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甘露醇不同用藥方案對外傷性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發(fā)病的影響。方法將226例CT顯示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或顱骨骨折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13例)及治療組(113例),對照組常規(guī)應用甘露醇(1.0g/kg,每8h 1次),治療組則給予短間隔、小劑量甘露醇(0.5g/kg 每6h 1次)脫水治療。觀察兩組患者72h遲發(fā)性血腫的發(fā)生率及 GCS 評分情況。結果治療組的顱內遲發(fā)性血腫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病例傷后72h的GCS評分無明顯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短間隔、小劑量應用甘露醇能有效降低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外傷性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甘露醇;治療
【中圖分類號】 R651.15【文獻標識碼】 B顱腦損傷是指外界暴力(意外交通事故、工傷或火器操作等)作用于頭顱所引起的損傷。主要包括頭部軟組織損傷、顱骨骨折和腦損傷。其中以腦損傷的后果最為嚴重,患者一旦出現顱壓的驟降,則容易發(fā)生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故臨床治療時必須特別警惕[1-3]。而我院神經外科采用小劑量、短間隔的甘露醇(0.5g/kg ,每6h1次)對腦損傷患者進行脫水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其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選擇及排除標準(1)選擇標準:全部病例均為外傷后8h內入院治療;均出現腦裂傷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同程度的顱骨骨折,且無原發(fā)性顱內血腫;(2)排除標準: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高血壓、凝血障礙者。
1.2一般資料以2007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226 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的入院編號,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例分成對照組(113例)和觀察組(113例)。其中,男性154例,女性72例;年齡11歲-71歲,平均(39±4.2)歲。外傷的原因:車禍受傷者133例,墜落受傷者70例,其他原因致傷23例。傷后到入院就診的時間間隔為40min-8h。臨床癥狀與體征:均出現原發(fā)性昏迷(10min-1h);頭痛、嘔吐171例。入院時GCS 評分:13分-15分者102 例,8分-12分者93例,8 分以下者31 例。錐體束征者127例,頸抵抗者61例。CT掃描:入院CT檢查顯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現顱內血腫。其中,局限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者87例(包括顱骨骨折者35例),局部腦實質密度降低、灰白質分界模糊者109例。兩組病例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均無明顯的差異,故有可比性。
1.3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劑量的甘露醇注射液(1.0g/kg,8h 1次)進行救治;治療組給予小劑量、短間隔的甘露醇注射液(0.5g/kg,每6h 1次)進行救治,每隔12h復查一次頭顱CT。連續(xù)治療72h后,觀察兩組病例外傷后的頭顱CT,同時比較72h內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的發(fā)生率和GCS 評分情況。
1.4統(tǒng)計分析此次研究使用軟件SPSS13.0處理病例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描述,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差異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組的顱內遲發(fā)性血腫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兩組傷后72h的GCS評分的差異不明顯(P>0.05),無統(tǒng)計學分析意義。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3討論
腦挫裂傷、顱骨骨折是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發(fā)病基礎,如出現顱壓的驟降,則易于發(fā)生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而甘露醇作為一種常用的脫水劑同時具有腦保護作用,其作用機理如下:增加血腦、血腦脊液滲透壓梯度;使腦血管收宿,腦血容量減少;降低紅細胞壓積,減少血液粘度,改善腦外傷后的凝血異常;清除自由基,保護腦組織[4,5]。在腦部外傷的治療中,早期使用甘露醇可以快速減少受損腦組織中的水分含量,降低顱內壓,從而減輕腦組織的繼發(fā)性損傷。所以腦部外傷后要及早地給予甘露醇處理[6]。但甘露醇用藥時機與劑量的把握十分重要,此次研究中全部病例均于8h內給予甘露醇進行治療,其選擇依據為:(1)甘露醇劑量的減少,副作用也相對減輕,所以用藥時間間隔可縮短,符合甘露醇的作用機制及代謝規(guī)律;(2)早期給予甘露醇能夠有效地清除腦部自由基,減少腦組織損傷和組織因子的釋放,改善腦外傷后凝血機能的異常,從而對損傷的腦組織及毛細血管起到保護作用;(3)小劑量、短間隔的甘露醇可以持久而平穩(wěn)地降低患者的顱內壓,避免了顱內壓的驟變,使灌注壓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從而降低了繼發(fā)性顱內出血發(fā)生的概率[7,8]。
綜上所述,對于外傷患者,若首次CT掃描顯示出現腦挫裂傷或蛛網膜下腔出血、顱骨骨折等,提示有誘發(fā)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可能。在早期的臨床治療時,需給予患者小劑量、短間隔的甘露醇注射液進行脫水處理,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組織受到進一步損傷,保證病情平穩(wěn),從而降低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發(fā)病率。
參考文獻
[1] Erol F S,Kaplan M,Topsakal C,etal.Coexistence of rapidly resolving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nd delayed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Pediatr Neurosurg,2004,40(5):238-240.
[2] 楊朔,文上康,許秋常,龍霄翱.甘露醇對外傷性遲發(fā)性顱內血腫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8,26(6):624-625.
[3] 李明德,劉玉光,王寵偉,等.遲發(fā)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因素[J].臨床神經外科醫(yī)學,2003,5(3):131.
[4] Bareyre F,Wahl F,Mcintosh T K,etal.Time course of cerebral edema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 effects of riluzole and mannitol[J].J Neurotrauma,1997,14(11):839-849.
[5] 高樹濤,趙一寧,張麗,等.甘露醇對外傷性顱內血腫增大的影響探討[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4,9(4):302-303.
[6] 李豐新,李明德,穆修瑞,等.遲發(fā)性外傷性腦內血腫的診治[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3,19(7):409.
[7] 沈峰,潘慶剛.輕度腦挫裂傷患者甘露醇的應用時機[J].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8,19(9):65-66.
[8] 顧倩,龔孝淑.甘露醇在顱腦損傷治療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7):3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