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化學實驗創(chuàng)新是圍繞一定的目的,依據相應的原理,對原有化學實驗進行改進或重建的過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做好實驗設計,改進實驗方案,使實驗教學跟探究學習融合起來,讓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訓練,養(yǎng)成自覺探究與鉆研科學的精神和優(yōu)良品質,使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發(fā)展成一種持久探究的興趣,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品質。
一、基于實驗原理,進行實驗創(chuàng)新
(一)優(yōu)化原理,改進實驗,增強學生節(jié)能防污的實驗意識
案例一: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微型實驗。第一,常規(guī)實驗的缺點:一是使用的儀器比較大,紅磷的使用量過多,造成污染。二是由于紅磷燃燒熄滅后并不能將容器里的氧氣耗盡,導致實驗誤差較大,污染嚴重。 第二,實驗用品和裝置:青霉素小瓶2只、帶針頭的輸液管一根、白磷、16%的硫酸銅溶液10ml、燃燒匙。第三,實驗步驟:一是在一個青霉素小瓶中裝入10 mlCuSO4 溶液,將輸液管不帶針頭的一端插入。二是將一米粒大小的白磷放入燃燒匙伸入另一只青霉素小瓶,蓋上瓶塞。三是將青霉素小瓶放在酒精燈上微熱,白磷燃燒。四是冷卻至室溫,將輸液管針頭從小瓶瓶塞中插入,觀察硫酸銅溶液流進小瓶中約1/5 處。
第四,實驗優(yōu)點:一是器材造價低、易得、易自制。二是白磷燃燒時一直在密閉的容器內進行,絕無熱空氣外逸。三是實驗時間短,操作簡便易行、安全,節(jié)約藥品。四是白磷的著火點很低,即使在燃燒熄滅后仍在發(fā)生氧化反應,幾乎把瓶內的氧氣消耗盡,硫酸銅溶液不僅能提高實驗的可見度,且能把瓶里沒反應的白磷蒸汽吸收,有利于環(huán)保。
案例二:《燃燒和滅火》,對課本P128頁演示實驗的改進:將紅磷和白磷分別密封在大試管中并分別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一會兒就觀察到盛白磷的試管中產生白煙,而盛紅磷的試管中無明顯現象,這樣操作不僅可以得出結論,還可避免空氣污染;對白磷在水下燃燒,可改為將一只大試管豎直插入熱水中罩住水下的白磷,用大試管中的空氣排開白磷周圍的水,使白磷與空氣接觸,一會兒,我們就可看到試管內有白煙產生,說明白磷在水下燃燒。
案例三:探究分子運動現象。
實驗步驟:把兩只棉簽適當削短,插在橡皮塞小的一端上,使短的一只靠近橡皮塞面,長的一只在塞入250ml的集氣瓶后能夠接近瓶底。
在長的一只棉簽上滴一兩滴酚酞試液,短的一只棉簽上滴一滴濃氨水,立即塞緊瓶塞后倒立放在桌面上,一會兒可以看到集氣瓶里長棉簽上脫脂棉內的酚酞迅速變成了紅色。
案例四:硫粉在氧氣中的燃燒。
實驗步驟:一是在裝置內添加藥品。二是一段時間后,將帶火星的木條放于Y形管管口,木條復燃說明氧氣已滿。此時塞上帶有氣球的單孔橡皮塞。三是用酒精燈加熱硫粉一端,觀察實驗現象。
(二)質疑猜想,探究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一:在學習了氫氣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后,制取二氧化碳結合以下問題進行預習:一是制取氫氣和氧氣 的裝置有什么特點?能用來制取二氧化碳嗎?二是制取一種氣體,我們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三是若實驗室沒有稀鹽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四是若沒有碳酸鈣該用什么藥品代替?經過預習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在此基礎上對實驗室制取氣體進行總結。經過動手、動腦,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獨立思維能力。
案例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探究環(huán)節(jié),我演示了“塑料軟瓶變癟”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軟瓶變癟的實質,要求學生根據剛才實驗的原理,利用桌上提供的用品,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學生的思維異?;钴S,他們設計出了不同的實驗方案。
二、基于實驗整體,進行實驗創(chuàng)新
案例一:MnO2 對H2O2 分解的催化作用及氧氣性質的實驗。
人教版33~39 頁的活動與探究:木炭、蠟燭、鐵絲的燃燒實驗和H2O2 制取氧氣實驗。
第一,實驗缺點是:一是需要提前一節(jié)課制取氧氣,制備太早氧氣容易擴散,鐵絲燃燒實驗容易失敗,對于連續(xù)上多班級化學課的老師就很是麻煩;二是H2O2 制取氧氣實驗缺少對MnO2作用的實驗探究,不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催化劑的概念。亮點:調整教材順序,先探究氧氣的制取,再探究氧氣的性質,多步組合串聯實驗,化繁為簡、控制反應。
第二,實驗用品和裝置:50ml 小燒杯、燃燒匙、酒精燈、5%的H2O2溶液、MnO2 、衛(wèi)生香、木炭、蠟燭、鐵絲。
第三,實驗步驟:一是實驗時先加入5%的H2O2 溶液,將一根燃著的衛(wèi)生香伸入小燒杯中觀察,然后加入少量MnO2 后再伸入一根燃著的衛(wèi)生香觀察現象,通過衛(wèi)生香復燃的現象讓學生觀察放出O2 的速度,思考MnO2 的作用,引出催化劑的概念。二是穩(wěn)定的氧氣速度可以繼續(xù)完成木炭、蠟燭、鐵絲等可燃物燃燒的實驗。特別是做鐵絲燃燒的實驗時,因有氧氣源源不斷的提供,就更容易成功。
案例二:氫氣還原氧化銅。
實驗步驟:一是將氧化銅粉末盛裝在Y形管的上端并平鋪。在Y形管的下端放入鋅粒和稀硫酸。二是在管口處塞一個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使產生的氫氣在Y形管內形成氣體回流,利用氫氣自身密度小的性質,使得氫氣在管內上行,與氧化銅自主充分接觸。三是待排凈空氣后,點燃酒精燈。
實驗優(yōu)點:一是裝置簡單、操作方便、現象明顯、優(yōu)化合理,在一個裝置內快速完成一系列實驗步驟。二是藥品用量少,減少了污染、不易發(fā)生爆炸、安全系數高。
總之,化學實驗的創(chuàng)新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啟迪學生科學思維等。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更新觀念,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