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跑運動員的選材
(一)身體形態(tài)
短跑運動員的形態(tài)外觀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發(fā)達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較少;下肢較長,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圍細,跟踺長且扁平、清晰;腳趾齊且較短,趾關節(jié)較堅固。
根據短跑技術對身體形態(tài)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標。
第一,身高。
對短跑成績沒有實質性影響,不同身高的運動員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績。但從總體看,高水平的運動員大多是身材較高者。
第二,比大小腿長。
大腿相對較短,能使跑時支撐階段重心前移速度較快,大小腿折疊前擺快而省力。小腿較長者,在角速度相同情況下,“扒地”速度較快,有利于完成支撐緩沖動作及縮短支撐時間。因此大小腿長的比值應力求小些。
第三,比踝圍。
踝圍較細、跟腱較長者,小腿肌力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圍應力求小些;比跟腱長應力求大些。
(二)生理機能
短跑項目運動時間短、強度大、單位時間內能量消耗多,要求運動員身體健康強壯,
并有較強的心肺功能和無氧代謝能力。
(三)技術方面
合理的途中跑技術是步幅開闊、蹬伸有力、擺動積極、步頻較快、動作輕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穩(wěn)定、軀干保持適度前傾、擺臂積極有力、跑得直線性好。根據短跑技術特點,提出以下三項指標:
一是支撐時間。優(yōu)秀短跑選手快跑時蹬離支點特別快,騰空階段較長,這是一個具有預測性的生物力學特征。
二是步頻指數。研究表明,步頻在生長發(fā)育期不因年齡增長而變化,步頻指數隨身高的增長而變大,優(yōu)秀短跑選手這一指數較高。
三是步幅指數。生長發(fā)育期,步幅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增加的。研究表明,步幅增長一般與身高成等比關系,其指數往往是一個常量。
反應速度快,速度感覺好,感知敏感性強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強烈愿望,是優(yōu)秀短跑選手的重要心理特征。
二、短跑運動員訓練方法
(一)專項素質訓練
第一,力量訓練。
短跑的力量訓練要根據短跑的肌肉用力特點進行安排。短跑全程的速度曲線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qū)域,第一區(qū)域從起跑到30~40米,主要取決最大的肌肉力量和爆發(fā)力,以迅速改變靜止狀態(tài)的慣性,獲得加速跑的速度;第二區(qū)域40~70米,主要取決于爆發(fā)力素質,使運動員獲得全程跑的最高跑速;第三區(qū)域70~100米,主要取決于肌肉的力量耐力,能夠保持更長距離的高速度跑,減少速度下降。
力量訓練采用的主要練習:負(舉)重練習、抗阻力練習、跳躍練習。
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主要通過負重練習和抗阻力練習,一般以遞增負荷重量的方法實現(xiàn)。練習時采用最大負荷量的70%~80%開始練習,逐漸增加到100%的重量,完成5~7組,每組4~5次。
跳躍練習分為兩類:一類為垂直方向跳躍,另一類是水平方向跳躍。
一是垂直方向跳躍練習:原地縱跳、原地團身跳、原地分腿跳、原地單足跳、跳深、跳欄架等。
二是水平方向跳躍練習按距離分為短距離跳躍和長距離跳躍。
第二,速度練習。
速度素質在短跑項目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專門素質。速度訓練包括提高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位移速度。
速度訓練采用的主要練習:
一是提高反應速度和起動速度。
二是提高肌肉收縮速率和力量。
三是提高運動過程的協(xié)調與放松能力。
提高最大速度跑能力的練習:
一是行進間跑30~60米,3~4次×2~3組。
二是短距離接力跑2人×50米或4人×50米,3~4次×2~3組。
三是讓距離的追趕跑60~100米,3~5次×3組。
四是短距離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2~3組?;颍?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2~3組。
五是順風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2~3組。
六是短距離變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0米快跑+20米慣性跑)3次×2~3組。
七是膠帶牽引跑(30米+60米+100米),3次×2~3組。
八是反復跑30~60米,4~5次×2~3組。
提高反應速度和加速跑能力的練習如下:
一是半蹲踞式姿勢,聽到槍聲迅速向上跳起并觸及高物。
二是直立姿勢開始,逐漸向前傾斜接著快速跑出。
三是在2~3°的斜坡跑道上,快速完成上坡或下坡加速跑練習,距離40~50米。
第三,速度耐力的訓練。
短跑是否能夠保持較高速度跑完全程,取決于速度耐力水平的發(fā)展。由于大強度跑時整個機體處在緊張狀態(tài)中,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與抑制頻繁的轉換并不斷地接受來自骨骼肌的大量傳入沖動,使皮質細胞較快出現(xiàn)疲勞,同時由于無氧糖酵解過程,使體內的血乳酸的含量明顯上升,造成后程跑速降低。因此,不斷提高無氧糖酵解代謝能力和肌體抗酸能力以及加強神經系統(tǒng)抗疲勞能力的訓練,是提高速度耐力能力的基礎。
速度耐力的主要練習如下:
一是各種距離的不同強度間歇跑。
二是短距離變速跑(60米快+60米慢)或(100米快+400米慢)×8~10次,2組;或(100米快+100米慢+200米快+200米慢+300米快+200米慢)×3~4組。
三是不同距離組合跑(100米+200米+300米+400米+500米)×2組。
四是較長距離跨跳(負重或不負重)100~300米×5~6次。
五是不同距離變速跑:(2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沖跑)×3~4次;(300米快跑+100米慢跑+100米沖跑)×2~3次;(500米快跑+200米慢跑+60米沖跑)×2~3次
六是連續(xù)接力跑,5人×100米×8~10次,1~2組。
第四,柔韌性練習。
柔韌性訓練采用的主要練習:
柔韌性訓練主要是在運動活動中拉長肌肉和韌帶,在定位靜力活動中拉長肌肉和韌帶。
一是有支撐的前后、左右大腿振擺練習。
二是進行中做正踢腿、側踢腿、向內、外繞腿、正壓腿等。
三是前后劈腿、左右劈腿。
四是半背弓橋。
總之,要想訓練出一個優(yōu)秀的短跑運動員,除了在選材上下功夫外,還要有科學的、有效的訓練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高質量、高水平的短跑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