劃,一方面考慮中學生年齡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各年級教材結(jié)合的可行性。同時,我們要求各年級歷史任課教師要求在備課中具體的反映出愛國主義系列教育的目標計劃,并在教課過程中實施。通過歷史節(jié)日,開展形式生動活潑的系列專題教育。如每年的“五。四”紀念日,我們都以《弘揚“五.四”精神,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奮勇前進》為題進行專題歷史講座,每年的“一二.九”紀念日,我們有以《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弘揚“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精神》為題進行專題講座。雖然每次歷史專題講座的課題不變,但內(nèi)容卻不斷補充更新,同時每次歷史專題講座都讓一些“歷史尖子”學生進行補充發(fā)言或談自己聽講座的感受。每次歷史專題講座會之后,我們還讓學生寫學習心得,出版墻報,從而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的熱情。我們還根據(jù)中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愉快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如在初一年級組織以愛我中華為主題的“歷史故事會”,在初二年級組織以贊頌民族英雄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會”等等,都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們還在全校舉辦了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中國歷史大觀園”,讓學生通過熱鬧的游園活動,在歡樂的氣氛中愉快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三、緊扣課本,把握歷史信息進行教育
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歷史信息源源不絕,尤其是在近百年歷史中更為突出。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歷史信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講鴉片戰(zhàn)爭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林則徐禁煙;講述甲午戰(zhàn)爭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號撞擊,中魚雷沉沒,全體官兵壯烈殉國;講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就是孫中山為救國奔波于海外,奮斗終身等等。我們在這些最有效的歷史信息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把握三個環(huán)節(jié):1.教師在課堂上分析這些歷史事件的背景、經(jīng)過、結(jié)果和作用;2.教師分析后讓學生發(fā)表意見,補充與這些歷史時間有關(guān)的資料;3.讓學生在課后寫小論文,評論這些事件中主要歷史任務(wù)的愛國之舉。通過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對學生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