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關于教育系統(tǒng)采用新的信息和傳播技術的辯論中明確表示:“毫無疑問,個人獲取信息和處理住處的能力對于自己進行職業(yè)界和融入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都將是個決定性的因素。因此,特別是為了避免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加劇,教育系統(tǒng)應能培養(yǎng)所有學生駕馭和掌握這些技術?!?/p>
因此,我們必須在小學全面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
一、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整合的相關概念
(一)信息技術
什么是信息技術?我認為信息技術就是利用現代科技成果能實現獲取、處理、編輯、存儲、交流和呈現不同類型信息的技術??梢钥闯鲂畔⒓夹g具有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處理,呈現交流的特殊功能。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將能夠培養(yǎng)學生駕御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才能享有信息時代、數字化世界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許多專家已作了詳細的闡述。從這些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適時提供給學生各學科的具體的、同步的問題、任務,能驅動學生及時運用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積極搜尋相關信息資源,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案。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整合其他學科知識,從完成某一“任務”著手,而“任務”則以相應教學階段各學科教學內容為依據來提出。通過學習或操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識。這種圍繞問題解決產生的信息活動實踐,將帶動學生信息技術理論在學習和操作技能方面的熟練運用,從而改變原有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構建以解決問題、任務驅動為主的活動式教學。
因此,其他學科要和信息技術課程式整合,精心設計教學。在活動中,學生既學習了信息技術,提高了信息素養(yǎng),又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課程學習。例如,我聽了一節(jié)語文和信息技術整合的課,學生全部在微機教室上課,每人輕點鼠標,學習內容馬上呈現出來,而且需要的資料可以上網查找,學生對于這樣的課,自然感到興趣濃厚。
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要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與能力(知覺、記憶、思維、想像、注意等)之外的,又同智力活動效益發(fā)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五個要素,即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更具體地表現為成就動機、求知欲望、學習熱情、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責任感、義務感等因素。一個學生成績的優(yōu)劣除了與智力因素有關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與動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關。所以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很大的關系。
三、在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課程整合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
學習興趣指學生對知識的一種積極認知的傾向,它是推動學習活動的一種動力,對學習活動具有始動和定向作用。
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能生動形象地將教學信息作用于學生感官,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有效地展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特征與內在聯系,為素質教育營造一種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
第一,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
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處處皆學問。教師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一些生動有趣的畫面,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如《未來飛機》一課,教師大屏幕出示了多種未來飛機的畫面,讓學生討論自己設計的未來飛機的用途、外形。同學們圍繞飛機用途課后搜集資料,加深對飛機的認識,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家中能上網的同學,從網上查找資料,實現了美術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又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第二,恰當安排教學內容。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對所學內容感到新穎而又無知時,最能誘發(fā)內驅力,激發(fā)求知、探究、操作等學習意愿。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特征,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畫面、優(yōu)美的音樂進入學習的情境,使學生能夠興趣盎然地學習,保持學生興趣穩(wěn)定和持久。
(二)課程整合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受、意志力
第一,以道理激發(fā)情感。情感以認識為基礎,只有曉之以理,才能動之以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某種事物的認識,首先要讓他們掌握相關的知識,了解有關道理。尤其是帶領同學到微機專用教室上課時,要曉之以情,讓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愛護專用教室的桌椅。
第二,以情趣激發(fā)情感。教學內容的情趣,是激發(fā)情感的重要條件。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需要,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展現富有感染力的教學信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趣。通過展示真、善、美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直覺的美感。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實現情感誘導,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尤其是小學階段,一個學校往往只有幾個多媒體教室、微機教室,不可能全校每個學生每節(jié)課都用信息技術。因此教師要合理安排,根據需要適當進行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有時用傳統(tǒng)的手段如小黑板能解決的,可不必使用信息技術。因此使用信息技術更應激發(fā)學生的情趣,進入特定情境,收到更好地學習效果。
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正確對待挫折。由于某種內部或外部的困難,人的意志行動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即遇到了挫折。對待挫折的反應方式有積極的、消極的和妥協(xié)的三種,這時應教育學生胸懷大志,不斷進取,遇到挫折的,可以和同學交流,也可和老師進行溝通。而教師就是要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針對不同學生的意志類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師要多表揚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自信心。如某位同學上網學習遇到困難,想放棄,這時老師應不斷鼓勵他,幫助他分析原因,使其樹立信心,繼續(xù)學習。
總之,在學科和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中,不斷變換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畫面、生動豐富的信息,比在傳統(tǒng)教學中黑板上的粉筆字要活潑生動有趣得多。在此,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能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