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顱腦CT的臨床應用及CT片分析結果。方法本次醫(yī)學研究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間收治的60例顱腦損傷患者為觀察對象。結果首次CT檢查靈敏性為66.67%,根據患者病情改變實施多次CT復查,結果證實,隨著患者發(fā)病時間的推移,部分首次顱腦CT檢查陰性患者會轉為陽性表現。結論顱腦CT是一種較為準確的顱腦損傷臨床檢查方法,能夠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實時監(jiān)測,但對于疑似頸髓損傷的患者,需實施MRI檢查。
【關鍵詞】 顱腦CT;臨床應用;CT片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45.2【文獻標識碼】 B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aniocerebral CT and CT Slice Analysis
Han Meng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Henan,CT Room,476100)【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aniocerebral CT and CT slice analysis results.MethodsThe medical research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3 between 60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trea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ResultsCT examination sensitivity was 66.67% for the first time,according to patients condition change implementation of CT check for many times,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atient is sick,some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CT examin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egative into a positive performance.ConclusionCraniocerebral CT is a more accura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clinical examination method,can carry on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patient condition changes,but for the suspect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injury,need to implement the MRI.
【Keywords】 Craniocerebral CT;Clinical application;CT slice analysis顱腦損傷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科急癥,該疾病的臨床診斷依據為影像學、體征、臨床癥狀和病史檢查。顱腦CT是一種臨床上廣泛應用的顱腦損傷臨床檢查和診斷方法,其臨床應用價值受到了一致認可[1]。本次醫(yī)學研究對顱腦CT的臨床應用及CT片分析情況進行了探討,現將本次臨床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次醫(yī)學研究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間收治的60例顱腦損傷患者為觀察對象,男性3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在49歲至79歲之間,平均(68.5±11.4)歲。患者主要受傷原因包括:高處墜物砸傷2例,跌倒傷2例,鈍器打擊傷3例,高處墜落傷6例,交通事故傷45例,其他2例。
1.2臨床癥狀顱腦損傷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昏迷、煩躁不安、神志模糊、意識障礙、嗜睡、嘔吐、頭昏、頭痛和記憶力下降等[2],患者治療前GCS評分結果為:13-15分30例,8-12分20例,3-8分10例。
1.3顱腦CT檢查患者受傷與顱腦CT檢查時間間隔在30min-6年不等,首次顱腦CT檢查時間為受傷后30min-3h之間,按照患者病情的改變實施2次或以上的顱腦CT復查。本次臨床檢查設備為ANALOGIC ASR-800型CT全身機(美國ANATOM公司生產),基線為OM,所有觀察對象顱腦CT檢查均掃描9-11層,層距設置為10mm,層厚設置為10mm,每層掃描時間設置為2.7s[3]。對于存在運動障礙、肢體感覺障礙、活動障礙以及頸部疼痛癥狀的患者,需實施頸椎CT檢查、張口X線檢查以及頸椎正側位X線檢查,同時,對于有需要的患者還應結合MRI檢查[4]。
1.4顱腦外傷臨床確診標準本次醫(yī)學研究根據患者的多次CT復檢結果、MRI檢查情況、長期隨訪觀察情況以及臨床癥狀的不同,對顱腦損傷疾病進行臨床診斷[5]。
2結果
首次顱腦CT檢查結果證實,陰性表現20例,陽性表現40例。其中,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10例。硬膜下血腫和硬膜外血腫患者首次顱腦CT檢查結果,如表1所示。所有首次顱腦CT檢查陰性的20例患者,均依據其病情改變,接受2次或以上的顱腦CT檢查,其中11例患者出現陽性表現,檢查結果如表2所示。
3討論
顱腦外傷是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外科急癥,且大部分顱腦損傷患者為多部位損傷,損傷部位在兩處以上,顱腦CT檢查范圍應為整個腦部,對于損傷嚴重的患者,需實施頸椎全面檢查,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和病情的改變,于損傷三天內實施多次顱腦C T復查,從而實現顱腦CT對于顱腦損傷臨床診斷靈敏度的逐步提高。對于首次顱腦損傷CT檢查結果為陰性的患者,應與其輔助檢查結果、病情變化以及體征、癥狀檢查結果相結合,從而提高臨床檢查和診斷的準確性,對于可疑病例需要實施留院檢查、薄層掃描或是CT復查,以降低漏診率。顱腦CT檢查技術用于顱腦損傷的檢查和診斷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對不同層面實施全面檢查,有助于直接反映患者顱內情況,從而準確、快速地判斷患者病理形態(tài)、累及范圍、病變部位、病損類型等情況,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痛苦,對于其預后判斷、指導治療和病理分期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首次顱腦CT檢查為陰性的患者,需加強病情檢測,實施多次MRI檢查或是CT復查,以降低漏診率。
參考文獻
[1] 蔡娟.高壓氧治療顱腦損傷的臨床療效與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3(下):1439-1440.
[2] 木冬妹,張美芬,楊玉玲,等.胃管與鼻腔腸管腸內營養(yǎng)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應用的比較[J].護理學報,2010,17(3):58-60.
[3] 曾榮城,蔣福剛,謝琪,等.鼻腔腸管和鼻胃管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腸內營養(yǎng)中應用效果的比較[J].中華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10,18(6):355-357.
[4] 魏軍,宋鑫,廖恒.空腸管在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應用級感染預防[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176-177.
[5] 田建平,楊國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26(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