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增生性瘢痕一直是困擾著整形和燒傷外科的一個難題,其病因?qū)W方面至今未知,致使臨床上其治療仍未取得很好效果。目前對瘢痕組織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建立動物模型和通過瘢痕組織來源性成纖維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等方法進行的,所涉及的觀測指標也是紛繁不一,主要都集中在形態(tài)學水平、組織學與細胞學水平、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這三個方面。
【關(guān)鍵詞】 增生性瘢痕;實驗研究;方法;觀測指標
【中圖分類號】 R619+.6【文獻標識碼】 B增生性瘢痕一直是困擾著整形和燒傷外科的一個難題,其病因?qū)W方面至今未知,致使臨床上其治療仍未取得很好效果。目前對瘢痕組織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建立動物模型和通過瘢痕組織來源性成纖維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等方法進行的,所涉及的觀測指標也是紛繁不一,本文主要將近年來相關(guān)研究的觀測指標從形態(tài)學水平、組織細胞水平、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jié)。
1形態(tài)學水平
1.1瘢痕增生指數(shù)HI(或SEI)瘢痕增生指數(shù)HI =SH/DH(SH為瘢痕高度;DH為正常皮膚高度)。
朱倩[1]等人通過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動物模型,用不同濃度的白黎蘆醇作用不同時間后,對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指數(shù)及兔耳瘢痕增生指數(shù)進行了研究。梁莉[2]等人通過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動物模型,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濃度的馬兜鈴酸或生理鹽水,觀察藥物對瘢痕增生指數(shù)HI的影響及光鏡下瘢痕變化情況。曹毅[3]等人通過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動物模型,觀察中藥制劑對瘢痕形態(tài)及瘢痕增生指數(shù)HI的影響。段紅梅[4]等人采用兔耳增生性瘢痕動物模型,觀察藥物對瘢痕增生指數(shù)HI的影響。
1.2大體外觀形態(tài)觀察李虎[5]等人通過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動物模型,采用內(nèi)皮抑素局部在體干預,進行各組瘢痕大體外觀形態(tài)觀察;病理組織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透射電鏡觀察瘢痕內(nèi)超微結(jié)構(gòu)。蘇毅鵬[6]等人通過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各組分別應用生理鹽水、復方丹參、川芎嗪、甘利欣、康瑞保、曲安奈德治療。分別從大體觀察、組織形態(tài)學、生化指標等方面進行比較。張建華[7]等人在兔耳瘢痕模型上局部注射不同濃度丹參酮ⅡA磺酸鈉,記錄和測量兔耳瘢痕大小、厚度、顏色、硬度。用藥處理3周后,在全麻下取瘢痕組織進行HE染色、Masson染色,病理學觀察、檢測及電鏡分析。
2組織學與細胞學水平
李衛(wèi)華[8]等人通過消化法分離培養(yǎng)出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分別用不同濃度的A型肉毒毒素對細胞的生長增殖過程進行干預,用MTT法研究細胞生長增殖情況,計算抑制率。通過Hoechst33342及PI染色檢測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凋亡情況,并計算凋亡率。張建軍[9]等人以體外培養(yǎng)的人瘢痕成纖維細胞為實驗模型,將氨甲喋呤加入細胞培養(yǎng)液中進行干預并與空白對照組比較,用乳酸脫氫酶實驗檢測藥物的細胞毒性,并通過MTT實驗和羥脯氨酸測定實驗分別檢測藥物對成纖維細胞增殖活性和膠原合成的影響。胡清泉[10]等人用組織塊法體外培養(yǎng)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取第3-5代細胞,用含不同比例的富硒溫泉水及自來水和蒸餾水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48h,測細胞增殖情況。
劉凱[11]等人通過體外培養(yǎng)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用噻唑藍比色法檢測細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細胞術(shù)分析細胞周期及凋亡,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膠原合成。
李丹[12]等人將血竭經(jīng)過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回流提取得到的3種提取液,分別加入培養(yǎng)液并進行成纖維細胞的培養(yǎng),MTT法檢測血竭3種提取液對體外培養(yǎng)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利用流式細胞儀分析最適濃度培養(yǎng)條件下成纖維細胞的細胞周期變化。
3分子生物學及基因水平
趙麗[13]等人通過建立兔耳腹側(cè)面增生性瘢痕模型,將瘢痕動物模型隨機分為黑布藥膏治療組和瘢痕模型組,對比研究在瘢痕形成過程中黑布藥膏對兔耳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影響。采用HE染色法觀察瘢痕形態(tài),計算瘢痕增生指數(shù)和成纖維細胞密度;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達。
許龍順[14]通過家兔耳皮膚軟組織缺損創(chuàng)面模型,治療組敷PRF(富血小板纖維蛋白)后輕加壓包扎,對照組常規(guī)敷料包扎。由HE染色以及TGF-βl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比較治療組和對照組創(chuàng)面愈合平均時間、瘢痕生成率、瘢痕增生指數(shù)(Hl)、TGF-β1表達情況。同時提取瘢痕組織RNA,RT-PCR法檢測兩組瘢痕I型膠原基因表達情況。藍蔚[15]等人采用組織塊法培養(yǎng)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用不同濃度PFD(吡非尼酮)處理后提取細胞上清,EIlSA法檢測PFD干預下體外培養(yǎng)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I、Ⅲ膠原蛋白的分泌情況。
4結(jié)語
目前,在增生性瘢痕實驗研究方面,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采用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來進行研究。觀測指標主要集中在以“瘢痕增生指數(shù)”為代表的形態(tài)學水平指標,或采用流式細胞術(shù)觀測細胞周期分布,用免疫組化或者ELISA法檢測膠原蛋白分泌,以及檢測TGF-β1、TGF-β2等因子以及Ⅰ型、Ⅲ型膠原蛋白表達等指標。
參考文獻
[1] 朱倩,夏洪生,張辛,池曉霞.白黎蘆醇對人皮膚成纖維細胞及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響[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6,01:7-9.
[2] 梁莉,羅少軍,湯少明,吳美蓮,張剛.馬兜鈴酸對兔耳增生性瘢痕組織的影響[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5,01:31-32.
[3] 曹毅,郭建輝,陶茂燦.中藥制劑對兔耳增生性瘢痕組織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01:96-97.
[4] 段紅梅,吳志遠,江黎明.紫杉醇對兔耳增生性瘢痕組織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18:142-143.
[5] 李虎.血管生長抑制因子(內(nèi)皮抑素)對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意義[D].合肥:安徽醫(yī)科大學,2004.
[6] 蘇毅鵬,匡瑞霞,鮑國春,徐沛龍.川芎嗪等多種中藥制劑對兔耳增生性瘢痕作用的對比研究[J].齊魯醫(yī)學雜志,2004,04:322-324.
[7] 張建華.應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實驗研究[D].南寧: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
[8] 李衛(wèi)華,高玉偉,李德水,邢玉璽.A型肉毒毒素引起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凋亡[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24:4429-4435.
[9] 張建軍,陳發(fā)國,吳毅平.氨甲喋呤對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合成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15:1961-1964.
[10] 胡清泉.富硒溫泉水對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D].南昌:南昌大學,2012.
[11] 劉凱,張選奮,張瑾,秦永紅,鐘琳.當歸揮發(fā)油對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凋亡及膠原合成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11:1536-1538.
[12] 李丹,郭樹忠,王勝春,張琳西,胡永武.血竭提取物對人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16:1502-1504.
[13] 趙麗,劉波,周曉宏.黑布藥膏對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增殖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1,07:1103-1105.
[14] 許龍順.PRF對兔耳增生性瘢痕影響的研究[A].見: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泛亞面部整形與美容外科學會中國分會,亞洲美容外科學會,中國臺灣海峽兩岸醫(yī)事交流協(xié)會,中國臺灣微整形美塑學會.2013年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學美容學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泛亞面部整形與美容外科學會中國分會,亞洲美容外科學會,中國臺灣海峽兩岸醫(yī)事交流協(xié)會,中國臺灣微整形美塑學會,2013:7.
[15] 藍蔚,劉德伍,彭燕,紀雪亮,易先鋒.吡非尼酮對人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膠原蛋白分泌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