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及預防。方法選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來我院就診治療的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62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對照組(30例)僅采用靜脈注射抗生素加鞘內注射治療,觀察組(32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腰大池置管引流方法進行綜合性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痊愈人數(shù)24例,顯效人數(shù)6例,無效人數(shù)2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痊愈人數(shù)9例,顯效人數(shù)10例,無效人數(shù)11例,總有效率為63.33%,由此可得,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進行早期預防,術前靜脈給予廣譜抗生素,術后結合鞘內給藥及腰大池置管引流以及全身支持治療是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最有效的治療措施,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存及生活治療,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關鍵詞】 神經外科;顱內感染;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1【文獻標識碼】 B顱內感染是神經外科手術常見并發(fā)癥之一,顱內感染多為爆發(fā)性或急性起病,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全身感染癥狀,如畏寒怕冷、發(fā)熱等不適癥狀,也可出現(xiàn)咳嗽、咽痛等上呼吸等癥狀,出現(xiàn)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等,出現(xiàn)不同程度精神癥狀,常為煩躁不安、意識模糊、譫妄甚至出現(xiàn)昏睡及昏迷,嚴重者可伴有局部及全身抽搐[1],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可影響患者的預后,甚至導致終生殘疾甚至死亡。對于顱內感染早期干預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通過不同治療方法對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比對,取得顯著性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來我院就診治療的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62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所有入選患者均符合顱內感染的診斷標準:出現(xiàn)不同程度發(fā)熱、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征等臨床癥狀;腦脊液檢查細胞數(shù)增多,白細胞計數(shù)>10×106,糖<2.25mmol/L,氯化物<120mmol/L,蛋白>0.45g/L;腦脊液細菌學培養(yǎng)呈陽性結果。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32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在21-70歲,平均年齡(45.5±14.58)歲,發(fā)病時間多在術后5-20天,平均發(fā)病時間(12.5±4.76)天,其中腦外傷10例,腦出血9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8例,腦瘤術后5例;對照組30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19-67歲,平均年齡(43.0±14.29)歲,發(fā)病時間多在術后4-22天,平均發(fā)病時間(13.00±5.63)天,腦外傷7例,腦出血9例,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9例,腦瘤術后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fā)病時間等一般資料差異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早期預防術前應用抗生素:術前半小時給予頭孢類藥物靜脈滴注,用加有慶大霉素的鹽水進行傷口沖洗;保持手術室環(huán)境干凈整潔,定期對手術室及物品進行消毒,嚴格限制參加人數(shù);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加強外科手術消毒措施。
1.2.2抗生素治療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常選用頭孢類藥物進行靜脈注射,一般在使用抗生素72小時后根據(jù)病情變化、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實驗進行藥物調整,一般在體溫恢復正常,顱內感染癥狀好轉后1周后可以停藥。
1.2.3鞘內注藥局麻下進行腰椎穿刺,刺入蛛網(wǎng)膜下腔,在顱內壓穩(wěn)定后釋放腦脊液20-30ml,然后取生理鹽水進行腦脊液置換,最后給予鞘內注射抗生素進行治療,待顱內感染癥狀消失及各項指標正常后,給予鞘內注射藥物3天[2]??股亟浹荡┐套⑷胫刖W(wǎng)膜下腔,可以適當放出腦脊液減輕顱內感染。
1.2.3腰大池置管引流讓患者取右側臥位,屈膝至胸前,在腰4-5進行局部麻醉,用穿刺針進行穿刺,見腦脊液流出后,將直徑1mm的細管放入蛛網(wǎng)膜下腔間隙6-9cm,觀察腦脊液流出是否暢通,用膠布固定引流管,最后安裝三通裝置連接引流袋,密切觀察腦脊液流出量及顏色,每天應更好無菌引流袋。腰大池置管引流可有效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在一定程度上對控制感染有積極作用[3]。觀察兩組患者采用各自治療方法在對顱內感染治療后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分析比對。
1.3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的所有相關數(shù)據(jù)均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組痊愈人數(shù)24例,顯效人數(shù)6例,無效人數(shù)2例,總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痊愈人數(shù)9例,顯效人數(shù)10例,無效人數(shù)11例,總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討論
神經外科手術后顱內感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可達2%-18%。主要發(fā)病機理是由于在手術過程中或術后細菌進入腦脊液和腦膜間隙所致[4]。術后顱內感染常見發(fā)病因素:沒有按照無菌操作技術進行手術,而出現(xiàn)術后污染;術后顱內殘留異物為細菌提高良好的培養(yǎng)基;年齡:顱內感染多發(fā)于年齡較小患者及老年患者,因其兩種患者機體免疫力差,抗感染能力差;術前合并慢性疾病,特別是糖尿病及癌癥患者,本身免疫力下降,抵抗外界侵襲能力差,為細菌侵入提供了條件;腦脊液漏,由于手術及外傷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升高,出現(xiàn)腦脊液漏,導致感染;術后引流管放置時間長導致顱腦與外界相通,增加了細菌感染的概率[5]。
對于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治療,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為主,臨床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加藥敏實驗,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臨床常采用大劑量抗生素靜脈給藥,但因下列情況的存在使得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顱內感染致病菌中耐藥菌較多;血腦屏障的存在使得抗生素在腦脊液中達不到有效殺菌的血藥濃度;靜脈給藥時間長,容易出現(xiàn)肝腎等損傷[6]。目前鞘內注射抗生素是臨床上治療顱內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操作簡單,不僅能使抗生素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而且減少了靜脈給藥帶來的全身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在此基礎上結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對感染起到一定治療作用。
通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聯(lián)合給藥治療的方法臨床有效率可達93.75%,而對照組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治療效果,但總有效率為63.33%,顯著低于觀察組。由此可得,對于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采取靜脈給藥加鞘內注射及腰大池置管引流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顯著,治療周期短,降低了致殘率及死亡率的發(fā)生,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好臣,周正山.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3):103-104.
[2] 李衛(wèi)星.淺析縣級醫(yī)院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4,8(1):215-216.
[3] 楊啟鋒.腰大池腦脊液持續(xù)外引流結合鞘內注射治療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4,22(2):66.
[4] 韓瑞軍.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研究[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4):449-450.
[5] 白治軍,王志揚.鞘內給藥治療神經外科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觀察[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1,9(4):282-283.
[6] 王正銳,高永清,李平.全身及鞘內注射抗生素治療顱腦損傷后顱內感染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2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